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温情》 ——写给阳新布贴 流苏 一 前世缘 母亲说亲外婆是十里八乡最漂亮能干的女子,若在如今一定是民间艺术家。她刺绣做布贴画都很拿手,做布贴不用描画图案,要什么图案随手拿剪刀剪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时候的布贴,大多都做的日常是生活用品。孩子的马甲、围兜、帽子,刚出生孩子的包裙,新婚人家的床头帏帐等。只有手艺出色的,才有那份荣幸给庙宇里做蒲团做幡帐,佛会把一针一线里的诚意,回报给你。亲外婆的手工布贴,总是庙宇里的特贡。乡村里的庙宇都是很质朴的,那些菩萨端坐在简陋的宫殿里,因为高堂之上外婆刺绣的布贴帷幔吊幡而多了几分庄严和慈爱,那些蒲团,连最顽皮的小孩子都舍不得坐上去轻慢。叩拜的善男信女总是念句“阿弥驼佛”才无比小心地跪上去,用捧满诚心的手温柔地抚摩那白玉的莲花翠绿的荷叶,仿佛自己也沾染了仙气和福气。于是,关于亲外婆的传说很多,就和她做的布贴一样在村子里流淌传递,那些新嫁的媳妇,刚生孩子的母亲,稚嫩的手初学的小丫头,都喜欢拿外婆的布贴做样本,可是,谁也没外婆的布贴花样那么多彩奇妙。 母亲到了10岁,和村里其他女孩一样,得自己亲手做鞋子自己穿,自己学做女红。这个时候的母亲早已经被抱养到另外一座村庄的一户人家做女儿。亲外婆只是母亲心里的一个温情的传说,那些流淌的布贴画,常常在母亲的梦里飞舞。老虎鞋头上的老虎虽然瞪着眼睛,怎么都象是爱抚亲昵的凝望;围涎上的荷花瓣,象无数双手似乎想抚摩过来。那帽子上的喜鹊和梅花,都是温暖的红,透露着热热闹闹的牵挂。抱养母亲的外婆是个善良的女人,而在抱养母亲几年后,就有了姨妈舅舅3个孩子,于是外婆认为是母亲给她带来了福气,特别疼爱母亲,容许亲外婆一年年地通过手工的布贴生活用品的传递里,给母亲传递她无法亲历亲为的抚爱。亲外公重男亲女,只留下舅舅第一个生下的男孩子,随后的8个女孩子都遗弃了,包括最小的母亲。于是亲外婆一年到头都在不停地做布贴,除了给村子里的亲邻做,大多都是做给那些不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从出生时的包裙,到满月时的帽子,周岁的鞋,春天的马甲,脖子上围涎。可惜,她没有活到给她的女儿做待嫁的布贴,把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祝福传递到新的家庭。那些布贴画里,除了蕴涵着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还包含着一个母亲的血泪吧!还有无尽的思念和割舍不了的爱。可惜的是破四旧的时候那些布贴都随着一场社会大潮流灰飞烟灭,连我也无法一睹芳华。布贴在母亲的描述里和我的向往里成了最凄美久远的传说。 二 今生梦 我和好朋友三线,都喜爱手工制作。三线手织的挂毯一次次被单位送去市里展览,但是,我们的喜欢全凭兴致。直到数年前我们第一次看到阳新布贴画,不约而同地被她镇住了。没有任何一种手工艺术可以象她那样随性而自由,自在而温情。大黑的底布上面,那些灿烂丰富的色彩,彩虹一样耀眼却和谐,夸张却质朴,勾勒简单却彰显了丰富的地方内涵,特别是那些被一双双女性的手温柔抚摩过抚平后的色彩不同的一块块边角的布,是新嫁衣多下的一块布头还是哪位母亲心头肉宝贝生日新装裁下的一段剩余不了的牵挂。最让我们迷醉的是那些图案,那些生活里四处可见的物体、花草、植物动物,绕指间似乎要破图而飞,看似无形却有形。我和三线相视而笑,我们干吗还要四处寻找,这不就是我们最理想的布贴画!三线因为迷恋布贴画,曾经网络上四处拜师,还去过北京淘布贴画,在故宫博物院边的一家画廊里,她央求着一位手艺人能够教她做布贴,终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而过去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身边这块山水肥沃的土地上,原来就滋生着阳新布贴这块民间愧宝。 我们随着阳新布贴的脚步寻找探访,拜访了布贴画的发掘者尹关山老师,我曾经学生时代从他学画,惭愧的是最终放弃没有坚持。再次见面的机缘却是因为阳新布贴,在他简陋的家里,我们得知了阳新布贴被发现挖掘的整个过程。才知道我们古老的民间美术品种一阳新布贴,在鄂东南山乡、长江南岸的阳新县不知默默无闻地流传了200多年,直到1985年才被世外发现,首次披露于1986年的《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1987年悄然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展出后,竟使诸多中外游客和专家叹为观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竞相载文载图评介,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赞喻制作阳新布贴的中国人民的手是“黄金手”。 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所致、随手剪来。多么自由的艺术再造多么浪漫的生活原创,布帛做纸剪为笔,勤劳的阳新人民用长期劳动中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让阳新布贴这束山野奇花绽放得如此瑰丽。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传统题材贴近百姓,一副画就是一个流传的故事本体;画面色彩浓烈,造型稚拙,却构件浪漫冲击感官;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既深得楚文化专家们的叹服又让我们这些观者深切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痕迹。