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947|回复: 38

屈家岭地理环境探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4 1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家岭地理环境探密
李勋明
在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上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秘密,沉淀着人类活动的历史,屈家岭见证了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一份,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被人类所青睐。上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是给屈家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被列为国营农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纳入省级战略“中国农谷”核心区域打造。笔者多次陪团到家岭文化遗址采风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棵千年古柏。每当我们俳徊在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碑前仰望她那苍劲挺拔的雄姿,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据当地屈姓老农介绍,多少年来,人们视老柏为神树,在她身边焚香祈福,虔诚膜拜。如今她的躯干虽然在风雨剥蚀中伤痕累累,破皮裂洞,但是她依然盘如虬龙,生机盎然,就象她脚下的土地一样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谈到屈家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人文,而忽视了它的自然。下面让我们再走进屈家岭,去探寻它的地理奥密。
屈家岭遗址背山面野,坐落在一块东北呈西南的盆地中。地理环境独特,它北倚太子山,南望土地庙岗,东拥九条岭,西抱白木山,青木河和白木河缠绕左右。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不过,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评析,屈家岭遗址遗址左青龙、右白虎、后玄武、前朱雀四象拥抱的地理格局十分明显。特别是西北耸如城垣的白木山挡住了冬季从汉水槽南下的风煞,使屈家岭遗址背风向阳,藏风聚气,极宜人居。根据水文资料,屈家岭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测得屈家岭遗址以北承雨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上游来水可以满足该区域农田用水,也不会造成大的洪涝灾害,长保旱涝保收。可见良好水利与气候条件是屈家岭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屈家岭区域山脉形成八千万年前,主要为中生代石灰岩和沙岩地层,由于地壳运动时的挤压作用,使屈家岭东部几十公里内的山脉多呈皱褶状,如王莽洞、空山洞等景观就是其地质运动的结果。这里的山脉走向流线悠长,或如游龙奔腾,或如长蛇飞舞,其山行流线之美,全国少有。外围的惠亭、石龙、吴岭、大观桥等水库的兴建,也有效生扶了该区地脉灵气,加之溶洞奇石较多,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其中一脉自京山城西延至石龙水库后绕向屈家岭遗址右侧,回向东北10公里后弧向向雁门口,再向前幅射落脉于老屋湾、夹谷村,与西北5公里外的白木山对峙成一个天然的龙口将屈家岭遗址含入其中。笔者用尺从地形图上量得该龙全长约57公里,尾起石龙水库北,头落夹谷村时还张口吐舌,神奇玄妙。它像一道天然城垣环护了屈家岭遗址东北约50平方公里的地域。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屈家岭地脉独特,历史上为何没出大人物,按照迷信之说,大概是屈家岭地域山脉整体组合还缺乏相互朝应的原因,如屈家岭遗址南部外围岗岭低下,锁水不足,单靠白木山一山独秀难聚大场气。
