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467|回复: 6

3000名抗日忠骨何处觅?——黄花古民居探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0

主题

47

帖子

6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2-7 15: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邵添松 于 2016-2-7 15:04 编辑

1009071629f6375fd0e3dd9e2a.jpg


这里曾经是75军预备第四师的师部机关


今年腊月二十六我们全家到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3组团年,探访了在那里依稀尚存的几处亲房叔伯,体验了百余年前先辈们精湛的建筑工艺,感受了在此流传了千百年历史的民风民俗,受益非浅。

平时在宽阔马路上风驰电掣的面包车,此时却像只蜗牛,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吃力地爬行,不到3千米的路程却整整行驶了20分钟。经过一阵颠簸后,几栋白墙青瓦的古民居映入我们的眼帘。在众多的古民居中,尤其以“老号”和“宝和”两栋最为著名。这两栋古民居已于2002年底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距今已有约150年历史,是宜昌地区现存屈指可数的古民居群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鉴赏、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百年古居雄风犹在   
      黄花古民居位于长江支流黄柏河西支的右岸。据居住的原户主佣人后代王可维介绍,“老号”和“宝和”古民居坎上坎下,各有院落,四周用青砖浆砌,面向河边还筑有枪眼,自成体系。“老号”建在前,先后建了五、六十年才全部完工。因易起伦是大夫门第,故家宅豪华。在南边周围2公里的范围内,建有装饰华丽、雄伟壮观的6栋一厅一堂5个天井的大瓦屋。古民居的外面是宽敞的稻场,稻场四周用院墙围住,院墙根均用条石围着。正中建有高大的门楼,门楼和院墙上修有箭垛和铳眼。整栋古民居近看是庄园,内看是花园,远看象城堡。亭阁寿头,雕龙刻凤,十分壮观。据当地老人回忆,易家老屋的金字寿匾和楹联不下60余件。每栋周围均用石条石围墙,中间或两头修着高大的石门柱。骑马门槛,两边一对大石鼓。大门槛正上方悬挂一块金光夺目的长形金匾,刻着“大夫第”三个字。老人们还讲述易家老屋过去威严的历史:“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骑!”

“老号” 民居从右至左两扇大门门头上的楷书写着“勤俭忍让,忠厚传家”几个大字,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为人处世的哲理。这栋典型风格的古民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易家老屋古建筑群体中的一栋。关于易家老屋的历史,据《易氏宗谱》记载,易氏始自山西太原郡,故曰“太原氏”。相传是周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后,春秋时食采于易,因而受姓,世居山西太原府。战国时,散处天下,于是居易水易洲的子孙,其姓即因地开始,而易城易县的子孙,地又以人传闻。到了唐代,易氏自鼎臣公以及第起家,后裔相传,由太原迁星沙(长沙)。迨宋高宗时,易亮公由星沙迁峡州(宜昌),成为宜昌易氏的始迁祖。后来,戴圣公一脉因世乱避于大峰深山,此即宜昌黄花南边易氏家族之起根发脉也。从此以后,男耕女织,代代相传。其中,忠祚公这支颇有起色,便兴旺发达起来。

