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533|回复: 14

[热点评述] 淅川克黄之升子庚墓 证明不了“楚国丹阳” 图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8 18: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6-4-18 18:55 编辑


淅川克黄之升子庚墓 证明不了“楚国丹阳” 图
/卧马先生(李敦彦)

111.jpg

克黄之升鼎 图

333.jpg

王子午鼎 图

    1990年因河南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400米内出土了“克黄之升鼎”和“王子午鼎”等能证明楚国箴尹斗克黄和楚国令尹子庚身份的克黄墓和子庚墓,轰动考古界。根据淅川所出土的这些楚国贵族墓群,专家推断认为不可能是官僚封地,推论淅川顺阳川是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楚国始都在龙城。
    因为自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熊绎五十里楚国丹阳,到楚庄王及楚康王时代公元前613-公元前552年,楚国已经走过了429-483快五百年了。专家仅凭淅川出土四百多年后的楚箴尹克黄和令尹子庚墓,就论定“楚国丹阳”显然证据严重不足过于武断?即是两座楚王墓也难论定楚国丹阳?专家任何考古学说都需要众多符合历史的证据支撑。根据出土文物论定淅川克黄墓和子庚墓是可以,要论定楚国始都丹阳在淅川,专家必须拿出淅川符合楚国丹阳、符合八百年楚国的历史证据?所以“楚国丹阳淅川说”一出即引起楚文化研究者及学术界的严重质疑?我就非常怀疑“楚国丹阳”怎么能跑到鄀国的淅川去?
    经过对从淅川出土的“克黄之升”和斗克黄的斗氏家族、清华简《楚居》、淅川仓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后发现,古属鄀国的淅川仓房,有斗氏封地“斗邑”的可能?
    克黄是楚令尹斗班之子,令尹斗子文之孙。斗克黄之名,是因为其父斗班,在公元前649年,在其父斗子文率领的讨伐黄国的大军中担任前军统帅,首先乘其不备消灭了驻守在光山大营的黄国军队,后又在楚将成得臣率兵和驻守在罗山的黄国军队战斗时,乘机率领三千人马,袭取了黄国在罗山的大营。第二年,又参加了扫灭黄国的战役。正当他们父子扫灭黄国的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斗班夫人生下一个男婴,为了庆祝他们灭黄的胜利,成王赐名斗克黄的。
    克黄还有一个箴尹斗克黄的楚国要职。箴尹是楚国的谏官,关于斗克黄做箴尹还有段很感动人的历史佳话。
    斗克黄有个弟弟叫斗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子文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这就是成语“狼子野心”的由来。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斗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楚庄王即位后,斗越椒叛乱被诛,斗氏遭灭族,唯有斗般之子斗克黄出使齐国未归。斗克黄在归国途中已知斗越椒叛乱被诛斗氏遭灭族之事,有人劝克黄不要回国以防不测。克黄以国事为重,毅然回国复命。楚庄王叹道:克黄死不逃刑,乃忠臣也!念其祖父斗子文治楚有功,就赦免了克黄,使斗克黄复其所,改名曰“生”,是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这时距封五十里楚国丹阳,已427年,按照自然生活规律斗克黄死葬则更晚。
    从出土克黄之升鼎的克黄墓及斗子文氏族灭族历史,就算从楚武王时的斗氏始祖斗伯比算起,斗氏的历史也晚于楚立国三百多年,都没法讲通。
    当厘清斗氏始祖斗伯比与斗克黄的爷爷斗榖於菟斗子文的世袭关系,终于弄清楚箴尹斗克黄为什么会葬于淅川下寺了?
    斗伯比,是公元前2700年前楚国第十九任国君楚若敖熊仪娶郧国国君之女所生,斗伯比初叫比伯。若敖死后,比伯与母生活在郧国,后比伯与郧君的另一个郧女恋爱并生下一子,比伯之母以为伤风败俗将此子弃于“梦中”即被后人所称的“云梦”(存疑)。遗弃于草泽中的孩子啼哭声引来一只正在觅食的母虎,它一口衔起这个婴儿到岩下准备美食一餐。正当母虎张开血盆大口时,这个婴儿突然大声地哭了起来,此时不知是老虎母性的感觉,还是其它什么原故居然让婴儿吮吸起自己的乳汁。这个弃婴就成为了一个“虎孩”,后来被郧国国君郧子出猎时发现而抱回鞠养,并将他抚养长大成人。这个虎孩就是斗伯比之子也叫斗谷於菟的楚国令尹斗子文。