屈家岭遗址外围东接大洪山脉,西与荆山来余脉马良山隔江相望,中间为汉水冲积平原,河床漂移平均宽度约20公里。古代汉江河道曾经漂移到离屈家岭遗址很近的地方。为了便于版块划分,笔者把屈家岭西南冲积平原称之为龙口平原,其面积西抵汉水边,南至天门市多宝镇,北止钟祥市旧口镇以南,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宽阔的龙口平原是中国农谷发展“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的有利基础。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熟,鄂中富。从长远看“中国农谷”战略规划定位,完全可以以屈家岭为核心向外扩张成为国际大都市,达到“,倚两山,拥汉水,抱三原”的宏大空间,倚两山:即东依大洪山、西倚荆山得山势之美。拥汉水:即总体规划以汉江为中心,依水生财。抱三原:即以龙口平原为主,幅射天门平原、江汉平原。
打造中国农谷,屈家岭遗址以北的区域规划,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农谷长远发展和兴衰。为了科学开发其屈家岭遗址龙口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笔者认为不得在遗址以北大规模开挖山体,建筑应禁止现代元素,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子陵寺、李家老、叶家畈、徐家畈、兰家庙、雁门口等地应该以培置人文,保护生态为主导。如子陵寺建自唐宋,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寺因以名,原有大雄宝殿、读书堂、晒书台、有钓鱼台等遗存,就很值得挖掘。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共荣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人文内涵,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顺其自然,合其地理,打造出天人合一的新型农谷发展空间。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富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光大。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3: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范围及其组织结构】
   1. 农场范围
   东起京山之雁门口,西至汉江边,东西长五十公里。北起京山石龙过江之冲冠岭,南至汉江的张港,南北宽约百公里。这中间有插花地、居民点和小集镇夹杂其中。京山境内有南部的永隆河镇,荒原中心有京山的下洋港和何集小街。在钟祥境内有长滩埠,在天门境内有拖船埠和蒋家村庄。
   总共耕地有十八万亩,丘陵三十万亩,山地四十万亩。五年(1552年---1956年)共种树二十五万亩(太子山林场靠水库的十五万亩,以四十万元卖了)。果园二万一千亩。
   2. 组织机构
   场部:场长周季方,政治委员黄宏儒,工会主任杨仕荣。1953年春,调来王向真任副场长兼副书记(黄走后任书记)。1953年底,黄宏儒因病调省休息。副场长赵犁荒、郑献廷、刘兴民、周国民等。
   办公室:主任赵犁荒,,副主任赵谦信,秘书雷振环、高明振、黄农等。生产科长郑献廷兼。财务科长李明山、吴文简。供销科长李纯琳、魏克武。机务室主任刘汉章。修配厂厂长李建勋。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刘汉章兼。
   下设分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在未建分场前,为作业区和生产队。当时一作业区主任余炳绪、副主任李健。何集生产队队长周以纪,陈家嘴队长张振宏。二作业区主任吴大富、刘良,副主任冯连如。三作业区主任李曙东、副主任胡慕绩。园艺队长龚达武、政委黄德华。畜牧队长李荣春。
   以后又将蒋湖、长滩埠、园艺、畜牧改为四个分场,曹斌、房汝江、黄德华、李荣春分别担任四个分场的领导。原来的作业区,改为九个场部直属生产队,队长有胡慕绩、冯连如、颜阎、马镇宇、张振宏、王笃生等十多个同志。
   在工作中,我与黄宏儒、杨仕荣两位同志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合作的也很默契,彼此都很尊重。
  
  【农场顺利建成的重要条件】
   领导的重视、亲临指教和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以及农场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工作,是农场顺利建成的重要条件。李先念主席在建场初期的三年里,曾三次专程来场指导工作,解决困难。王震部长多次来场检查和指导工作。武汉市派来专家建立砖瓦厂和修建房屋的工程队。
