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770|回复: 33

【2012英雄会】倪霞《本来生活》散文6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在生活中
——咸宁周刊“本来生活·倪霞专栏”结束篇
倪霞
提着刚买的菜,匆匆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等红绿灯时,一辆小车摇下玻璃,车内似曾相识的帅哥笑着对我说:“美女作家挺贤慧啊,还买菜!”我微笑着道谢。

少女时,一次因为停水而到河里洗衣服,早有一位先到的姐姐,见我提着衣服来了,说:“你这娇小姐还洗衣服啊”!我当时很生气地说:“什么娇小姐,你知道我不做事,我做事还要告诉你吗?”我之所以生气,在我少女的感知里,觉得不做事的人就是懒的代名词。自小,母亲总是说好吃懒做的女人是最可耻的。那位姐姐听了我生气的话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没想到你还挺可爱的!”


吃早餐时,遇到母亲的一位老同事,她问一些母亲的情况,我也问问她那几个非常会读书的儿子。阿姨突然转换话题说:“你从来不做事的吧”?“怎么会呢,哪有不做事的人?”我有点吃惊不解的反问。“我是说你不做家务活”!阿姨再次解释说。我说“有家庭的女人哪能逃得了家务活啊”。“那你家做饭洗碗一定不是你了,要不有这么好的手”。阿姨边说边用筷子指了指我扶着碗的手。这时我才明白阿姨一问到底的原由。于是我笑道:“这手还真是让我背了不做活的冤屈,不过做家务活时我非常善待它,比如炒菜拖地我都会戴手套的”。阿姨仍然笑笑的带着疑惑点头称是。

小城里,认识我的人不少,知道我写作的人也不少,在许多人眼里,我是一个整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有些稚气有些矫情有些小资地,沉浸在文字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殊不知,我一样是个充满了烟火味的人间女子,过着所有平常人一样生活,活在生活中,在生活的琐碎里让日月轮回。

刚结婚那会,把猪肝做成硬粉渣无人肯赏光吃一口,而现在的爆猪肝嫩滑爽口得让一家人吃得光光;从开始不会做馒头,到现在能做出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包子让人垂涎三尺;从少女到少妇时期,织了无数的毛衣,为先生织为孩子织,一件接着一件;现在仍然能把一双破了洞的袜子补成一件艺术品;从客厅到厨房,既有生活的温馨又有书香浮动。所有家庭主妇要做的活,我一样没有少做过,而且做得还不赖。一直告诉自己,要争做一流的主妇,再做二流的业余写手。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已然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诗意的家庭主妇。除了做好家庭主妇,我的精神世界便是读与写和行走。


最开始写文字,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为了心灵的需要。从日记本中羞涩走来,从来不敢奢望有一天要当作家,只是不想让生活的烟火熏得自己俗气冲天,只是想让这份浪漫的色彩充实平凡的生活;只是想让心中的梦做得更长一些,做得更美更远一些,做得让庸俗远离一些;只是想让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不至于空白得没有任何留恋与不舍;只是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的子孙后代记得我更长一些……

当咸宁周刊给我约专栏的时候,当负责本专栏的郑安国副总编,给予专栏定位“本来生活·倪霞专栏”的时候,我几乎是击掌叫好!是啊,本来生活!我所记录的一切只是本来生活啊,只是告诉自己,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啊,哪怕它没有更高的艺术性,没有更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啊!我就写给那些如我一样活在生活中的人们分享吧,让我的心声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以我的琐碎击打他们的生活,以我的平凡告知我的读者,如你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当我们把平凡生活升华成一种生活态度时,它应该就是艺术了吧!同时,这种生活态度会告诉我们,我们会因为没有虚度光阴而庆幸,我们会因为把平淡的生活过得有了诗意的味道而满心欢喜;当生活与文字相结合时,它会产生真善美,我们会因为真善美通过文字的传播而欣慰!

