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故事 猴年的初二,读高一的孙女回到我家来看望这满头白发的爷爷和嫁嫁。那一进门就跳着喊“爷爷嫁嫁好”的声音,至今还在耳边回响。真高兴咧,孩子们回家了,老伴在厨房哈哈大笑的说:“小丫头回来啊。” 我咧正在清理一些老票证,孙女见了说:“这些票有什么用啊?我指着上面名字说:“这是粮票,买米和过早用的。写着市尺的是布票,是买布做衣服用的。” 这是家中的布票,肉蛋票 这是布票和粮票
这是购物劵(俗称工分) “那工业劵是做么用的咧?”孙女笑着问。 我告诉她说:“这是买工业日用品用的。像买自行车,手表,洗脸盆和开水瓶等紧俏物品都要用它。” “这个工业劵我们叫它工分,每人一年发2分,你要买手表咧光有钱不行,还得20个工分。”我接着说。 孙女听后哈哈大笑:“那不买个表要得十年?” “是的呀,我们那时还到处找人凑凑咧,呵呵。”我回答说。 “好,现在就给你说说爷爷买表的故事。”孙女歪着脑袋,看着我说:“好,我就是想听听你们以前的故事。” “我们年轻的时候,跟你们现在一样,总想赶时髦,那个时候的流行的是‘三转一响带咔嚓’,三转是指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咧,指的是收音机。咔嚓咧是照相机。 我65年进厂,工资18元,学徒撒。那肯定买不起表。到了定级二级工,工资37.7元,在当时来讲是蛮不错的。 为了买表,与同事们‘来会’。什么叫来会’咧? 就是10个人每人每月交十元钱,通过抽签,按先后次序每月一人拿100元。10个月十个人依次拿到。有了120元。这还不行,还得20个工分劵,我为了凑足20个工分劵,找同事,亲戚,费时一年。 周总理和毛主席在机场对表 就想买一块上海牌手表。你看过周总理与毛主席在机场对表的照片吧?”我对孙女讲。 “看过,看过,据说这张照片还引起当时苏联人抗议吧?”孙女讲。 “是的,是的。周总理一直带这块上海表,用国货撒。现在这块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咧。” “买个表这难?”孙女说。 “是的咧,我们那时国家解放不久,工业落后,先工业生产,后搞生活消费品的生产。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经济就用票证来控制。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些票证才消失了。你看你们现在多好,各种牌子的手表都有,只要有钱就买的到。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前些时你们家不是买来小汽车吗?”我笑着说。 孙女听后,认真地观赏这些票证,它仿佛也在向她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年纪老了,总爱唠叨过去的事,看看今天的好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那是我们的青春年华,是我们为祖国建设奋斗的难忘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