   1953年底1954年初,国务院派武汉市的测量队八十多人来场测量,工作将近半年时间,测绘出农场的详图及一万分之一、五千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地图。图上可以指挥作业。这个图现存在五三农场,一份宝贵的资料。
   华中农业大学章文才教授等多次来场指导工作,并安排学生来实习,传播知识。
   省农业厅供给以良种。
   省水利厅派技术人员来修建水库。
   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京山、天门、钟祥和各地派劳力修水库,帮助修路,建房,供应竹木,等等。
   中南局撤销时,曾将许多办公桌椅、用具,无偿地送给五三农场。
   湖北革命大学停办后,省委将原湖北革大医院全体人员和设备,包括干部、医生、护士、医疗器材、床位迁来农场,作为职工医院。
   省委从各县抽调出千余名干部到五三农场,以巩固和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
   领导和职工团结如一家人,在那样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没有人叫过苦,大家觉得干的有味道,有奔头。场群关系好。
   由于有以上条件,我们基本完成了省委和先念同志交给农场的三大任务:一是建成粮、棉、油基地,社会主义农业机械化示范农村。二是搞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成农村里的城市,城市里的公园。三是培养了各种专业和管理干部,为全省农场和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和良种服务。
  
  【 结 束 语】
   我在五三农场工作的五个年头里,同自然界的荒草、野兽、血吸虫病作斗争,同水灾作斗争。有省委的正确领导和职工的努力,终于胜利地度过来了。
   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既艰苦而又愉快和自豪。胜利完成农场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鞭策自己,教育后代,为了纪念为开荒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同志,写这本书,实事求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从1952年11月7日至现在1992年11月7日,已整整四十年。我们不过开荒做了一点基础工作。多年来,农场的同志辛勤劳动,已使五三农场成为规模较大、多种经营、具有现代化农业及加工业的大农业企业。
   我们很爱五三农场,同这里的山水草木土壤有着深厚的感情。祝五三农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2年写于武汉)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4 1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为屈家岭遗址奇特的山脉走向,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人文内涵,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顺其自然,合其地理,打造出天人合一的新型农谷发展空间。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4 11: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到见报,在风水上不便深说,所以写的别扭。愿与有心人共同探讨。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4 1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3.jpg

    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展多种经营,办综合性农场】
   五三农场建成后,国家农垦部认为它在全国办综合性农场有代表性。因为它既有平原,又有丘陵,有高山,有湖沼,有河流;气候南北居中,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1953年初,全场职工上太子山植树,一直到三月底。树苗是从京山拖来的;果树苗是从武昌东湖运去的。都是无偿支援。
   这年,农业部门的领导和部分专家在武汉东湖南山开会,结论说:湖北是亚热带和亚寒带的交界地,既不适宜种南方水果,也不适宜种北方水果。我将此事报告先念同志。他十分反感说:谁说湖北不能种水果,湖北既可种南方水果,也可种北方水果。而且当即批给我六十万元做种植果树的专款费用。
