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2-7-27 09:27 编辑
阳新县建置沿革 阳新县古代介于吴头楚尾之地,置鄂(后为武昌)、江夏、浔阳(后为江州)、豫章(后为洪州)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远在石器时代,就为人类繁衍聚居之地,境内已发现古生物化石点16处,有鹿角、鹿齿等化石;新石器时代遗址11处,出土石刀、石斧、石铲、石卉、陶纺轮、陶网坠、商代青铜铙等文物千余件。
春秋时属楚,吴楚战争时本县即为军事要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子胥伐梁,是也。山下有阖闾城.”
阳新自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初名下雉,属江夏郡。
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说“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即指此。
三国时,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吴孙权分鄂置阳新县,与下雉并隶武昌郡。东晋义熙中,下雉并入阳新。
南北朝时,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分阳新置安昌县,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又分置永兴县。
隋移置永兴,又置富川县,因并阳新、安昌入富川,不久并永兴入富川,后又改名永兴,属江夏郡。
唐属鄂州。《读史方舆纪要》云:“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
宋为兴国军治,因为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永兴军而置,以年号而名。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侵洪州(今江西南昌)取道于此。
元升兴国军为兴国路,隶江西道,不久自江西割隶湖广行省。
明初改为兴国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府为州,省永兴县入,属武昌府。清仍为州。
民国三年(1914年)改兴国州为阳新县,属湖北江汉道;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1949—1952年属大冶专区;1952—1965年属黄冈专区;1965—1996属咸宁专区;1996年后至今属黄石市。
版权所有:湖北省黄石市民政局 黄石市区划地名研究会 电话:0714-6368157 地 址: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北路2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