加上她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丰富的针刺线绣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她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味档次。当我们流连置身于阳新布贴的氛围中,有一种不可明状的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快感荡漾身心。据尹老师说阳新布贴在制作上精工细绣,纹样众多,实用物具达5系30余品种,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图案取材广泛,内涵丰富。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日常用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皆可入图。一针一线总关情,只有来自生活的才是真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流转之后传承下来的阳新布贴,才是我们最无法抵挡的温暖诱惑。 三 明日歌 布贴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再也无法抵抗她的魅力。我们一次次下乡去寻找布贴的源头,去探访民间艺人,购买自己心仪的布贴画作品。在三溪,我们见到了两位热爱布贴的女艺人,再次亲眼见证了布贴制作的全过程。阳新布贴制作一般要经过“构图—剪布—粘贴—缝制—补绣”等五道工序。即先选好一块质地较厚的单色底布(多为黑色),确定构图主题后,将各色花布贴在“衬帮”上,凭借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巧妙搭配,按范本或纸样剪成各种图案,再用糯米将图案粘贴在底布上,然后,用针线沿图案纹路锁边并整体滚边。(如今装饰布贴画多用金银线)对贴布无法表达的内容如花蕊、动物爪牙、毛发等,可以用刺绣法进行补充,使整个构图完整协调。有的还要连缀铜铃、铜钱、流苏等饰物。于是一幅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明艳的布贴画就形成了。在制作手法上,阳新布贴吸取了民间剪纸、刺绣、壁画、雕刻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融为一炉,形成独有风格,整个图案看上去就象一幅具有浅浮雕效果的剪纸。色彩的搭配、比例的协调全凭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体会和审美格调,而那些布都是生活中各种剩余布料的边角,所以没有一副阳新布贴作品是会完全雷同的。 通过朋友介绍,我们在文化馆找到一位明婆婆向她求教学做布贴。才在一针一线里感受到真实的布贴情怀,制作过程的亲历原来是如此的敦实、醇厚、大度而严峻,就象体会母亲永远眼光追随下的牵挂,丝丝缕缕,直到圆满的幸福图案。成功的喜悦里,一副完整的作品,竟然全是柔情全是关爱。女儿的赞叹和欣赏,还有期望能够同做的美好愿望,都让布贴渗透了温情的光芒。女人和孩子,还有什么比他们更懂得欣赏生活中细节温情的美好!如今,随着一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阳新布贴的艺术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倍受收藏家和外国友人的青睐,已成为收藏新宠和馈赠佳品。我们阳新县文化部门正在着手开发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 2006年阳新布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0年县文体局开始为“阳新布贴”的发展布局谋划下,布贴的传承发展之路必然走向灿烂。2011年4月22日,在阳新县文化馆成立了阳新传习所。文化馆为阳新布贴腾出了空间,转身的方向是,它将被打造为工艺美术鉴赏品。10月,阳新布贴第一家店开到了武汉户部巷。11月16日文体局捧回了由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匾牌。目前阳新文化馆按“四统一分”即:统一商标,统一设计,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分工制作的办法,赶制了一批阳新布贴,准备在阳新首届艺术节上展出。借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举建设文化强县,弘扬民间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旗,阳新文化馆正紧锣密鼓,致力于湖北省首届阳新布贴艺术节的前期筹备工作。 让布贴文化真正融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娱乐中,成为一项为民众喜闻乐见、广为接受的艺术,是布贴能够得以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基础。如今,在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大场景之下,布贴画正散发百年的艺术魅力,向我们展现出她传统而时尚的文化方向。而我一直觉得,最吸引我们的仍然是她穿越时光之后,那绵绵而悠长的布帛温情。带给我们牵挂和温暖,还有畅想未来的酣畅淋漓。我相信,有一天,阳新布贴必然会走出深闺天下知,展示给世人的必然是大气磅礴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