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是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生活;相爱是生活,争吵也是生活;甜是生活,苦亦是生活;花开是生活,花落也是生活;日出是生活,月落也是生活。活在生活中,生活中有你有我有他,有阳光有雨露,有泥泞有坎坷;有汗水有收获,有爱有真情。这,就是生活,活在生活中的本来生活!

日子过得真快,一年专栏一瞬间。感谢咸宁周刊,感谢郑安国先生!感谢一年来所有不厌其烦地,读我文字的读者朋友们!生活是琐碎的,“本来生活”难免琐碎,感谢你们包容我的琐碎。感谢你们,真心的谢谢你们!


 2012年6月3日于凤池山下

相关链接“本来生活·倪霞专栏”开栏篇:
《有多少日子走天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171b7.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草月儿 + 10 + 10 赞一个!
曲岛苍茫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互取暖,共同发展
——“通山县作协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发言

          •倪霞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们:

大家好!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
县作协召开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座谈会,不但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继承,继承先辈们对文艺工作者的促进和鼓励。

2011年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

之所以要引用胡主席这一段话,不仅只是学习,更多的是鼓励我们自己,因为,通山虽然是一个小县城,可一样活跃着一批对文学挚爱的追求者和践行者,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通山作协的成立,至发展到今天会员近百人,说明这里面有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和文学凝聚力。由于地域的局限性,条件的局限性,我们没有盲目自大的本钱,但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更要懂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犹记得2006年,通山网站“凤池文友”一篇《阿木访谈》里的一句“通山目前没有作家,通山迫切需要的是企业家、老板……”引起众多文友大讨论,甚而演变成不同程度的口水战,面子保卫战。南鄂晚报通山籍记者刘会文先生,以他独到的新闻眼光,在南鄂晚报“今日关注”专版开辟“通山文学现象大家谈”。

一帖激起千层浪。鄂南地区不同县市的文友作者们围绕这个大家谈,展开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抒发一种对文学的看法和热爱,专栏开了32期,历时两个月之久,在咸宁市引起不小的反响。最后,晚报副总编向东宁先生带着负责此专栏的编辑刘会文,及当时兼职南鄂晚报副刊编辑的我,一同前往省文联,邀请著名作家刘富道老师就此现象谈谈看法,看了几十期不同文章的刘老师,真诚地写下了《小地方有高人》一文,不但鼓励我们对文学的付出和爱,同时给予了一个小地方地,文学追求者成绩的肯定。

记得当时在讨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人说通山太小没有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家,所以不能称“文坛”,现在想来,那确实是一种小心和惶恐。是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目前确实还没有出大家,没有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可我们一样是继承者,继承这节链到了我辈这里,起着铺垫和向前的作用,这节链是不可以断开的,唯有一代一代的努力接起来的文学链不断,我相信,终究有一天,通山会出大作家,会出有影响的作品。我们不能说目前没有有影响的作品,大家就妄自菲薄吧!倒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铺路石,为后一代做好榜样,以一种不气馁不懈怠的精神,共同进步。

争论就是交流,有交流才有进步。通过“通山文学现象大家谈”,一段日子的燥动之后,我们开始沉静下来,进行反思,同时,文友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也更加懂得了相互鼓励,一起努力的重要。这次大家谈,也让通山以外的人,看到了通山这一帮文学爱好者们的精神与追求。我们化解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努力,以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境界,再次省视我们前行的脚步。

每一个人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写作也不例外,对于我们业余写作者来说,更是有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历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友们携手努力,共同鼓励。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真切地看到,通山作协的凝聚力更好了,会员越来越多了,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了,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更多了。无论有什么活动,上至县委领导,下至不远千里赶回家乡开会的会员,都十分令人感动。从此,我们开始去掉以往的尖锐,用真诚提出不足,有温暖修正不足。在这一点上,我是最大的受惠者,每一篇作品的出来,从错别字到不合理的语法,总是有许多文友给予善意的提醒,温暖的鼓励,供我参考和修正,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特别是在创作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的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人不顶众人智的道理;让我感恩,一部作品背后所凝聚不同力量的重要性!让我切身体会到,在业余写作这条道路上,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取暖,尤为重要,尤为可贵!

