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校
 
- 积分
- 953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专题研究发布日期:2015-07-20 点击次数:2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专题研究一、项目概述为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更有效地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开展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十分必要。按照市国土规划局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市交通院制定了《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方案,计划2014年完成交通体系综合评估和重大专题研究两项任务,2015年完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为了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水平,按照“开门作规划”的思路,分别于2014年3月3日、4月21日组织召开了工作方案国际专家咨询研讨会,根据两次会议专家意见优化完善了工作方案,形成了“1个交通系统综合评估+5个专题研究(世界城市交通目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及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公交一体化研究、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的工作架构,并邀请国内外顶级交通规划咨询机构参与。5月23日,市国土规划局组织召开了外协单位审定会,确定由上海同济规划院、香港MVA宏达公司、深圳交通中心、台湾鼎汉沪通公司、北京交研中心等五家机构分别承担专题研究工作,通过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内容(一)武汉市交通体系综合评估1、评估指标体系
武汉市交通系统评估构建了“1+2”的核心指标体系,其中“1”为可达性指标,为评估主要指标;“2”为拥堵指数和出行方式结构指标,为评估辅助指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从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从综合交通枢纽、道路、公交、货运、停车、交管等方面对核心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解释,并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各项内容全面融入到3个核心指标体系之中,有效指导后续的评估工作。
图1 武汉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2、现状交通系统评估
(1) 城市骨架交通系统基本形成,有效确保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武汉市基本构建了由综合交通枢纽、快速路和轨道为骨干的城市骨架交通系统,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可达性大幅提升,通过航空可以通达国内外120多个城市,通过铁路5小时可以通达10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城市;高峰时段主城区道路交通平均运行车速为21.4公里/小时,二环以内任何两点之间30分钟可以通达,城市交通运行维持在中度拥堵水平。
(2)综合交通枢纽仍处于单体扩张,枢纽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合作
综合交通枢纽仍处于设施大建设阶段,相继改造、新建完成了三个铁路客运站,建成了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正在建设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楼,枢纽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但目前综合交通枢纽仍处于单体规模扩张阶段,高铁、城铁、航空等枢纽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枢纽之间为竞争关系,如铁路与航空仍然在激励争夺5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客流,枢纽之间缺乏高效的垂直合作。
图2 武汉市综合交通现状衔接图 (3)道路微循环建设严重滞后,大街坊路网不利于交通可达性提高
受江河、山体、单位大院、铁路等限制和分隔,城市次、支路网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已建成规模仅仅占规划总长度的50%和31%,造成了快速路集散系统交通拥堵比较严重。此外,城市开发过程中更加倾向大街坊路网建设,不利于交通可达性的提高,而小街坊路网地区具有路网密度大、路口间距小等优势,在公交、小汽车和慢行等方面都有利于交通可达性的提高。
图3 武汉市现状道路交通可达性图 (4)公共交通拥堵比较严重,公交出行比例提升缓慢
主城区目前仅设置有9条、总长35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由于公交专用道规模小、系统性差,电子监控设施设置不完善,对早晚高峰时期社会车辆侵占公交专用道惩罚力度不够,平面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缺乏等原因,导致公交专用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高峰时段公交平均运行速度为14公里/小时,大大低于小汽车21.4公里/小时的平均速度,公交吸引力难以提高。
3、规划交通系统评估
(1)路与轨道交通重叠,不利于轨道可达性提高
相比新加坡、东京对外放射的轨道与高速公路的相错关系,武汉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同线走廊布局较多(40%),在沿线高强度功能区的可达性方面轨道优势被消弱。
(2)重轨道、轻常规公交,常规公交服务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2009年以来武汉进入了轨道交通大建设时期,年均投入轨道建设的资金达到117亿元,而常规公交投资力度相对较低,年均建设资金仅为10亿元,造成占公交主体地位的常规公交场站设施建设滞后、公交优先发展措施缺乏等问题,常规公交服务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3)外围新城交通规划实施滞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功能有待加强
外围新城既有交通规划的实施相对滞后,交通不能主动引导城市发展,新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新城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142km2增长到2010年338km2,年均增长19.7%,而同期新城常住人口由 2004年133万人增长到2010年179万人,年均增长仅为4.9%,城市无序蔓延拓展态势尚未得到扭转,交通、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4)现有土地开发模式将进一步加剧主城区人口集聚
武汉市正在大力推进主城区“三旧改造”(旧城、旧村、旧厂),如果继续实施“以资金平衡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建设项目仍将在基准容积率基础上大幅提升开发规模,主城将提供更加多的居住、商业、办公等设施,人口将向主城区进一步集聚,规划拟定的主城区人口疏解目标将更加难以实现,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二)世界城市交通目标1、武汉正处于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但遇到了世界城市机动化发展各个时期都遇到的难题,城市交通发展多种困难叠加
(1)第一阶段:机动化发展前期:该时期城市处于单中心向外拓展阶段,机动化水平低,城市交通以道路和轨道交通设施建设为主,城市交通处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状态。
(2)第二阶段:机动化快速增长期:该时期城市不断构建外围新城,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大机动化发展快速增长,小汽车拥有和使用量大幅增加,道路、轨道等交通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3)第三阶段:机动化动态调控期:该时期城市已经构建起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机动化发展水平趋于稳定,道路和轨道等交通设施容量基本饱和,这一时期城市交通发展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为主,注重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发展,注重交通多模式一体化。