忠祚家住的林子包,也就是黄花乡南边村的易家老屋,周围一片山岩,土地瘠瘦,几间小屋,垦土维生,十分清苦。据说他在屋里挖苕窖,挖了两缸银子,从此就买田置地。长子国黉,操练武艺(武庠生);次子国学,勤读诗书(文庠生)。一文一武,家庭就大大地改观了。国学仅有一子,名叫起伦,字绍纲,号彝庵,东湖县太学生。生于嘉庆壬戌年,15岁娶妻杨氏。生二子,长子贤典,号莲舫,附贡,主政,例加户部主事;次子贤谟,号仙舫,附贡生,候补训导。二子均属五品衔。起伦十分注重纂修宗谱。贤典贤谟二位根据明正德庚申岁孟春月文林郎金堂县令逢吉公(字天佑,号可亭)所修宗谱、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岁文英公(字子实,号敬所)、隆庆庚午科举人文溥公(字子公,号同人,与兄易文简、峡州陈禹谟、张希载同科隆庆庚午举人)于“奉先堂”和康熙四十三年(1704)甲申岁仲春中敬公(字子居,号楚峡,峡州廪生)于“尚志堂”续修宗谱的基础上,于咸丰十一年(1861)再次续修。传至民国初年,由贤典贤谟孙子易仲明、易孟池组织领导联合家族易子佩、易良书、易德文等组成纂修宗谱成员,收集资料,整理删订,编排缮写,雕刻付印,装订成册,全谱12卷。(欧阳运森就收藏有《宜昌易氏宗谱》和《宜都易氏族谱》各一套共18册)现将黄花乡南边村的《宜昌易氏宗谱》内容简述如下:《宜昌易氏宗谱》,民国年间石印本,由易氏宗谱续编会编修,——6册。卷一至卷六:世系图;卷七、卷八:诗、戒、礼仪、记、祠堂说、祭条、祭田、莹田记、义举、行略、传;卷九:序、铭、传、题、文、记、诗;卷十:诰封、传、寿序、哀启、名、表、领谱名号。据查阅,黄花乡南边村的易氏有56派:“宗元忠国起贤良,顺德行仁正万邦;家世恩荫承祖泽,克纯兰桂应兴昌;肇继先方思上达,经纶治功显宏长;士子登朝名可大,玉殿自必振儒光。”
     从南边易家老屋走出去的名人很多,以下就近代的介绍几位:易德榜,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日本某大学法科,曾任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易楷(1905——1985),号粹然,在古民居出生, 1925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于1932年6月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先后在湖北实验中学等地任教。1985年11月因脑溢血病逝;易鹏(1922——1994),中共党员,又名易顺木,出生于南边金鱼坪。1944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一度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直至离休。

      工艺精湛流芳百世
       黄花古民居有它的辉煌历史,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古民居逐渐走向衰落。解放后,古民居被分配给长工、佣人和无房住的的贫雇农。现存的文、武两庠生的住宅还有16户40多人居住。其建筑有不同程度朽坏,但基本上保持着原貌。易家老屋的“文庠生”住宅通高约8米,檐口高5米,砖木结构,呈纵长方形平面布局,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明间,前为厅后为堂,中间有明亮的天井区分,天井四周有宽敞的回廊,天井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厅与堂的连接沟通也独具匠心,毫不呆板: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状呈三角形,极大地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坚固性,难怪易家老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如山。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沟滴水,檐下正立面为仿牌楼式彩绘覆盖,其间上下绘有各种对称的几何图案,中间嵌有竞相开放的茶花,通檐彩绘历经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洗涮至今依然颜色清晰、线条流畅。骑马门槛两边的一对大石鼓依然如故,可惜石鼓上的石狮却毁于文革时期。商品有价,文物无价。


     在南边古民居普查登记的36件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是保存在民间的上乘之品,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登记的文物全是清代物品,品种繁多,既有石质马槽、石雕、石鼓、浮雕、门槛、砚台、棋座、闺厕,又有木质木椅、木钵、木凳、茶桌、木枰、木雕,还有陶瓷质的瓷罐、瓷钵等,更难得的是锡罐、铜罐等,文物价值相当高。
     正当大家忙碌着丈量尺寸绘制草图时,一位满头银发蓄着10多厘米长花白胡子的老人朝我们走来。他身着蓝色长衫,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他自我介绍,名叫孙忠林,如今是易家老屋的主人。土地改革后,他们一家分到了这里的三间房。如今,他已是86岁高龄,连最小的玄孙都20出头了。南边村80%的人口都姓“易”,孙老是为数不多的独姓之一,但他对“易氏家族史”却了如指掌:清代咸丰年间是易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于是他们大兴土木,共建了10多处住宅和祠堂。但这些住宅和易家祠堂多在文化大革命“扫除牛鬼蛇神”的运动中毁于一旦,所剩住宅廖廖无几,而且仅存的几处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古民居的大门居中,向内凹进,称为“卧槽”。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精巧别致。大门口有一对雕花石鼓。进入大门,便是客厅,面积从几十至百余平方米不等,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厅屋两侧是厨房、火笼屋。堂屋和厅屋相隔五六米远,中门有方形水池,这就是天井。天井底部有龙眼通向屋外。堂屋与厅屋间有雕花屏风。精致的棋盘格式木雕,引人入胜。平时,隔门不打开,上雕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玉母祝寿、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厅屋后面是堂屋,一般比厅屋高,是供奉家神老爷和祖宗牌位的地方。堂屋两边的正屋都盖有木质楼板,是家庭主人的寝室。孙忠林老人居住的屋子西边的墙体开始倾斜,我们不禁为这么灿烂的一颗民居瑰宝的命运担忧。