在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还说道:“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导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我们在基层,在基层更能看到不同阶层的民间新声和疾苦,更能发现平凡人的平凡事倒,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有人说,通山太小,大作家是需要大环境造就的,我却要说,通山不小,通山有通通是山的巍峨可以作证;通山不小,有40万通山人民是我们的后盾和力量。大环境,就是我们国家的强大和飞速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里,我们丢失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美好,颠覆了许多人的道德观。而文艺创作者就是要如何做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用真善美来传播一种善的力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仅只有物质的享受,同时要有心灵的慰藉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感与自豪感!

著名作家熊召政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国家的事业”。文友们!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一个自由呼吸的美好时代。让我们以大山的胸怀,大山的气魄,大山的定力,来继承和创新对文学的爱;让我们以文人相亲相爱,相互取暖的方式,共同发展;让我们以我手写我心,来抒发对祖国对家乡对这片热土的情,同时共担社会的责任和艰难!
谢谢大家!

                   2012年5月16日于凤池山下

倪霞博客:http://blog.sina.com.cn/nixia7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情深
倪霞
再次见董杲,是在她的小屋里。我刚进门,她高兴地叫着我说,我才从医院回来,你要早来可能会扑空,外甥女正在帮我收拾这满是灰尘的屋子。我笑说,看来我俩的缘分还真是不浅呢。说话间,看她带着严重的气喘,但眼神依然明亮闪烁,话语间仍是口吐书香,字字玑珠。我说你从武汉回来后不是住家里啊?她说,没有,同济住不起,缓解后回来又直接住进了县医院,今天才出院,目前的生活难以自理。
我们握着手一起坐在沙发上,她的手很温暖,我们相互看着微笑着。她说,这次是四姐挽救我于悬崖边上,几度昏迷自己都想放弃了,四姐发现不对,执意告诉其他兄姐,然后把我送到了同济,我从四姐的眼神里看到了母亲的焦虑,她一拿就是几万……听到这句时,我泪湿了。半岁开始生病的董杲,父母去世多年,把一身是病的小九妹托付给她的兄姐们。个个姐姐是母亲,个个兄长有父爱。
     多年来,没有父母的日子里,董杲就是在兄姐的关爱下生活的。不但生活上要管,每天的医药费用就是一项重大的开资,为了节省,她自己学会了给自己打针,左手为右手打,右手给左手打。这些年病情更是反反复复地加重,是兄姐们的爱和血汗钱支撑着她能够走到今天。是兄姐们的“坚决不放弃”,让她挣脱了死神一次又一次的纠缠。兄姐们说,只要是能够用金钱挽救得了她的,一定尽力挽救和维持。众兄姐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我们因文字结缘。为她,我曾经写过《女儿心》和《看董杲》。再次提笔想写她,是脑子里一幕幕挥不去的,有关她和兄姐们的亲情。
想起那天在同济,在病房看到董杲时,兄姐们围着她,晚辈外甥女侄女们轮流照护她,那种氛围,那样的团结,那样一股强有力的亲人力量,深深地触动着我。看着输氧气打着点滴笑着叫我的董杲,她闪亮的眼神告诉我,我深信她一定能扛过这一劫。当春光明媚,日渐暖和时,我相信那个时刻充满了笑意的董杲,又会回到兄姐的身边,回到尘世的纷扰,回到人群中无法拒绝的痛和美好里。
     本想就她是“捐献角膜登记在册志愿者”的身份,作个相关的报道,我们设想的“宣传”工作,一一被兄姐们婉拒。他们一致以为,只要几兄妹还能够支撑,就一定不向社会伸手。兄姐们的决绝,搞得我和我的新闻界朋友们有些不好意思。武汉工作的三哥,执意要请我和我的朋友们吃饭,反而成了我打扰他们了,心有不安时,三哥却说,我苦苦等迟迟等,就是等你们一起来吃个晚饭啊!那天的雨下得特别的绸密,带着寒意,可同济的病房内,董杲的兄姐们让我的心,感受到的是暖暖花开的春意。
     董杲说,那天三哥送我回来时,他特意带了两听雀巢咖啡,让我转送给有品味爱读书写作的你。她说这是三哥的原话。我连声道“怎么受得了,怎么受得了”。在董杲不愿接受我那么一点点小小看她的心意时,我也执意不愿意接受咖啡,在推让来去时,只见她嘴唇开始发紫,用力地喘着,我只好作出让步,收回我手中那两张少得可怜的钱币,接过她手上提着的两罐重重的咖啡。我知道,我接受的,是这一家九兄妹的深情。
回家后,我在网上为董杲订了《病隙碎笔》《西藏生死之书》等书。我知道,这些精神食粮她不会再拒绝我了。这么些年来,快40岁的她拖着病体,外表如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仅只读过小学,却能谈吐不凡,世事通明,人情练达,与她长期来的阅读和兄姐们的爱是分不开的。
    董杲,这个一身是病,却有着顽强意志和丰富思想的小女子,再次让我想到的是史铁生。老天给她一个时时刻刻在肉体上苦痛着的病体,同时又给她一个超凡脱俗的思想和灵魂,给她一帮爱她的兄姐;正是这样的思想和灵魂,正是无私爱着她的兄姐们,让她在人间炼狱的同时,又看到和享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爱意……
     我和董杲约定,让她答应我,一定要坚持到史铁生的那个年轮。愿上天加持,人共祝福,祝福这样一位平凡不俗,历尽肉体磨难,享尽手足之情的小女子……

