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兮云飞扬 于 2012-9-21 21:04 编辑
1.【2012英雄会】古城之旅
——坐卧秋天,行吟瘦西湖
作者:兮云飞扬
我知道,秋水是一个好词,坐卧秋天,行吟瘦西湖。三千湖水,我只取一瓢饮。
我要深入秋天的源,紧紧的,紧紧的盯着每一道灵气孕育的文化名城——扬州!这里的亭台楼阁,精致,细腻,都蘸着岁月的沧桑;这里的杨柳绿草,平静,丰盈,都透着远古的沁凉。
扬州是一个地方,扬州更是一个世界不可磨灭的文化。住在扬州,随处可感受一种现实的诗意人生。走进杨柳晓岸,总有一种绿肥红瘦的心事滋生疯长;满目铺缀的是一阙阙入画的江南散章,只觉得湖光山色尽在心中,心在湖光山色处。
默念着白鹭的一句“莫赖烟花违客情,垂杨三月负冬令”。以往的思绪也随之灿烂起来,解析季节的语言,眉睫之间,满是碧玉交流,万松叠翠的意境,如秋日的一抹暖阳,温馨无边。不禁想化作诗中片语,留作千年的飞扬。
秋天的瘦西湖有一种成熟的美,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一湖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波光滟潋,轻轻地扣击着岸边杨柳,澄澈通透,安然坦明。“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窈窕曲折的湖道,宛若玉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清瘦的神韵串以长堤春柳,恰似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而被文人墨客冠以“瘦西湖”。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更觉舒卷飘逸,正应和了白鹭的那句“我来一觉扬州梦,依旧窈窕入眼明。”
十里碧水,荷蒲薰风,石壁流淙,盈盈一握;兼之蜿蜒曲折,垂柳依依掩映,因而显得极清瘦。瘦则秀——正应和了中国古典的审美情绪。
在我看来扬州的风景与名胜,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十里湖光,园林相接,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难怪散文家郁达夫游瘦西湖后说:“瘦西湖的好处,全在于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
河岸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生生把扬州最美的湖跟西湖扯上干系,这下瘦西湖永远处在西湖的阴影之中,“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岛屿,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有人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瘦乃苗条,小却精巧,单凭这点也借的有不落俗套的妙处。
瘦西湖正中央的五亭桥“比王鳌玉蝀,虽则短些,可它却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沉雄的桥基与清秀的桥身完美结合,每个亭角挂着风铃。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挺拔秀丽的风亭宛若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桥下那十五个分属不同方向,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据说每当月满之时,泛舟于斯,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的绝妙佳境。桥下的十五个桥洞,每个桥洞可以看到一轮明月的倒影,再加上天上那一轮明月,可看到十六个月亮的视觉效果,特别神奇。可见瘦西湖,一园一景,尽出精思傅会;一阁一亭,尽显鬼斧神工。一花一木,无不别出心裁。十里湖光,亭榭星布,绿杨梳风,都让诗情在飘荡。
虽然已是秋末冬初的萧条时节,然而这儿的风光依然是一派灿烂的秋色。墨绿的湖水被风一波一波地拂向心底的最深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精妙悱恻的绝句,隐隐约约的罗黛青山,迢迢不尽的婉转碧水,金风吹漾的葱葱草木,铅华如水的清辉明月,风流纤巧的才郎玉女,委婉清幽的圆润洞箫。
这山隐水长的好地方。单是在这首绝句中就已经可以让我感受好久、行吟好久了。二十四桥,单这桥名,即可见其美,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宽,栏柱,台级,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个数字对应,加上彩云追月的浮雕,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明月的华美、箫声斑斓与迷离,凭空又多了些轻灵出窍之气,恍然如入仙境让人浮想联翩。桥孔长箫,一个音律在古朴与自然的诗句中应运而生。悠悠古韵,千年箫声不老。琼花诗情和蝶衣宫女的丰满。关于湖桥的雨雾,只一滴便醉了世人。