   我们请了华中农学院的教授来场指导,传授技术,省里又调来果树技术人员。一开始我们就种了三千亩果树,后来我离开农场时已发展到栽种二万二千亩。森林有十五万亩,分布在太子山。我走后森林种植面积扩大了五万亩。实际森林与果树林共有二十二万亩之多。农场的果树栽种后,有一次修石龙水库的农民回天门,路过王桥园艺场,有七十多人想将果树挖回去种。技术员来报告,说民工要挖果树。我和技术员一同赶到王桥果园时,那些民工认识我,都感到不安,站住了。我说,每人挖两株好担,挖好后用草绳捆好。他们说,场长,我们不要了。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们挖。最后每人挖了两株果树高兴地担着去了。从此,再没有发生损坏果树的现象,又推广了果树的栽培。
   1952年冬开始建场时,即与省农林厅直属沙洋牧场合并,成立畜牧分场,后来在陈家冲一带,大量繁殖奶牛、猪、鸭子。一开始,我们就饲养二十万只鸭子,以致产大于销,卖不出去。我们就采取送购的方法,给省直机关送,给先念同志处送,但都是要钱的。全场当时养了三万头猪,系杂交品种,很好。周围群众都争相拉猪来配种。畜禽产品,1953年就开始出口。农场的畜牧业,由畜牧专家李荣春负责。
   1954年,五三农场就建有四个农业作业区,一个农业分场,一个林园场,一个畜牧场。
   1958年,原苏联专家到五三农场检查工作(当时我已离场),检查后在汉口开总结会,我也参加了。苏联专家问:你们这个场究竟是农场?牧场?还是果园场?森林场?我回答他:我们这个场既是农场,又是牧场;既是果园场,又是森林场;是农、林、牧、副、渔综合性的农场。
  
  【基础设施建设】
   1. 选择场部地址
   农场场部地址的选择,本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却弄得很复杂。当初我刚来勘测地形时,就感到在一家岭建场部最合适。它的地势较高,后面是丘陵和山地,前面是大平原,既不占耕地,且又在农场的地域中心。在下洋港时,我就想把场部建在一家岭。
   后来,我画了一幅全场的草图,拿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去找张执一秘书长。他把在汉的一百多位专家召集到汉江饭店开会。我将场图摆在桌面上,说明我的意见,专家们一致表示赞同。他们摆出了很多理论根据,说明场部应放在一家岭。这样,场址问题才算定了下来。
   但场部迟迟未搬,1954年大水,杨家峰地势低,属于被淹地带。为安全起见,将场部搬到一家岭,家属及机械器材也全搬到一家岭。这项工作由党委书记、副场长王向真主持。至此,场址问题才算真正解决,搬到一家岭去了。
   2. 交通和通讯设施
   1952年冬开始建场时,刘子厚同志要我把对外通讯工作抓好。我便到当地驻军要了电话皮线和二十几部电话机,派从湖北革命大学调来工作的学生去架设电话。经过极艰苦的工作,荒开到哪里,电话就架到哪里,使农场场部与基层联系始终保持畅通,同省的联系也方便了,指挥很灵。半夜时分都可得到生产开荒第一线的报告。
   开荒建场交通先行。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了我们大力支援。1952年12月,为迎接拖拉机到场,当地群众一个夜晚帮助修好从杨家峰到下洋港有四公里长的这条公路。蒋湖农场是五三的一个分场,有五万亩耕地,距离杨家峰有二十五公里,也是没有道路通拖拉机。京山、潜江和天门的群众用七天七夜的时间修通了这条公路,使拖拉机能顺利进入开荒。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农场帮助很大对对农场的建设立下了大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953年秋,农场各分场、作业区及生产队都能通行汽车。
   3. 农业机械化建设
   建场开始,农场的拖拉机和农机具是从吕堰驿农场和阳新农场调来的。那时多为美式轮胎小型拖拉机,且数量不多。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开始就抓了拖拉机手的培训,从湖北革大分来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些思想好、身体好、有文化的年轻人当机手。机务大队副大队长刘汉章,在培养新手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夏,在领导和湖北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了。计有美式轮胎小型拖拉机二十三台;苏式纳齐五台;苏式德特-54中型拖拉机十六台;C-6、C-4 大型联合收割机十多台和其他一些农业机械设备。农场旱作物的开荒、耙地、播种、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农场还有一个为机械化服务的修理厂。
