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福如东海常流水 于 2016-2-22 22:20 编辑
去年的春节,爷爷奶奶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我所在的城市过年。立马,小小的家庭变得可热闹了,每天,家里都飘荡着幸福的笑声。爷爷奶奶除了和孙儿说笑逗乐之外,便常常喜欢站在阳台望着远方高楼林立,流光溢彩的城市,发出连连地感叹:真的是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今天也能住进这样的楼房啊!这比过去皇宫还要漂亮呀!爷爷奶奶一边说,一边为我们讲起了他们年轻时候的往事······· 爷爷说,我们家族的第一套住房是曾祖父所建的,当时用的是矛草屋和毛竹及废弃的玉米秸秆盖的。 当然,这与当时的条件有关,因为水灾,曾祖父只能领着祖父沿着山颠往东走,走了半个月,他们方才停止了流浪的脚步,决定在这里安家置业了。限于当时的条件,曾祖父建造的住房并不大,只有50平方米,“抬头碰中脊,甩手碰后壁。’’一点也不夸张。住在草房里的,最怕碰到下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有时候,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屋内稀泥烂地,走两步都不好找个干净的地方下脚。 虽然居住的简陋,但好歹也算有个栖身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一次顽童的恶作剧,从而引发一场大火,没几分钟,三间草房及其家具全都化为灰烬。曾祖父望着费尽心血好不容易才搭起来的家又没了,他两泪纵横,继而嚎啕大哭,从此,精神消沉了好一阵。后来,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全家人在祠堂租借了两间房,这一住就是五年。 爷爷说我家族的第二套房子是他1960年建造的。尽管爷爷没什么文化,但年轻时他有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而且勤劳朴实忠厚本分,人缘很好,所以在乡亲们眼里,爷爷依旧是能干人。三十岁那年,他立志要为家中盖一套自己的住房。因为经济能力有限,爷爷没有财力改造屋后的山坡,所以只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造了一栋前低后高,前宽后窄的新房。房屋总面积不大,共有七十多个平方米,是泥砖黑瓦结构。房屋落成的那天,曾祖父和爷爷兴奋得手舞足蹈。以后,也在这个窄小的住房里生儿育女,直到孩子们长大后成家立业。 爷爷说我家族第三套房屋是我父母亲建造的。受益于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老百姓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1988年,父母将家里的积蓄盘算一番后,便决定建新房。四个月后,新房建好了!它足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虽然也是黑瓦土砖墙,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新房的地基全部是由一米多长的大理石条彻成,而且,新房用足了水泥、石灰。门前还建了一个小花园,屋后建了间烤火室。新房不但更加宽敞明亮,还坚固美观。因此,在搬家那天,四邻八舍的乡亲纷纷慕名前往。鞭炮声,啧啧声,恭喜声,不绝入耳。 当然,最让爷爷引以为荣的是,我家族的第四套房屋是2010我和弟弟联手购买的。因为尽管家乡山清水秀,但毕竟交通不便,各种公共设施还不完善。我和弟弟一商议,决定搬到城市来,我们小区不算是市里最高档的小区,但里面也有喷泉,休闲长廊,草坪,健身房。家中又经过一番装修,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浴霸,防盗网,壁灯,木地板,购买了空调,冰箱,等离子电视.....每一天,我们都吃着芳香四溢的家乡的土猪腊肉,喝着新酿造的高粱酒,看着电视中如梦如幻的歌舞,心中是幸福满满。新房,早已大大超出了当年我们全家人最初的梦想。 “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天下秋”。小家庭,反映的是大社会。这是一个梦想开花的年代,我们伟大的祖国圆了交通梦、水利梦、大运梦、世博梦、航天梦、航母梦,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家户户圆了温饱梦、养老梦、住房梦、家电梦。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我还相信,我们还会相继圆汽车梦,环游世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