     离开孙忠林老人家,我们继续前行。沿途路过每家每户,村民诚挚地邀请我们进屋歇息,有两位村民执意要给我们当向导,我们这才欣然应允。当经过一段长满杂草的青石台阶时,突然发现几乎每一石阶上都镌刻着古朴遒劲的书法,有隶书、楷书、草书等数种,刻有“字流芳古”、“进士及第”等字样,十分端庄清秀、古朴流利。
     在两位村民的热情引领下,我们顺利找到了民国时期宜昌的社会名流易楷的住宅。此处房屋建筑风格与前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屋内装卸略有讲究。门柱左右两旁各有一与门坎连为一体侧放的大理石石鼓,分别雕刻着一雌一雄幼狮,可惜石鼓上一对精美的小狮已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宅内二楼金黄色的栏杆装饰令人赏心悦目,整条拦杆被两条巨龙环抱,并在中部汇合呈现双龙戏珠的景象。那须发冲冠的龙头,那光芒四射的龙眼,那力大无比的龙腰都勾勒得栩栩如生,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在这里演绎得出神入化。





10090610065678c3f913640b7b.jpg


“武庠生”豪宅曾驻扎过抗日官兵


   当我们到达 “武庠生”的豪宅时,已过晌午了。虽然院墙已被拆毁,但飞檐高高翘起的院门依旧耸立,面积特别大,霸气十足。宅内的做工分外奢华,各种装卸应有尽有,连窗户都别出心裁地形似繁写的“福”、“禄”、“寿”、“贵”等字样。此宅现已被分成四家,由易德厚等四户人家居住。当我们见其中一户大门虚掩,疑惑地问:“是不是迁走了?”邻居易德厚答曰:“不,是去当阳走亲戚了,已经走了两天。”听了易德厚的回答,我们个个目瞪口呆。我的天啦,出门几天居然连门都不锁!可易德厚他们却不以为然。原来,这里的家家户户日不上锁,夜不拴门。由此我们想到了就在刚才为了拍摄易德厚家的“寿”字窗户,易德厚竞让其伙计(妻子)拆掉了用竹片钉在木窗上抵御风寒的塑料薄膜,或许是其伙计想完整地拆下来等我们走了再钉上,所以动作格外小心。但易德厚嫌她慢,放下手中的碗筷三下五除二就撕毁了薄膜,让我们拍摄。我们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感激之情,他们的心底是多么纯朴善良!推开厚重的木门,一根竹杆制成的电视天线架从爬满蜘蛛网的天井中伸出,古老的民居里这才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生活气习。



      抗战时期功勋卓著   

抗日战争时期,黄花古民居地处抗敌前沿阵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当年国军的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部和前线抗敌野战医院都设在该村的养老坪,也就是今天的金鱼坪。据易正锡老人讲,1941年,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曾在南边驻防两年多。部队在驻防期间,为提高国民素质,竭力开展禁烟运动。当时,这里富裕人家盛行吸食鸦片。有一次,“老号”大财主易南星的母亲送鸦片给傅正模的一个团长治病,被驻军发觉。师部便以筹建学校为由,罚了易南星光洋5000元。于是驻军就将这些资金用来办起了战地学校,此后沦陷区的大量难民子弟涌入南边。傅正模师长又在南边借用民房做教室,以预备第四师当时的番号“刚正”命名,创办了“刚正民众小学”。学校就设在“老号”易庆祥家里,校长由师政治部主任郭德章兼任,教员都是政治部政工干部和随军家属。后来,师部调防于雾渡河,学校移交给地方续办,改名为宜昌县大峰乡中心小学南边分校(今南边小学)

据现住在民居内的王可维老人介绍,当时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减少日军对我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日部队积极采取防空措施。过去“老号”民居的外墙都是白色,后来一律改成了灰黑色,以防止日寇飞机的空袭。在宜昌沦陷后的五年间,由于经常换防,所以来这里驻防的部队很多。这里既是作战指挥中心,又是伤员救护中心。由于隐蔽措施得力,这里一直没有遭到日军的空袭。