   4. 农田建设
   五三农场的农田建设,有其一大特点,就是要消灭芦苇根和茅草根。当拖拉机开垦后,因草根盘根错节,每平方米有草根三十六公斤,无法播种,只好发动职工与草根做斗争。拣出的草根在周围堆成了墙,将其烧成灰然后播种。这个工作是非常辛苦的。芦苇被砍掉后,他同样同农作物一起长出来,割了又长,生命力极强。最后按照农民告诉我们的方法,每根芦苇切断后,用小壶灌注一滴汽油,三年后才将地里的芦苇消灭干净。
   我们还用了大量劳力平整土地。拖拉机每开垦一处,其无法耕作的田头地角等死角地,都配备人工开垦,并对坑坑洼洼进行填平补齐。
   此外,还兴修农田水利,组织民工和农工开渠,干渠、支渠条条相通,纵横交错,引两石水库之水灌溉农田,以保丰收。
   5. 财务管理
   生产上去之后,要想有盈利,全靠财务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机构的逐渐扩大,成本核算显得越来越重要。农场没有成本会计,中南民政部财务科长吴文简被调到五三农场任财务副科长,培养成本会计。他不仅在五三带出了许多财务专业人员,还为其他农场培养了大批成本会计。当时个分场、作业区均配有成本会计,成立核算组。
   6. 基本建设
   1953年春,农场要正式修建房屋,中南农业部拨款360万元,请专家在汉口设计了半年,绘制出各式各样的房屋图纸,图纸全部绘好了,正准备施工大兴土木,但看到生产尚未搞上去,不能大搞房屋建筑。拨来的360万元,我只要了60万元。
   在基建中没有技术人员,经批准将在押的工程师周礼漠带来农场。周系武大土建专业毕业生,是因做房屋时偷工减料被判刑的,判刑并不重。周来农场后,我派张国轸向他学技术。用其所长是可行的,这也是附和党和国家政策的。后来,周礼漠在服刑期表现不错,而张国轸也当上了工程师。
   7. 干部作风
   农业劳动本来就苦,俗话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何况又是建场,各方面条件都差,那就更苦。为了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完成艰巨的建场任务,干部必须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1953年,将干部随身配的警卫员、通信员的传统作法取消了。有人告到省和中南。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副秘书长郑绍文同志问我:你取消人家警卫员干什么?得罪那多人何苦?我说:我们是种田,屁股上跟个背枪的干什么?农场是企业单位,要讲成本,应该取消。郑表示同意。
   由于农场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带头吃苦,带头干活,风里来雨里去,和群众滚在一起,许多工作就好开展。记得1954年种了四万亩水稻,预计要请七千个临工才能收割完毕。为了节省开支,一个临工也没请,而是有计划安排组织突击队收割。作业区和生产队的干部也和突击队员一道,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战斗在第一线,仅用了十一天时间就如期完成了任务。当我得到收割完毕,胜利结束的报告后,当场就晕倒了,被送到医院,过了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
  【防洪救灾】
   1954年夏,长江水位猛涨,汉江水势很高,为湖北百年未遇之大水。我与农场其他领导商量,决定将场部往地势较高的一家岭搬迁,然后,便带着张国轸去襄河堤上防洪。我上堤时,带着劳改人员的赵觉和钱运焱同志正在襄河堤上组织防汛。这时大堤已出现险情,堤身有一个二十米长的大缺口,大水汹涌而入,情况十分危急。我当即命令赵、钱带领所有劳改人员跳下水去,组成人墙,将缺口堵住。人墙由千余人组成,堵了四个多小时才脱险。指挥人员均在西岸,东岸则由我统一指挥。东岸的麻袋紧缺,我急电向钟祥、京山、潜江求援,他们将所有的麻袋都拖来了,这样,东岸才算平安保了下来。
   水势越来越猛,危及武汉。经中央批准,省防汛指挥部决定在沙洋、、汉江西岸之潜江境内分洪,潜江、洪湖为分洪区,以减轻长江的压力,确保汉江东岸和武汉的安全。省委派刘真同志来农场传达省委防洪救灾的指示,当时我主动提出五三农场负担洪湖五万灾民的生活、生产安排,并承担灾民两万头耕牛和五万头猪的饲养。洪湖遭水淹后,灾民及时转到了农场。实际到达的人、牛、猪,都未达到预定数字。
   我和蒋湖分场场长曹斌同志到汉江江边去接灾民,见荆州地委书记孟筱澎同志正带着灾民乘船过来。蒋湖的农工们对自己的庄稼十分珍惜,怕受损失,派人在路两旁守护。我当即通知农工,让出路两旁,允许灾民摘瓜、挖花生,要求挖干净,不要浪费。农工不理解,但还是让开了。结果在灾民行进的二十公里的农田里,没有动庄稼的一根苗,没有人摘一个瓜,纪律十分严明,这给蒋湖的职工以很大的教育,也表现了解放了的中国农民是很有觉悟的。令人感动!
