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阳杏蓬 于 2012-7-6 14:30 编辑
一脚故乡,一脚天涯 ——散文集《一身两半》序与后记 序 写序是很严肃的事,本来想出钱找一个名家来写,也打听了几个名家写序需要的价钱,交了钱就可以得一篇好序,但现在我还是自己来写了,不是我不相信名家,也不是怕他们不严肃,也非出不起那份钱,也不是不愿意出钱,现在市场经济,什么都有价,而且我也不反对。但我还是自己来写了,我毕竟是江湖人,写的东西很难为名家,所以就自己扒开衣服,指给你看,比让别人指指点点要舒服多了。 书名叫《一生两半》,也想用《一生凉拌》或《人生两半》,还考虑过用《无旋律生活》、《我走了你留下》等名字。最后确定用《一生两半》,这名字很合适我的身份,既是农民,又是民工,既是贵族,又是平民,一脚故乡,一脚天涯,既有家庭,却又骨肉分散。我们这一代人,无论有理想,还是没有理想,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在时代前行的洪流里,我们只是一群卑微的跟随者。 在写作的当初,我也觉得写作是愉快的,它是我跟自己沟通,向世界传递信息的一个管道。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现在的人到中年,世事沧桑,但这个爱好没有变。但在写作中,听过一些建议,甚至批评,让我做一些变化,变得更主流一些。我努力过,也想写出的东西受大家热爱和认可,后来觉得累,我只是我,写作只是一个很个人的业余爱好,自娱自乐罢了,何必要功利呢? 《一生两半》收了64篇文章,不多,但我比以往要认真,所以选入的文字比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文字有些不同,盖因是我做了修剪,这过程是很痛苦地。从第一辑“亲情离情”开始,我就觉得很苦,苦的不是我一个人,是我们一代人,我表现出来的,却是很个人的事。我希望我是一滴水,通过这一滴水,能反映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包括“家乡异乡”乃至“沉思默想”,我都是想通过我的生活、思想、情感,告诉大家一个现代民工的生活状况,如果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阶层的关注,我继续去努力,也是值得的。 我写东西几乎不讲章法,想到了什么,就写出来,写得好不好,我不太在乎,但我有一点,就是在写的时候,我希望把自己写进去,不故弄玄虚。无论怎么写,写什么,只要能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章法就不顾了。这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缺点。还好,我不用这一套去博取功名,无论怎样,还算自在。 因为图个自在,我写了以上那么多,是为序。 2012年5月4日 广州
后记 《一生两半》弄好了很久,然后一拖再拖,等待高潮一样,等待出版。故事会有高潮,人生也有高潮,但出版没有高潮,尤其是在今天,纸本图书市场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结果只有低潮了。文学也是,越来越个人化,不论高潮低潮,写字的作者,仍然孜孜不倦,用方块字和键盘声来筑梦。有困境才有梦,文学的梦一直就没有顺境。以往,梦既单纯,也遥远。现在,梦成为现实,变得触手可及。网络给了写字的人一个巨大的筑梦空间,然而我还是留恋纸本图书的温度,所以,不顾一切的推出了这本《一生两半》。 写作的快乐在于过程,痛苦在于写作的结果。那么一堆文字,辛辛苦苦码起来的字,不值一文。在这个以金钱多寡判断存在价值的时代,这无疑会让人觉得窒息。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一头有一个家乡,一头有一个异乡,破碎的生活,却并没有让我们的人生破碎,我们在竭力维持着自己的圆满,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异乡,我们都渴望改变。我们寄希望于文字,文字也在给我们传递着希望。因此,无论我们以何种工作谋生,我们沉沦,但我们没有放弃,这让我们脆弱的心灵里装满感谢,并且铭记苦难的同时,奋力前行。 无论是《以孤独的名义》,还是后来的《缤纷湘南》、《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到今天的《一生两半》,我都想表达作为民工在生活里的“不屈服”。民工、农民工、新移民,还是其他的称呼,都无关紧要。只要你想到留守儿童、看到天桥下的流浪汉,看到建筑工地那些裸着背干活的人们,我的眼里就会热泪盈眶。我们站在土地上,跟站在高楼上一样卑微。可由于我的写作习惯,我只能解剖自己,让大家看看这个民工的生活点滴,给我们以尊重。 这是我的简单的想法。 对于每一本书出版,我想都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支持。本来可以列一长串,但又不忍心列,他们中固然有身价不菲的老板,也有跟我一样在城市生活的普通民工。有的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友谊,至今惺惺相惜。有的是新交,也仿若旧友。这里,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最后该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生活里给了我想象的空间,才有这么一些文字。 这是第四本书,以后会怎么样?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爱自己所爱,就忍受未知的茫然与苍凉吧。 2012年5月7日天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