站在二十四桥往四周览顾,当年乾隆皇帝坐在桥上听歌赏舞的身影依稀可寻;而画舫秋色之外,白塔晴云之侧,五亭桥之亭,大虹桥之柳,文津桥之枫,杨柳晓岸,松峦叠翠,硬是把瘦西湖狭长瘦小的湖面点缀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锦绣风光。让我深切体味到了几千年前的壮观与飘逸,行走在桥上也多了些许诗意和接近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如果说五亭桥代指扬州园林风景,大虹桥代指扬州满腹诗文,文津桥代指扬州功名前程,那二十四桥就是扬州最美的精神意象,让人飘飘欲仙。只是造桥者追求的不是诗意的抒情,牵绕他们的是沉睡在历史中的真实和隐含的技术秘密,他们提示的历史带着千年陈酿的沧桑,更有让人自醉的魅力。
二十四桥究竟是代指桥多少?还是诗意的演化?这都需要文人去发挥天赋的想象,历史研究也好、景点包装开发也罢,总之显示出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分观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间历经多少帝王梦寐,历经多少兴衰荣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了文人墨客心底那枚殷红的朱砂,亦如白月光下静夜思中的尘世奇葩……
2.古城之旅
——考验吃相的蟹黄汤包
作者:兮云飞扬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老少皆知的口头禅,扬州的当地人非常重视早餐,点心的口味和品种也很繁多。在扬州城,早点吃的是一种心情,吃的是一种氛围,吃的是一种文化。
深秋,来扬州旅行的第一天,便应扬州小骆驼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曹阳春的邀请,同白鹭起了个大早,从宾馆到四望亭附近的淮扬名馆“怡园”,享受“早上皮包水”的美妙感觉。
怡园的早点品种很多,蟹黄汤包,水晶烧麦,翡翠蒸饺,煮干丝,烫干丝,三丁包等,花样很多。我一眼就盯上了蟹黄汤包,初看蟹黄汤包价格有点“辣手’,十八元一个,忙问服务员一个汤包有多大,服务员双手比划成拳头大小,单看这不菲的包子价,就一定得来两个尝尝鲜了。
略等半晌,服务员端上来香气腾腾的蒸笼,一个笼装一个,诱惑十足。整只汤包趴在笼子里,汤包上面放了根吸管,细细打量这汤包,饱满圆润,皮子白嫩剔透,看见里面的汤汁晃荡了几下,仿佛吹弹欲裂般娇嫩。曹总说这家汤包馅心是精选了大闸蟹、新鲜肉皮与老母草鸡特制而成。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这里的汤包吃法有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白鹭也顺着曹总言语到,“哈哈,吃汤包可不能张嘴就咬,否则汤汁会溅一身。这也是在考验你吃相够不够优雅—”
蒸熟的汤包皮薄如纸,用筷子夹起来的时候汤汁往下一沉,晃了晃,不见破,汩汩的汤汁“由内而外”显而易见,趴在笼子里的汤包转为收紧状,晃几下也没有破,看来这汤包皮子的韧性有些了得。轻轻转动吸管钻入汤包内,迫不及待小吸一口,汤汁奔涌入口,没料想汤汁竟如波涛汹涌般连绵不绝,就像白鹭说的,这时如果嘴巴开小差,汤汁定一发不可收拾奔流,几口咽下顿觉浑身起热,荡气回肠。这蟹黄汤包的汤清而不腻,稠而不油,味道特鲜美,吮完了汤,轻轻用筷子夹起汤包皮放到瓷器盘子,再轻轻拨开皮,可以吃到整块的蟹黄和蟹肉。最后一口一口送到嘴里,慢慢地品味,慢慢回味……
随后上了水晶烧麦,光是看这烧麦做工就不一般,细柔的表层、里面有糯米、松仁,吃起来滑爽的口感带点微微的韧性,有股浓郁的鲜香。还有烫干丝,豆腐干切成薄薄的十三片,再切成丝,然后将豆腐丝经过热水浸烫,加上调佐好的调料,吃起来细腻柔软,真是一道美味佳肴,吃后唇齿留香。
饮食是精神食粮的重要部分,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烹调艺术丰富多彩。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而我们可以从早点一个侧面反映扬州文化。所谓吃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环境、历史等等都被纳入“吃”的范畴,这是一种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扬州体现在饮食上的思想和观念是一种综合力的体现,这也正是扬州餐饮文化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扬州的早点让人回味无穷。在古色古香的环境,吃的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