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玲月 于 2016-2-17 21:03 编辑
抗战老兵的往事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人们团聚的传统佳节。在外打工的人们,都要不远千万里回家与家人团聚。今年春节,在广州深圳打工的弟兄和侄儿侄女回到了老家荆州,他们在与老父亲团聚时也不忘看望与老父同年且住在对门的抗战老兵。
交谈中,当得知我的弟兄和侄儿侄女在外打工时,这位抗战老兵说:你们现在打工是为国家做贡献,为自己创收入,与我年轻时打工有天壤之别。
您年轻时也打过工?因为我们只知道他是黄埔军校毕业,打过日本侵略军。另外“打工”这个词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的,怎么解放前也有“打工”的呢?这位抗战老兵看到我们对他打工有点迷惑,就说打工的本意是替别人做事,为自己谋生,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也就不会用打工这个词了。
他说自己年轻时打工是在兵荒马乱时代因生活所迫,你们现在打工是改革开放时代为发展所需。他还说现在打工的人们可以为企业当家作主,不用担心受怕,还可以在城里买房,做城里人,他那时打工是在战乱之中,连性命也难保。
在闲聊中,这位抗战老兵分数次慢慢地把他的往事告诉了我们。
国难当头考军校
这位抗战老兵名叫苏有义,1926 年 7 月出生于枝江百里洲。1938年他到沙市读初中,后来日军攻占沙市后,跟随学校迁往松滋,在1941年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当时的沙市、松滋与百里洲都被日军侵占并遭受严重破坏,连湖北省政府也从武汉迁到了恩施。
为了生计,他于1941底年逃难到了当时的省政府所在地恩施,在医院找到一份打杂的差事,成了名符其实的逃难打工崽。那年的春节就在医院度过,他看到了从前线转来的伤兵,经历了日军飞机的空袭。联想家乡被日军侵占、学校被迫迁移,连省政府也迁到恩施,激起了他从军报国的梦想。
1942年下半年,黄埔军校到恩施招生,他打工所在的医院负责体检工作,他决心报考。当时他才16岁,只读过初中,怕不能报考,还特地找到非常赏识他的医院院长向负责招考的军官介绍情况。招考军官当即询问这位抗战老兵报考军校的理由,他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自己的理想就是保家卫国。招考军官见他这么有决心,决定让他参加笔试。
考试中,他的国文不错,但是几何、物理等试题都是高中的内容,他不会做。考试结束后,他有点灰心,认为自己考不上。一个星期后,一起参加考试的同桌告诉他,他已经被黄埔军校录取了。他兴奋地跑了20里路到军校新生集合地点,看见自己的名字果真上了录取榜。
“小鬼,当兵很苦的,你到底想好了没有?”还是上次那个招考军官向他问道,他当即表示,只要能为国家出力,再苦再累都不怕。
军校学员上战场
考取军校后的第二天,他随部队从恩施步行到四川万县,然后乘坐运输舰到达重庆。由于当时军校总队设在四川合川,新招的学员全部在合川集训。集训后,他被安排到步兵专业,成为黄埔军校18期14总队的学员。
刚开始的半年,新学员进行新兵的基础常规训练,随后军校安排步枪、徒手训练,最后是军官训练课程,每天需要学习战术、兵器、筑城和交通等课程。
1944年,在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衡阳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抗击近6倍于己的日军,激战 20 多天后双方伤亡惨重。上级决定从14总队补充兵源上前线,没有毕业的学员等打完仗再毕业,就这样,14总队的学员与官兵全部上前线增援衡阳,与沿途阻挡增援的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
当持续弥久、战斗惨烈、影响深远的衡阳会战结束后。他从黄埔军校18期毕业分配到青年军204师当少尉排长,那个排有36个士兵。除了训练新招的新兵外,他还负责训练全团的新兵班长。
押送日军斥战俘
1945年8月上旬,部队准备攻打鄂西重镇宜昌。正当部队集结到宜昌城外时,日本侵略者8月15日宣布投降,这位抗战老兵所在204师负责接受宜昌城内日军的投降。
由于以前学过日文,这位抗战老兵代表部队到武汉警备司令部,参加押送日军战俘。那时候,集中在武汉的日军战俘有20万人,部队调来一些美式登陆艇和商船把战俘转运到上海。
他负责押运的商船上有400多名日军战俘,遣送过程中,部队扣押了日军在中国掠夺的一些名贵字画、金银首饰等物品。当日军战俘提出要向中国军队首长交涉时,他当即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
到达上海后,中国军队将日军战俘移交给日本商船,日军战俘顿时嚣张起来,纷纷挑衅道:“20年后,我们会再来这里的。”他马上用日语痛斥日军战俘:“别做梦了!”说到这里,他自豪地说:已经三个20年转了弯,那些日本人也没再来过,即使来了也不敢目中无人了!
组建荆州港航局
1949年,当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时,这位抗战老兵所在的部队在四川成都起义。在收编中,他作为军官被安排复员到沙市,后在木帆船运输部门工作。
他至今仍清楚的记得65年前(1951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湖北省内航局沙市木帆船管理所(荆州市港航管理局的前身)挂牌成立时的情景。
沙市木帆船管理所成立后,他积极组织木帆船运输,为荆江大堤运送护岸蛮石,后来又组织船舶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运输和1954年抗洪抢险运输。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1980年他重新返回荆州市港航管理局后积极贡献余热,先后执笔编纂了《荆州水运志》和《荆州航运史》。其中荆州航运史料,特别是英国政府1876年借口玛嘉理事件迫使清光绪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将沙市定为外轮暂停处所,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强迫清光绪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沙市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的史实受到了外国媒体的关注。1992年3月11日,英国BBC电台记者还专程到荆州市港航管理局采访了这位抗战老兵。
圆梦两岸骨肉情
作为黄埔军校18期学员和民主党派人士,他于1980年加入民革,积极组织荆州黄埔校友与台湾黄埔校友联络活动,后来担任了黄埔军校湖北同学会荆州联络组副组长。
在担任联络组副组长期间,黄埔军校台湾校友朱张廉想寻找留在大陆失散多年的女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见女儿一面。当黄埔军校湖北同学会把寻找任务交给这位抗战老兵后,他按照朱张廉提供的荆门后港人信息,利用各种途径找到了他的亲属,获得了他女儿在沙市的准确住址。当把他女儿的住址传到台湾后,朱张廉从台湾赶到沙市,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圆了台湾校友的寻亲梦。
多年来,这位抗战老兵利用黄埔军校的学员身份和荆州联络组副组长这个职位,通过不同的方式为两岸的黄埔校友搭建交流平台,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圆满完成了承上启下的联络任务。
目前,这位抗战老兵已届90高龄,他希望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为祖国建设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抗战老兵在他的房间向我们讲述他的往事
1992年3月11日,英国BBC广播电台记者(左四)在荆州采访时与抗战老兵(前右二)合影
2016年2月17日,抗战老兵重回65年前参加挂牌直至工作退休的单位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