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同船过渡 于 2016-2-16 15:20 编辑
父亲行医的故事
父亲是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村医生。70岁了,依然坚守在村卫生室,为此写了首顺口溜:“年逢古稀鬓如霜,从小学医有主张。救死扶伤行仁道,强国爱民振家邦。”他收藏了线装古医书10多种,有《本草纲目》、《医宗金鉴》、《校正医林状元寿世保元》、《景岳全书》、《校正幼科三种》、《幼幼集成》、《图注八十一难经》等。他对出血热、钩体病、不孕不育、新生儿破伤风等病有极好的治疗经验。他的座佑铭:“洋为中用取精华,古为今用去糟粕。德是歧黄之要领,和乃修身之准则。”他讲起了自己学医的故事。 父亲学医的缘起
我父亲是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一中的,在一中读书也常牵挂着家里的事。一次从信中得知他母亲生病了。父亲心里非常着急,便到罗田新华书店里找医书看,想从医书找个方子来治好母亲的病,他找到一本《中医内科学讲义》,首先翻开目录,看自己的母亲属于哪种病情,发现目录里有一节是虚劳篇,便觉得因为自己家大口阔,母亲要布置六个孩子的穿戴,是劳作过度,身体虚了所致。父亲仔细阅读,里面描述的果然与自己母亲的症状有些相符,便从书中所附的方子里选了一个小建中汤。他回到学校后,将母亲的致病原因及小建中汤的方子写信寄回家里。当时家里收到信以后,把这信送给垸里的三爹看。三爹是村里的一位医生,看完了信后,连声道:“泽伢书没有读作(白读),泽伢书没有读作!”并且照方子上的小建中汤发了药。三副中药下来,他母亲的病竟然好了。这在垸里,甚至整个村里一时传为美谈。
父亲自小身体弱,尤其是常咳嗽,父亲就利用星期天到罗田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向医生请教,那时候的医生态度也特别好,真是百问不厌。父亲因此积累了很多的医学知识。
假期回到家里来,垸里有人也来请父亲看病开药,没成想,父亲给人看病后开的药,人家吃了都非常有效,有的年长的病人说:“也巧,我吃了泽伢的药,肚子就不疼了,病就好了,就像撮田缺一样,真见效呀!”
父亲读一中时,碰到了文化大革命,大学不招生,就回到村里来了。也许是乡邻的夸奖和信任,还有垸里三爹的鼓励,父亲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随身带一本《内经知要》,有空就翻阅。每天白天要出工,晚上就点油灯看医书,常常要家人催促好几次,才肯休息。找父亲治病的还有外村的人,效果也非常好,父亲帮人治病的名声传到了平湖乡卫生院,平湖卫生院的徐院长多方做工作,并专程赶到古羊山村来,要求父亲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父亲参加培训时认真学习,成了优秀的学员,回村后就到了古羊山村卫生室,当起了医生。 父亲月夜买医书 父亲一生喜欢书,他高中的课本也还能找出一些,我读初中和师范的时候,就常把他的课本拿出来看,里面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他常常借书看,而且借来后,有很多书整本抄了下来。我看到的有《万氏妇科》《图注难经》等,《万氏妇科》将万密斋的几卷妇科著作都全面地抄了下来。我还看到了里面画的一些图形,是非常准确的。 父亲是个慢性子,做事非常讲究,做就要做好。他抄的笔记非常整洁美观,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要我向自己的父亲学习,说:“你爸爸写得一手好字,我看到他做的医学笔记一枝花,你要向他学习。”父亲做事也非常有耐心,他常说:“做事要以身合气,调匀呼吸,这样就不累!”表面看父亲做事慢,可父亲一般是一次做成功,非常有效果。父亲常常挤时间看书,而且常常教导我们多读书,常常背的劝学诗是:“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日里不怕人来抢,夜里不怕贼来偷。”父亲还常说:“除了书中义,并无百日功。”
