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挽秋 于 2015-2-26 11:50 编辑
正月十五玩龙灯 在“月半大于年”的黄陂,正月十五玩龙灯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传统,这也是“闹元宵”的真正内涵吧。小时候,偶尔听见母亲说以前过年的时候玩龙灯最热闹,还说每年要晒龙衣什么的,感觉特神秘,绸缎做的龙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千百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翻滚,却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想不出个道道来,只知道是“破四旧”时给“破”了。 再后来,可以玩龙灯了。那一年,我们特别兴奋,老早就吵着母亲早点带我们回老家去看灯。母亲的工厂通常是腊月二十八才放假,放假当天就坐上厂里送职工回家过年的专车,心就开始飞,希望能早点看到传说中的玩龙灯。 黄陂的龙灯主要有高脚龙(头高丈余,呈S造型,十分华丽)和滚龙(长30米左右,龙头小巧,造型简单,便于翻滚),也有少量的墨龙(龙头、龙身都由半透明纸粘贴而成,内插蜡烛)等。按照家乡的风俗,玩龙灯是在正月十五那天进行的,正月十六就要送灯了,预示着年过月尽。家乡的灯一般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用竹子劈成薄片、薄条(家乡叫做篾)扎龙灯。龙头是关键,我们家乡的龙头高大无比,类似其他地方的“看灯”,就是只能看不便玩的龙灯,支撑龙头的圆木就有小碗口粗,非壮年劳力士无力驾驭的,何况还要模仿龙腾状,时而摇头时而腾空,举龙头之人备受关注。其次是龙尾,最后就是龙身了。龙身的长度是用节来计算的,每一节都是用篾扎成的镂空圆柱型,有点像长长的红灯笼,中间用一根刨得光滑的木棍支撑,像一把锤子,要多长就连多少节,连接好龙头、龙身、龙尾就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最后穿上绣好的龙衣,一条龙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龙头龙身均由绸布和精纸料做成,内可插放蜡烛,描龙绣凤,缀鳞刺甲。整条龙灯有多节不等,长的有百节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 三天年过后,有龙灯玩的湾子就开始打锣敲鼓闹开了,从那时开始每天都可以听见威风的鼓点声,心情也随之兴奋,真想挥锤击鼓。心随鼓点起落,满怀期待,祈求十五能早点到来。初五六扎龙灯,给龙灯头尾“上装”,紧接着摆供设盘、焚香燃烛,给龙狮点睛开光,完成“起龙”仪式,拉开了舞龙灯的序幕。 舞龙的人一般穿着黄色的绸缎衣服,腰间扎一红色腰带,头上也可以扎条红布条。 闹到正月十三,就是家乡试灯时。这一天,稻场上聚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简单地仪式后就开始了。主动权全在龙头手那里,它一个摇头,第一节就开始跟进,接着就是第二节、第三节……到随后的龙尾,形成弹簧状的圈,一条摇头摆尾的龙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随着锣鼓声的不断激昂、呐喊声一浪高一浪,舞龙手们使出全身的力气不停地舞动,观众的喝彩声直插云霄。 正月十五那天是玩灯的高峰,舞龙手们早早穿戴整齐,举办仪式后在湾子里舞动一番,然后走村串寨的“拜龙”就开始了。一条接一条的龙灯队伍,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往往是湾子里的人都跟在龙后,沿着祖祖辈辈龙灯走过的田间小路,蜿蜒前进着,形成一条自然的长“龙”。愿意“接龙”的人家,早早做好准备,备足爆竹烟花和打赏财物,讲究的人家还在门前摆起香案,以及腊鱼、腊肉、瓜果点心等物。灯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接灯”人家不停地燃放鞭炮、礼花,鞭越响、历时越长,舞龙的人就舞得越起劲,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小伙子一个个攥足了劲,一声大吼,把龙灯舞得上下翻飞,眼前只有一片光影在跳跃,龙在雾中舞,人在雾中游,那场景简直就似人间仙境,快活赛神仙,兴奋至极。在震耳欲聋的锣鼓鞭炮和喝采声中,主人家笑得合不拢嘴、尽情纳福,场面极为壮观;鞭一停,灯就赶往另一家……“接灯”人家这时就会奉上香烟、点心等物。 到了正月十六,或者十八就要送灯了。那一天也可以玩灯,但在日落之后就要送灯了。褪下龙衣入箱收藏,将灯化掉,“送龙神升天”。这是才算是“年过月尽”了。 龙是玩龙灯中的主角,一般还有跳狮子、踩高跷、采莲船、蚌蚌精等传统项目。这个要看村湾实力,人力资源够、经济实力强的可以有多条龙灯。可以每年都玩,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舞龙灯,“送平安,送幸福”,这个元宵闹得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2015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