这次参观回来的路上,正碰上南边村村民用木杠缆绳肩抬水泥电线杆。他们说这里将要安装程控电话,开拓脱贫致富的道路,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劳动的人群吆喝着,千钧重担压在肩上,大家一点都不觉得沉重。干活的领头人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不久的将来,有人将在这一带建起军事陈列馆,以再现易家老屋在特殊历史时期所作出的特殊历史贡献。举目四望,对面的凤凰山峰峦叠嶂、此起彼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0

主题

47

帖子

6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2-7 1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邵添松 于 2016-2-7 15:07 编辑

1009061002eed2d46b8092fe9f.jpg


预四师师长傅正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


  傅师长的眼泪
       1940年5月宜昌沦陷,日军向西北方向进犯。
     黄花两河口以东地区的汤渡河、鄢家河、珠宝山、沙坝店子等地,均被日军占领,并修筑了大量半永久性工事,明碉暗堡密布,铁丝网拉满山头,企图步步推进,西犯四川。


     国军第75军预备第四师,于1941年春担负晓溪塔地区的防守,师部原驻雾渡河的歇马台、是年春迁到晓丰南边村,师长傅正模就住在南边枣子树岭的大地主秦吉福家里。预四师是独立师,下属有10、11、12三个团。部队分驻在七里峡以上的几个地方。
     在敌我双方拉锯战频繁的1941年间,傅正模师长经常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通常是身着便衣,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与化了装的警卫一起步行二、三十里.前往珠宝山一带视察军情,察看地形,布署战斗,慰问伤员。有一次,我被抓去当伏,帮通讯兵抬电线杆,于新坪返回途中,与傅师长一行同行。我亲眼看见师长一路心情沉重,不时用手帕擦眼泪。我悄悄地问旁人:师长怎么在流泪?旁边年纪大的人告诉我:前线战事激烈,将士伤亡太多,一师之长能不痛心吗?那时我才16岁,从傅师长的举动中,似乎明白了许多许多。

     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1941年5月,我的父亲生重病卧床不起。一夭我正在给父亲熬药,保长和甲长到我家派夫,说要去抬电线杆。我父亲向保长求情,邻居们也帮助说情,要求免去一次差事,但保长说:“前方战事吃紧,都不当夫,日本人打来了,大家都活不成!”没法子,只得服从了。我和邻居刘邦锐两人抬了一根200多斤重的电线杆,从普垭乡公所抬到南边,共有三十多里、一路上又饥又渴又累,抬到杨家河时,两人都走不动了。我与刘邦锐商量说:“这个差事太累太苦,反正是为了抗日,还不如干脆去当兵,死了活该,战死了还有一分光荣!”刘也同意我这个建议,两人便趁无人注意时丢下电线杆,跑回家后对重病的父亲说了一声,带了几个苞谷面粑粑,便径直到师部投军去了。


     在投军报名时,遇见了曾在我家住过的吴排长,他与师部登记处的干事商量了一会儿,知道我有点文化(读过四年书),还有些精明气,就把我编入师直属通讯连。连长是湖南人,名叫郑长和,他安排我到有线通讯排。


     当兵也真不容易,俗话说:是兵不是兵,身上60斤。我入伍后就开始了队列训练,全身装备是:两卷皮线、一部电话机、一支汉阳造,两颗手榴弹,两袋大米,两百发子弹,四袋压缩饼千。训练了一个月,累得精疲力尽,一次我累哭了,山东大个子排长刘三钢就帮我背枪和手溜弹。我想过,这种官兵友爱,只能在抗日的旗帜下,只能在抗日的战场上才能产生。

     血战沙坝店子   


      1941年冬月的一天,预四师奉令全师开赴晓溪塔地区,准备与日军作战。当晚全师三个团连夜开拔,途径七里峡、杨家河、张家口向前进。那时这一带都是弯弯曲曲、时上时下的羊肠小道,雪深没膝,寒风凛冽,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行军,摸了一夜才走到新坪。这时天刚麻麻亮,师部传令部队在老百姓家中隐蔽休息,待天黑时又继续前进。


    第三天,全师开进到下坪,师指挥部设下坪(村)、三个团分驻下坪、孙家坳、赤板河,与日军据点沙坝店子相距只有三四里地.临战前的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师指挥部令我通讯排以最快的速度架通与各团的电话线,以便指挥作战。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架好电话线后,可10团与师部却不能通话,又连夜逐段查找原因,好不容易才找到有一段线的内线被人弄断了(可能是汉奸捣的鬼),又临时决定改变线路、以防不测,直忙到午夜,才全部弄通。