   我正在与洪湖县的宣传部长在谈话,农场米厂紧急报告说,灾民可能要抢米。我说,你赶快回去打开米厂的仓门,宣布每位灾民排队登记,发米三十斤。等我和洪湖县宣传部长到达时,看到灾民领到米后,都列队到指定的山区去了。
   在汉宜公路上,我曾亲眼见一受灾中年妇女将一女婴抛在草堆旁。我们追上去问她,是你的孩子吗?她决不承认,但又现出很悲伤的表情。我们劝她认下,答应负责安排她的生活。她认了。我们把她送进了农场的医院。直到洪湖水退了,才送她回家。她这时才说,怕养不活孩子,才不敢认,谢谢农场救了她母女俩。边说边激动得哭起来了。
   洪水退后,灾民们都要返回洪湖重建家园,想把农场的干草及花生藤子带一点回去喂牛。何集生产队长报告,说灾民要抢干草。我要他向灾民宣布,每头牛驮两捆干草,能驮多少尽量捆。结果灾民们很爱惜的让每头牛驮了两捆干草回去,草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浪费。
   农场负担的救灾任务,基本完成。1954年底,省财政厅拨了六十万元补偿农场。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的变迁】
  1.关于五三命名的来历
   五三农场一开始也叫沙洋农场,与另一个沙洋农场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国营机械化农场,另一个则是劳改农场。当时就有人提议叫杨家峰或一家岭农场,但未形成统一的意见。1953年秋,我去东北农场参观,10月回汉后,农场的名称已被改为五三机械农场。因为当时东北有个五三工厂,南农北工,互相携手并进;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农场的同志的都是1953年调来的,因此改为五三。这样,留下一个后遗症,本来是1952年11月7日建场,却改为1953年11月7日建场,时间整整推迟了一年。许多老职工多次提出这一问题。名叫五三农场,已为大家所公认;但不能因为叫五三,就把建场时间推迟到1953年,五三农场实为1952年所建。
  2. 与沙洋农场合并后又分开
   1953年春,公安部与农业部联合发布命令,宣布沙洋农场与沙洋机械农场合并,原沙洋机械农场,改名为沙洋农场第九机械分场。我任总场场长,黄宏儒任总场政治委员,王家善任总场副场长,袁兴民任总场副政治委员。后因主客观原因,最终没有合起来。
  3. 蒋家湖、陆家寨互易
   1953年中南局秘书长刘建勋主持,根据实际情况,将原来沙洋农场之蒋家湖,划归五三,成为五三农场的一个分场;将五三陆家寨之二万亩土地,划归沙洋农场。
  4. 农场与省属牧场合并
   在我们来下洋港之前,湖北省农林厅就派李荣春、沈乃农两同志在赵家坡办省农林厅直属沙洋牧场。我们在此建农场后,该场即与农场合并,作为五三农场的畜牧场,繁殖良种,发展畜牧业。
  
  【兴修水库】
  1. 修石龙过江水库
   在开荒过程中,有些地方有滞水,不好机耕,大家为这个问题而犯愁。原来是1935年汉江遥堤倒口,冲走了泥土三尺,表层都是泥沙。低洼地方年年遭水淹,由于水没有出路,所以总是有滞水。
   为解决滞水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到要兴修水库。饮水思源,水从何来,只有找它的发源地。我们派技术员游珊和另外两个人,沿着下洋港司马河的河床向上走,河床很潮湿,蚂蟥、蚊虫、蚂蚁和蝗虫,到处都是;河床有的地段是丘陵,坎子高,要爬上去;有的地方灌木、杂草丛生,不见天日。十五华里的河床,整整走了一天,傍晚到了石龙过江这个地方,才弄清了水是从这里来的。这里还有两户人家。游珊用一只铅笔和一张纸,画了一幅示意图,标明了要修水库的地点。
   我立即回省向李先念同志报告,说修水库的地方找到了,叫石龙过江。并将示意图交给他看。先念同志笑了笑说:季方,你就靠这修水库吗?我问他:那怎么办?他对我说,他要派专家去勘查。后来派中南水利局涂副局长去勘查。涂副局长到石龙过江河床上拣了一块上面有很多洞的石头,说是石灰石,有溶洞,此地不能修水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跑去石龙过江拣了一块石头,然后跟着他的后头追,追到省政府。当时刘子厚同志正在主持鉴定会,涂副局长刚刚说不能修水库,我就赶快将那块没有洞的石头呈上,说可以修水库。刘说:不要争了,你们俩都不懂地质,要派地质专家去勘查。刘要我带着中南地质局的总工程师,原留英地质专家田奇隽去石龙过江再进行勘查。从下洋港到石龙过江没有车路,田总又不会骑马,我牵着马,驮着简单的行李,披荆斩棘,走了十五华里,整整走了一天,也没吃东西,花了两千元钱(旧币,折合两角)买了一只鸡,就在当地农民家煮着吃了,还喝了一点酒。然后将自己带的圆帐挂在树上,将板子搁起来当床铺,我睡在他的旁边。睡到半夜,树上的马蜂钻进了田总的帐子,把田总吓坏了,从帐子中滚了出来。我连忙将他的帐子连同马蜂一起沉进司马河水中,才算躲过这一难。