                        2012年4月19日于凤池山下
此文为咸宁周刊“本来生活——倪霞专栏”
相关链接
《看董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170cy.html
《女儿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0gydz.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惊鸿一梦相思长
          倪霞

雨下得很大,雨雾迷茫了远处的山峦,天空与峰峦灰白一片,雨点重重地击打着屋顶、树叶、河流。串起无数的水花,那水花击起的,却是一股股莫名的心绪。是落寞。是离愁。是思念。

突然想起舅公,远在台中隔海相望不相见的舅公。由舅公,又想起祖父和外公。在我的记忆里,少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记,后来并为之笔墨过的是外公。祖父,一直与他聚少离多,太多的记忆在心里,却乱成只有淡淡的几笔。而仅一面之缘的舅公,虽海峡相隔,因相遇在我的文字开始发表时,因了文字而心相近。舅公是三位老人中唯一一个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书的祖辈。因了文字,80多岁的舅公,亲自手书与我,一本书一封信,至今,我珍藏着舅公给我的,文笔优雅,字迹古典,寄自“台湾省”的三封珍贵信件。

三位老人都已经去了天国,走得最早的是祖父。祖父走时72岁。那是90年,父母带着我们在外地,赶回老家时,祖父已穿上绸缎寿衣睡在老屋的门板上,一脸的安平。祖父一生坎坷,解放前,少年祖父在武穴当中医学徒,冬睡柜台下,夏睡柜台上。解放后,祖父在当地的乡医院做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医医生。

记忆中的祖父做得一手好菜,猪肚墨鱼排骨汤、干虾米干豆角炖辣椒皮,用碾中药的碾子碾的自制米粉蒸肉……这些菜肴,一直伴随着我在娘家长大成人,同时丰富着我后来的生活,让我也能在自己动手中享受生活。母亲常常说一件祖父对我疼爱的事。我出生在故乡之外父亲工作的一个叫“孟垅”的卫生所里,满月后父母抱着我回老家时,祖父走到一里之外的地方来接我们,祖父把我从父亲的手接过去时,连续说着一句话:“崽耶,这是一条龙啊”!因为出生地有个“垅”字,祖父的一声感叹寄予的是希望。二十岁生日时,祖父从老家赶来,送给我一个鲜红色的“革命笔记”本。至今我珍藏着记满了我青春往事,留有祖父手温的笔记本。一直很遗憾,对我寄托希望的祖父却没能看到过我的文字和小书。