     凌晨一时许,师指挥部向10团下达了夜袭沙坝店子日军据点的命令。约二点时分,主攻团进入预定区域,在离敌军阵地约300米的山地中潜伏下来,工兵排余排长带领1人在前面排除障碍,他们摸到敌前沿阵地,用虎日钳子剪断了敌人第一道铁丝网,又顺利地剪开了敌人第二道铁丝网,把敌人的阵地撕开了一个口,10团向前跃进了100多米。当我工兵剪第兰道铁丝网时,却触动了敌人的警报,一时敌军军犬狂叫,照明弹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顿时暴露于日军视线与火力网之下。此时此刻,似乎除了主动进攻已别无良策,团长立即下令强攻冲锋。敌阵中六挺机枪一齐向我军并火,我军一无掩体,二无战壕,一排排地被敌火力扫倒。冲一次倒一批,二营营长当即阵亡。
    第二次冲锋又开始了,这时全团已伤亡过半。三营高营长冒着弹雨,带领50多人从侧面迁回,接近敌阵,连炸敌碉堡两个,接着与300多名日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我50多名官兵全部与敌同归于尽。10团在此次血战中,仅剩下1人,其中3个重伤,5个轻伤。


天亮后。日军对我将士尸体进行检查,凡发现有一点气息的,都残暴地补上一刺刀,与我一起参军的刘帮锐,因冲锋时挂了彩,倒在地上,还有几个被打死的士兵倒在他身上,敌人在检查尸体时没发现他活着,因而幸免于难。他家里听说10团全部战死,正在哭着为他准备后事,他却趁天黑后回到了师部,家人才破啼为笑。
这次夜袭之役虽然失败了,但也打出了我军的威风,打掉了敌人的气焰,日军得知我预备师尚有二个团仍埋伏在他们的周围,而且还有增援部队来时,知道处境不妙,便撤出了沙坝店子据点,向后退了10公里。我军10团团长因指挥失误(应该后撤,不能强攻,以保存力量,再找战机),后被枪毙了。

       三千多将士的忠骨   


       预备第四师的野战医院那时也设在晓丰南边村的养老坪(现改名金鱼坪),与我的家只隔一条小河,关于野战医院的一些情况,我是亲眼所见。我家中就驻有该院的一个担架排,专门负责抬运在前线负伤或牺性的将士到野战医院治疗或安埋。


     在没入伍前,每夭都看到成批的伤亡将士从前线运回,轻伤员住轻伤室,重伤员住重伤室,死了的立即安埋。由于日军封锁了我军的运输线,医药奇缺,全靠人工从三斗坪下面的南沱运送,民夫们从莲沱上山,经牛坪垭,下晓丰河,过张家口,才能运到野战医院,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不能及时送到。因此,一般到了重伤室的将士,几乎百分之百地无救了。


     有一次,担架排3天没回后方,医院就死了好多个伤员。开始对死去的还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一个土坑掩,坑里可垫一点稻草。后来战争激烈,伤亡人数倍增,医院就顾不过来了,干脆几个人一坑或几十个人一坑。


    一次,有个重伤员没法医治了,负责掩埋的几个士兵便将他抬出去准备埋掉,这个伤员口中喊着“我没有死呀,我还要杀敌报国呀,杀敌报国!”喊着喊着就断了气,看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不流泪的。


    在预备第四师驻晓丰南边的四年多时间里,养老坪野战医院后面的山坡上,一共掩埋了3000多位抗日将士的忠骨。凡排长以上的军宫都单独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集中刻在几块大石碑上,我记得其中一块石碑上就刻有800多士兵的姓名。


傅正模师长离开南边时,专门为该师捐驱的将士们立了一块纪念碑(现仍在),还专门买了一块公地,请当地的易敬香(现健在)种这块公地、负责每年清明节给埋在这里的阵亡将士们上坟扫墓,以示深深的怀念。易敬香每年尊嘱办理,直到解放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31

4万

主题

16万

帖子

19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9687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6-2-8 1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2

主题

3612

帖子

371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715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6-2-24 17:3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面抗战,国军功勋,历史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391

3887

主题

3万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4683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6-2-25 15: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铭记英烈、、
我借梅香一缕春,敲门赐予惜花人。 从不轻易恶语待人,因为害怕礼尚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38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9-20 0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