   第二天,我们走到石龙过江。我说:田总,这水库修与不修,关键就在你这一锤子。他也不说话,然后下到河床中,在那呆了三个小时,敲敲、锤锤、看看,取了一大堆石样,最后狠狠地在一块石头上敲了一下说:修!这样,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下来。当天我们就赶回下洋港,给省政府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然后我便随他一起去省政府,这样修水库的方案才定下来。
   接着省政府又派勘探队去勘探、设计,具体事宜由杨绍棠总工程师负责。1953年底,设计完毕,决定开工。1954年初,省政府从京山、钟祥、天门三县抽调民工五千人,从沙洋农场调劳改犯五千人,总计一万人。这样,修建水库的战斗打响了,湖北省水利局副局长许金彪任指挥长,我任副指挥长,赵犁荒任政治部主任。后勤由五三农场承担。
   在农场开荒和修建水库的过程中,先念同志曾亲自来农场三次。当他得知工人人数还不足以完成这样大的工程情况后,立即在工地打电话给荆州专员饶明泰,叫他马上亲自带人来,并下了军令状:如果水库垮了,找你负责。饶得令后,日夜兼程亲自带五千人前来帮助修水库。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蓄水量为七千万立方米的水库,终于于1954年5月按时建成,使八万亩农田直接受益;同时防洪问题也得到解决,五三农场东部的水灾问题不存在了。
  2. 修刘家石门水库
   当石龙水库尚未完全竣工时,我对湖北省水利厅厅长漆少川说,修这么一个石龙水库,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只能解决农场东部的问题,西部长滩埠(位于钟祥县)十万亩地的排水问题还得不到解决,打算再修一个相当规模的水库。他表示同意。我们一起沿着山道走到钟祥县一个叫刘家石门的地方,看到这里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兴建水库,当下就决定修刘家石门水库。省里也很支持,并委我为修水库的指挥长,钟祥县的县长白虹任付指挥长。主要劳力是沙洋农场的一万名劳改人员,由沙洋农场罗汉寺分场场长钱运焱带队兼指挥长。钟祥县民工五千人,由白虹负责,颜阎任副大队长。政治部主任刘兴民,高小章是秘书。雷振环担任修工棚的副大队长,王声环是组织科长,杨光普是宣传科长。水库的规模,比石龙过江大一倍多,蓄水量达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这一水库建成后,不仅五三农场受益,沙洋农场二十多万亩土地既可防旱,又可防涝,受益面积一直抵到他们境内。
   刘家石门水库于1954年底动工,第二年夏天到来之前竣工。1954年的冬天,是湖北三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天气,温度达到零下二十杜左右,大雪封山,工地缺粮,器材和基建物质均运不进去。由刘汉章同志等组成链轨拖拉机,才将生活物质和建筑器材等供应上去。当时的艰苦情况是可以想像的。
   两个水库建成之后,又修了十几个配套的小水库。从此,沙洋襄河以东的数十万亩土地的灌溉、抗洪问题,全部获得解决.。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2-5-28 12:15 编辑



愿屈家岭文化千古不衰,地灵人杰!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222.jpg

屈家岭全景老照片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28 1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家岭遗址标志性古柏树aaaajpg.jpg

七十年代的屈家岭遗址古柏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