外公走的那年75岁,那是1996年,我已经结婚生孩子。外公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件事难以忘怀。一件是我10岁那年,外公来给我过生日,我曾经在一篇《外公》的短文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永远忘不了在我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外公带着礼物,步行一百多里来到我们家为我庆祝生日,吃过晚饭后外公执意要返回,那是寒冬十月一个月光满地的夜晚,外公不听任何人的劝留,要爸爸拿来一根长长的竹子说是跟他做伴,他说他不怕人,更不怕鬼,长了疮的鬼他也不怕。年幼的我看着外公远去的强健背影,那一份担心和牵挂似乎让我一生都没能丢下”。

还有一件是,大约我12岁的那年,外公来我家,累了的外公让我给他倒杯茶,因为倒得太满,端起茶杯我自己先喝了一大口,然后再端给外公。一直在旁边笑着看我倒茶的外公,端着我送上来的茶说:“阿崽,给我倒茶自己先喝一口可以,要是给客人倒茶可不能自己先喝的”。少年意趣和外公灿烂的笑脸,至今不曾忘记过。

解放前,舅公是国民党员,当教师。解放那一年舅公随着国民党到了台湾。40年后舅公第一次回老家,大约是94年,我的孩子已一岁多。父亲回老家看舅舅,带着我们看舅公。场面十分感人,舅公见人就发人民币,伴他一起回来的是他在荷兰工作的女儿。记得舅公见到父亲时夸父亲“人才一表”。我想,看到父亲的舅公,脱口而出的“人才一表”,想起的一定是他那阴阳相隔不得再见的姐姐和姐夫。舅公儒雅博学,风度翩然,语言温和。舅公是祖父的内弟,祖父是舅公的姐夫;父亲是舅公的外甥,舅公是父亲的舅舅。这样梳理后,血亲浓如水。

舅公是去年春天走的,以90岁的高龄告别他无限留恋的世界和亲人。十分懊悔和恨自己,前年《禅意*火花》的书出来时没有及时寄给舅公,成了我今生的一大憾事!舅公去世的时候,吩咐家人不要把他离逝的消息告诉老家的亲人,理由是隔海相望不能前往吊唁,知道了会心里难过,不知道总有个念想在远方……

离开故土60年,仅只回过一次。那年回来离去后,从台湾给父亲寄信来说:“我还会再回来的,到时你到武昌接我……”这一愿望,随着舅公驾鹤西去,永远成为我们一个不能实现的梦。

少时不能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深切含义。随着年岁的增长,怀念的人不断地在增加,开始对清明雨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我的人生路上,祖父、外公、舅公,于我心里,只是惊鸿一梦。可在日渐增长的年月里,才深深懂得,这份相思,深情又绵长……

2012年3月20日于凤池山下
倪霞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8233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飞临杜鹃入梦来
——黄沙大幕山杜鹃花印记

           倪霞

一阵阵带着甜味的香气扑鼻而来,让走在街上的我,不禁闻香而寻。原来,沿街的广玉兰开了,一朵朵白色的花,如一盏盏透亮的灯,次第于肥厚油光的叶丛之中,素雅于蓝天下,阳光里。望着悠远的天空,越过广玉兰的素美,那一刻,我想到的,却是不久前拜会,远在大幕山上的,杜鹃花的艳红与烂漫。

杜鹃花的记忆,从童年到少年到成人,从来不曾淡远过,它像一个梦,环绕在我人生不同的季节里。它的怒放,是春的开始,是春的浓烈,是春的升华;它的盛开,是热情,是奔放,是敞开胸怀的温暖,是漫山遍野汇聚成海的气势,是映红天空不可阻挡的力量!
所以,它又叫映山红!