武汉正处于机动化快速增长期,城市不断向外拓展,主城人口和产业仍处于集聚状态,小汽车增长迅猛,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骨架系统尚未建立,但遇到了世界城市交通发展三个阶段都面临多重交通问题的叠加,交通发展困难重重。
2、世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建立了多维交通目标
随着市民出行要求的提高,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意识的增强,世界城市在交通发展过程中日益关注以人为本,强调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平衡发展,都建立了多维交通发展目标,归纳总结起来就是更加重视人本交通、绿色交通、高效交通、智慧交通和一体化交通。
3、武汉要建设成为世界公交都市和国际枢纽城市
(1)国际枢纽城市
以航空枢纽为龙头,铁路枢纽和港口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公路为支撑,建立高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全国综合交通中心枢纽,通过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构筑“两带一路”枢纽大动脉,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国际门户。
航空:我国中部门户枢纽机场、航空物流中心和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铁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我国中部铁路货运枢纽中心;
水运:打造中部长江航运中心,成为“近海直达、远洋喂给”的中部国际枢纽港;
公路:建设中部地区公路运输中心,打造武汉城市圈2小时、临近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
(2)世界公交都市
以优质的、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成为世界公交都市的楷模,引领城市交通模式的转型和交通战略、措施的革新。
4、武汉交通发展美好愿景
当2049年武汉世界城市建成之时,武汉将打造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及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研究1、综合交通枢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综合交通枢纽能够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在城市的集聚及中转,实现信息、资金、物资在城市的汇集与中转,带动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枢纽直接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加快城市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香港、新加坡都是通过建设航运中心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2、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应实现由“独立规模扩张”向“加强垂直合作”转变
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国际城市都比较注重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合作,通过联运支撑了城市产业发展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打造,如芝加哥通过水铁空联运支撑了钢铁、汽车等工业发展,法兰克福通过空铁联运打造成为欧洲第三大航空枢纽城市。目前武汉综合交通枢纽之间仍处于单体设施独立规模扩张状态,单体枢纽设施规模比较完善,但枢纽之间的垂直合作有待加强,枢纽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需要全面提升。
图4 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变化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首要举措
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国际城市都构建了非常完善的枢纽设施,芝加哥机场具有8条跑道和4个航站楼,法兰克福机场具有4条跑道和2个航站楼,并且与铁路进行了无缝衔接,确保了国内外航线的增开及运营。武汉目前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尚不完善,2020年之前仍需按照规划继续加大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4、构建高效衔接的空铁综合枢纽是武汉打造枢纽门户机场的主要抓手
目前中国人均乘机次数为0.2次,而美国、日本人均乘机次数分别为2.3次和0.9次,我国人均年乘机次数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人均乘机次数将达到0.5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航空出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航空发展潜力巨大,具备打造国际枢纽门户机场的条件。需要充分发挥武汉高铁优势,通过打造空铁综合交通枢纽来加强空铁联运,有效扩大机场腹地范围,为此拟定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维持目前的铁路总图方案,福银高铁经由武汉西站和光谷站,沿江高铁经过汉口站,为了加强航空与铁路之间的联系,规划沿武汉西站、天河机场、武汉站规划设置了一条铁路客运环线,将城铁、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与天河机场进行了高效衔接。
方案二:对目前的铁路总图方案进行比较大的调整,将规划的福银高铁、沿江高铁引入天河机场,设置天河综合交通枢纽,将武汉西站的功能调整为汉天、汉潜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并设置铁路客运外环将武汉西站、天河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站等高效联系起来,加强城铁、高铁、城市轨道与天河机场的联系,打造与虹桥枢纽媲美的天河综合交通枢纽。

图5 空铁综合交通枢纽方案意向图 综合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方案二更能强化高铁与航空的无缝衔接,扩大航空枢纽的腹地范围和服务人口,强化武汉高铁中心的作用。
5、打造全方位放射的高铁网络,强化高铁中心地位
针对目前东西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高铁可达性不高的问题,规划新增沿江高铁,新建福银高铁,延伸城市圈城际铁路,加强高铁发展薄弱方向的高速铁路联系,从而打造以武汉为中心、向12个方向放射的高铁网络,形成“1-2-4小时”铁路交通圈。
图6 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高铁网
6、加强铁水联运设施建设,构建多模式协同的综合货运枢纽
按照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未来将大力发展长江航运,建议尽快提升长江航道水深,形成武汉至安庆6米、至宜昌4.5米水深的航道条件,为武汉通行万吨巨轮提供航道条件。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铁水联运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铁水联运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