先前家里有个阁楼,藏了很多书。父亲的三叔也爱看书,常常在阁楼里看书。父亲的三叔也喜欢抽烟,在一次看书的时候,抽烟不小心将书都烧了。紧接着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一些旧书都要收,都要烧掉。很多有书的人很着急,怕被收去烧了,又怕挨批斗。当时大河那边有个刘家楼,刘家楼有一个姓李的人家,叫李书庭,有几代的医生,收藏了很多医书,他的儿子也都没有学医,只是女儿学了医。李书庭很怕文化大革命的把他的书收去烧了,就打听哪里有人要买书。大约是父亲与这些书有缘,李家联系到了父亲,当时以84元钱将所有的书都卖给父亲。父亲一家是贫下中农,而且当时村里的人知道家里的书烧了,再也没有书可以收了,悄悄买过来藏起来也没有人知道,正好可以保护那些书。
大白天是不敢行动的。父亲就约定了农历十五的晚上去买书,好趁月亮把书挑回来。十五的晚上,月光皎洁,洒了一地银光。父亲一个人带了扁担,赶往二十多里路外去挑书。夜晚要过大河,当时河水有好深,父亲心里充满了希望,一点也不害怕。李家藏书也确实丰富,有《本草纲目》、《幼幼集成》、《景岳全书》、《图注难经》、《校正医林状元寿世保元》、《幼科三种》、《金鉴外科》等,还有些手抄本。父亲将这些书整齐地放在一尼龙袋里,再装在篮子里,有一担。父亲趁着月色将满满地一担书从刘家楼挑了回来,悄悄地放在自已卧房里的楼板上面,还用旧棉絮盖了起来,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
等到文化大革命一过,父亲把那些书拿出来,放在羌里晒,并找了牛皮纸,重新进行了整理装订,还写上了书名和卷数,一套套的理在一起,放在箱子里好好存留。每当碰到疑难杂症,父亲就要翻阅这些古籍,从里面找些方子出来为病人治病。 父亲用药 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70岁了,仍然坚守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村卫生室。父亲用药非常谨慎。用药前要认真看说明,认真对照病人的病症和身体情况,既能治病,又要将副作用减少到最小。在配药前,要看药品上的名称,要进一步计算剂量,挂瓶前还要核对一次,确保用药万无一失。父亲只所以这样谨慎,是因为自己谨慎避免了一次用药错误的严重医疗事故。妹妹和妹夫都是医生,在福州一家医院工作,正月初二回家来了。为了让大家谨慎,父亲讲起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事情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有位叫梅清的人,在平湖乡镇企业窑厂当领导。有一次,他得了全身奇痒的病,慕名到平湖乡方家冲卫生所开了注射药,将药带回请父亲打针。父亲一看,开的是氯化钾,配在50%的高渗葡萄糖中静脉推注。父亲仔细看了药品上的字,是氯化钾,就对他说:“梅清哥,你这氯化钾不能配在高渗葡萄糖里打,要打必须配500毫升的液体里面静脉缓慢滴注。你这样打是要出人命的,我不敢打。”梅清望着一支小药瓶,不相信似地说:“你大约是看见我没有从你这儿买药,不帮我打。你不打,我就到平湖卫生院去打。” 梅清到了卫生院,刚进注射室,碰见项奇志院长。项奇志院长问:“老梅,你做什么?”梅清说:“我打针,我这药我们村的医生说不敢打,你帮我看看!”项奇志院长接过药一看,是氯化钾配高糖,大吃一惊,问:“你这谁开的药?开这样的药!是不能打,打了要人命!”梅清说:“是方家冲卫生所的老名医方医生开的!”项奇志院长说:“他开这种药?不太可能,他是所里的名医!我要问他!” 一个电话打到了方家冲卫生所,项奇志院长问:“方医生,你怎么开氯化钾配高糖静脉推注,你不是要人命吗?”方医生说:“我没有,是哪个病人?”项奇志院长说:“是古羊山村的梅清,他人在这儿,药在我手上!”方医生说:“我开的是氯化钙,我去看看处方,大约是发药时拿错了。我去看看我开的处方再回你电话。”方医生来到药房,找出了那张处方,开的是氯化钙,就对发药的说:“我开氯化钙,你怎么发错了,发成了氯化钾!不是及时发现,要出人命的!”发药的说:“我眼睛不太好,再加上我儿媳前天生儿子,晚上一夜未睡,肯定是眼望花了,把氯化钾看成了氯化钙,这两种药只有半字之差!”方医生说:“你以后一定要注意,项院长打电话亲自问的!”发药的说:“好,我以后一定要注意,我将氯化钾单列,贴张红纸引起注意!请你跟项院长说句好话!” 项奇志院长接了方医生的电话后,对梅清说:“对不起,开药的没有错,是发错了药。幸亏何泽书及时发现,如果打了,你就不能站在我面前了!” 梅清听了项院长的话,才晓得不是我父亲不帮他打,是打不得,回来后感激不尽,说了许多好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