我出生在黄沙,在那里度过了我美好的童少年时光,那里的映山红,自然在我快乐童年的记忆里生长。每到春天,当映山红开遍山野,我会同伙伴们一起来到山上,除了摘下花朵串成花环戴在头上,还会摘来放进嘴里,那种略带酸甜味的花朵,成了我童年记忆中一种别样的水果。吃够后,戴着花环的我们,还会整枝整枝地折下来,抱在怀里,带回家,插在灌了水的瓶子里,养起来,让普通的房间,增了不少因鲜花的明艳带来的,浪漫气息和不一样的味道。那时候的时光,一如这烂漫的山花一样,自由而无度地自然生长;那时候的映山红,是少年心中无限又平凡的爱,伴随着每个山里孩子,坚韧又自由自在地长大成人。
所以,我说映山红是平民之花。

每次看到映红山间的杜鹃花,总是会在心中荡起那首歌: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歌声飘过的时候,电影里小主人公潘冬子那一张可爱的笑脸,也会浮现在眼前。解放战争时期,黄沙出了四位将军,不同时期的革命人士和革命先烈更是不计其数。在30多年前那场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黄沙走出了一批热血青年,其中有两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黄沙河对面山岭上的烈士纪念碑屹立着,告诉后代,正是有了先烈们付出的热血和生命,才有了今天这一片热土的平安与祥和。前不久,一批老兵到大幕山看杜鹃,面对火红的杜鹃花,老兵们不禁发出“战地杜鹃别样红”的感叹。

大幕山是黄沙众多山脉中的最高山峰,它是幕阜山脉的一脉。那里有神奇的蒲圻崖,民间流传着大幕山葬有后唐朝大臣李靖之母。这两个流传在民间千载万代的故事,是值得一说的。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蒲圻崖的。在大幕山的入山口处,与大幕山遥遥相对的便是蒲圻崖。传说秦始皇为了征民夫修筑长城,民工终日肩挑背扛,苦不堪言。观世音菩萨得知后,化作茶花女,赠给每位民工两根花线,拴在扁担的两端,此后民夫挑土担石便荷重若轻。秦始皇得知后大感稀奇,并收集此花线编成鞭子,此鞭果然威力无比,能开山辟地,秦始皇便借此鞭驱山填海,大辟疆土。当将蒲圻一山赶到黄沙时此山便不动了。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知道后收缴了丝线。所以当地人称此山为蒲圻崖,并发现岩洞内有一俱石头形似观世音菩萨,人们为了感念观世音菩萨,当地人在崖壁处为观世音菩萨建了庙宇,引来四方信众,终年香火不断。

第二个故事是,传说隋末唐初时期,天下于动乱之中,由于隋帝杨广当政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各地有义之士,八方聚集人马,准备平隋建新政,当时有所谓的三十六路汉王,七十二路诸候。这时期,百姓在战火中度日,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一些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的百姓便往深山里逃,逃往深山避难者中,有后唐朝大臣李靖之母。逃到黄沙河的源头,正值数九寒冬,遇大雪封山,冻死在一农户家门前,早起的农户见之,把李母背到大幕山上,见一处无雪的山地,并将其埋葬。

我们进入大幕山的时候,穿越一路的古木参天,野樱翠竹,杂木丛林。我还在车上,还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突兀地,远远地,便有一片红在天边浸漾开来,如彩霞,似锦缎。一点点,一丛丛,一片片,一瓣瓣,向我们靠近。车子停下来,落回现实。慢慢地,我们开始步行在弯弯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醉在山的怀抱里,接着地气,再次向那一片红而去。

她在高处,她在远处,她在天边,她分明,已来到眼前,嫩嫩的瓣片上还闪着晶莹的露珠!还是有一些猝不及防,有一些愕然,有一些没想到的壮观,令我有些情不自禁地讶异着。她像是传说中马良的神来之笔,又仿若七仙女们飘于天空,踩着云朵,甩甩衣袖而变幻的神奇。

天然的杜鹃,加上人为的移裁,合着众心的培育,已然鬼斧神工。面对这一片花海,我有一些晕,有一些不能自己的胆怯。忘记摘一朵放进嘴里,尝一尝久违了的甜酸味;再也不忍摘下来,串成环,戴于头上的烂漫。原来,一切,难回少年。

眼前的杜鹃花,壮观得让我怯了少年的情怀。恰便似,有些物什,有些美好,有些往事,有些记忆,有些眼前景,永远,只能让她,乘着梦而来。一如这飞临杜鹃映红山间时,她最好,她只能,是藏于心中若许年的,一个梦境,一个永远缤纷于山野,不愿醒来的梦境……

