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白条”张顺,实为襄阳抗元英雄,其祠今何在? 随着一部部电视剧《水浒传》的播映,大家对张顺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而大部分的襄阳人估计不太清楚这个张顺原型就是襄阳人张顺,而在电视上看到张顺死于水中时,估计也没想到这个故事真实的发生在襄阳城下吧,而且是一场保卫国家,保卫文明的战争中。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有张顺、张贵传,根据记载,张顺是民兵部将,也算是民兵中的一个小头目。
当时襄阳城已经被元兵围困五年之久,宋闯为了向襄阳城送物资,在清泥河造船,清泥河在襄阳城西北,源于均州(现丹江)、房县(地点待考,根据后文来看,此河在襄阳城的上游就汇入汉江),共得轻舟百艘。
当时元兵实力强盛,为了保证能冲入城中,宋军以三舟连成一舫,中间的船装物资,载士兵,两边的船是没有底的,只在船上虚盖一个板子。同时宋闯又重赏招募三千勇士,并在这三千勇士中选中了张顺、张贵作为头领。作为襄阳附近有名的英雄,他们和水浒说的一样有自己的浑号,张顺的外号叫“矮张”,张贵外号叫“竹园张”,此二人有勇有谋,为诸将所折服。出发之前,张顺向部队训话说:“这次行动,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假如你们还没有下定决心,请马上离开。”各位勇士也是发誓必死,人人振奋。
他们是从清泥河沿河而下,汇入汉江之后过团山,到高头港,离元兵比较近的时期,再结成方阵,准备好火枪、火炮、劲弩等装备,趁着夜漏下三刻,以红灯为旗帜,张贵先锋,张顺殿后,向元兵发起冲锋。到磨洪滩的时候,发现元兵军船基本上布满江面,狭路相逢勇者胜,宋兵趁锐砍铁链等障碍物,转战百里到襄阳城下。黑夜之中,之前做的设计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做用,由于两边的船是上口虚掩,下底中空的,所以元兵跳到船舫两侧的船上,立马掉到水中,只有被宋兵砍杀的份。
襄阳城有几年没有看到援兵了,这次看到有援兵来,顿时士气百倍,迎接援军入城,等收兵之后却发现找不到张顺了。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他的尸体溯流漂来,他身被甲胄,还握着弓箭,身中四枪六箭,还是一幅怒气勃勃的样子。当时的军人把他当神来看,结冢敛葬,立庙祭祀。
张贵到襄阳城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想请他留下来共同守卫襄阳城。不过张贵自恃骁勇,想回到郢城求援(郢应该是当时的江陵府,襄阳城的大后方)。最终张贵是招募了两个壮士去郢城求援,自己则留在襄阳城。
当时由于张顺张贵的成功增援,使元兵大为恼火。他们加派兵力,在水路上连锁数十里,广布木桩(史语:“列撒星椿”),史书上夸张的说鱼虾都过不去。张贵招募的两个人潜水行走,遇到木桩就悄悄的锯断,居然逃到敌人的监视,到了郢城,并带回口信,郢城方面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与襄阳城守军夹南元兵。
到了约定的时间,张贵告别吕文焕,点察兵马,准备登舟做战,却才发现他账下少了一个人。张贵吃惊的说:“我们的计划估计已经被叛徒泄漏,现在立马发兵,或许还有机会成功。”于是趁着夜色,鼓声炮声一起发,向敌人猛冲。等攻破的敌人的防线之后,到了一个叫小新城的地方,再次遇到大股敌人的攻击,张贵拼死拒战。史书形容此时沿岸一排排的火炬,火光冲天。摆脱这股敌人的攻击之后,张贵军到了勾林滩,已经离约定的龙尾洲不远了。此时天色略亮,可以望见龙尾洲上的军船、旗帜。张贵军势气高昂,向龙尾洲驶去,可惜走近一看,龙尾洲上却是元兵。估计郢城的援兵在前两日借口风浪过大,退守三十里。而元兵得知龙尾洲有宋兵活动的迹象之后,就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等张贵军上门。
此时的张贵军已经拼杀了一夜,死伤很大,本来高昂的士气又因为不见援军而变得低落,所以很快被元军歼灭。张贵身中数十枪,体力耗尽而被抓,但宁死不降。元兵为了打击襄阳城的士气,将张贵处死,用四个宋朝降兵抬张贵的尸体到襄阳城下,大声呼叫:“你们认识矮张么?他现在已经被元兵杀死了”(史书这里称张贵为矮张,与前文有异)。当时襄阳城上的守兵们看到之后失声痛苦,士气低落。
张贵的尸体被抢回后,原来的降卒被杀掉,吕文焕用张贵附葬在张顺的旁边,立庙祭祀两人。 此后的襄阳城士气更低落,吕文焕在久等不来援军的情况下,决定开城投降,时间是1273年,此后的南宋再无险可守,东南无大战,南宋不久就灭亡了。 根据清代编《襄阳府志》的记载:张顺张贵的祠堂叫忠烈祠。清泥河自团山汇入汉江,应该是现在的小清河,至于勾林滩、龙尾洲,则不太清楚了,但愿有人引路一起去探寻这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