             2012年5月14日于凤池山下
此文为咸宁周刊“本来生活——倪霞专栏”
相关链接《人间四月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dx1l.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769

主题

8268

帖子

759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7-6 1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笑看百年
                          倪霞
这些日子,百岁老人徐敏诗先生的朗朗笑声,和灿烂的笑容常常来到脑海,让我常常自问,是什么,让老人历经百年风雨而依然谈笑风声,趣意盎然,幽默诙谐。是什么,让老人退休三十年依然座诊看病,每年要为他所在的医院开出几十万元的中药处方。又是什么,让方圆千里不同省市的病人慕名前来?我知道,那不但是对他医术的肯定,更多的是对老人为人为医的敬重与好奇。
    老人17岁参加鄂东南红色医务训练班,1929年5月参加红军,并在第二军军医院实习,当时的师长是叶金波,他在第七团任军医协理员。后来湘鄂赣收编到湖南,省苏维埃在龙燕区成立,他在16师48团医务所任军医。1934年,在江西永修县云柱山的真如寺,和另一陈姓战友一起看护20多个红军伤病员,因而与红军队伍失去了联系。为躲避抓捕,后又流入某寺庙做僧人数月,不久在江西武宁被捕差点送了性命,得救后几经周折终于返回故里。解放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并领取“红军失散人员”补贴至今。
    老人自己是不愿做寿的,那是晚辈和族人的心愿。对于晚辈,对于族人,百岁老人是他们的荣耀和骄傲,同时,老人的精神和他那张口就来的诗句,以及那爽朗的笑容,都是值得晚辈们用心去学习和效仿的。世上百岁树常有,可百岁人难寻。百岁了仍然在职在岗的当极其稀少且弥足珍贵。
早在一年前,我曾领过几拨不同的新闻媒体来到杨林卫生所,对老人进行跟踪采访和报道。老人机智的笑谈,待人接物的毫不含糊,给每一位媒体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让每一个随行者欷歔叹奇。
    这一天,老人百岁整的日子里,远远近近的子孙来了,卫生系统的领导来了,诗词楹联协会的文朋诗友来了,摄影家协会来了……把个小小的村落闹得异常地沸腾,让这片冬日的山村充满了暖融融的春意。每一位来客,脸上写着笑意和喜悦。
    老人在子孙的搀扶下来到门口,站在他自己拟写的对联下边,挥着手,答谢所有前来的亲朋。老人说:双脚踏翻尘世罪,一肩挑尽许多愁啊!天寒地冻有劳大家,是我之罪啊!老人顿一顿,又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说是,不过浮生一梦啊!今天大家来给我做生,我是脸皮一丈二尺厚啊!
老人话落,近百人笑声齐起。那一刻,感动得不知所以的我泪湿莫名。笑看百年的老人,他看到的是浮生一梦,这一梦,分明是尘世之外的仙道啊!老人去除小我,在浮世之上,以心怀天地之大道,仁爱之大理,行走世间,笑看百年……
2012年1月22日于壬辰年除夕于凤池山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2-7-6 2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好,尤其是“本来生活”,传达出诗意的智慧与态度。发言虽免不了运用文的味道,但情怀、见识仍然是蛮感人的。每一个地方的作者,都有责任与义务为本地的文学创作思考与努力。一方面用作品说话,一方面用思考与见解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1

76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爱心社理事会副秘书长

Rank: 8Rank: 8

积分
15590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2-7-6 2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读完这些文字,一丝淡淡感动在心底,文字来源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本真的文字
一个人的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7-7 0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随缘,感悟随心,大爱无疆,禅意绵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50

主题

1697

帖子

233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34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2-7-8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倪霞 发表于 2012-7-6 10:26
活在生活中——咸宁周刊“本来生活·倪霞专栏”结束篇倪霞提着刚买的菜,匆匆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等红绿灯 ...

活在生活中就是生活的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