    郧国国君比云夫人开明,成全了郧女与比伯的婚姻,后来比伯为楚武王执政大夫,辅佐楚武王开拓千里疆土功勋卓著,被封于“斗地”,后人以斗为氏,呼比伯为“斗伯比”。有说斗伯比的斗邑封地在郧西,具体位置不详?至今没人知道斗伯比的斗邑封地在哪儿?
    把斗邑封地与相隔四代的斗氏家族,与楚庄王因忠赦免克黄使复其所、与斗克黄墓葬地及淅川仓房的地理位置,发现斗克黄墓与斗邑有关联?
    古绞国地在郧县与丹江口之间。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与屈瑕征伐绞国,是问责绞侯与郧国(今郧县)合谋袭楚之罪(--据《春秋左氏传》。绞国在今郧县西北,丹江口市习家店的左绞村下绞村等地名及出土文物证明绞国地望。
    古郧国今郧县地临绞国丹江口市,郧县与克黄墓直线距离35公里。而丹江口的绞国与克黄墓仅30公里。郧县与丹江口的地理位置与绞国与郧国合谋攻楚的历史发生地相符。
    淅川下寺的仓房镇处丹水西岸,在902米高的秦岭余脉十步山下纵横十五公里间独立范围,是楚长城外秦鄀之边三不管地带。是楚武王灭绞后封功臣斗伯比于斗邑的理想封地。
    清华简《楚居》载:“若敖酓义徙居鄀,至焚冒酓帅自鄀徙居焚”,说明楚若敖熊仪,早在公元前791-公元前764年的27年里就居住在鄀地,楚武王封斗伯比于先王所居的鄀地淅川仓房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所以从楚若敖熊仪居鄀、楚武王熊通伐鄀、楚武王封斗伯比于斗邑、楚庄王熊吕赦免斗克黄使复其所、斗克黄墓葬于淅川仓房下寺系列证据,形成与斗氏有关的一个完整证据链条,证明淅川仓房镇这块几乎独立的鄀地,应为斗伯比或斗氏的封地斗邑。
    淅川的克黄之升鼎,能证明是楚箴尹斗克黄之墓外,也能辅助证明斗邑封地及楚若敖熊仪居鄀的楚王居住地在淅川仓房镇
    虽然四百多年后的子庚墓斗克黄墓能证明斗邑封地楚祖居地,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个专家怎么说怎么论,箴尹克黄墓令尹子庚墓都证明不了楚国丹阳的?
                                                        2016年4月18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8 2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1.jpg


淅川仓房镇 卫星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2

主题

3006

帖子

359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93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6-4-18 2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卧马居 发表于 2016-4-18 20:01
淅川仓房镇 卫星地图

帮顶一下。

楚人自古以来就有东来说(当涂),西来说(秭归),南来说(范文澜苗人说),中原说,聚讼不休。然谁也没有实证。

“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史记.楚世家》

清华简《楚居》不语“丹阳”,是楚人不重视祖居地祭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4-18 22:5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土子庚墓的淅川与楚国丹阳无关考论 图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6-4-19 10:36 编辑


出土子庚墓的淅川与楚国丹阳无关考论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参看淅川下寺子庚墓出土的青铜云纹铜禁、子午鼎 图

      因为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发现了卒于公元前552年左右的子庚墓,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许多考古和文物专家,因为子庚墓的青铜器一度认为淅川是楚国丹阳了?
      仅仅是因为发现一个春秋晚期的楚令尹墓葬,就来定性楚早期的楚国丹阳,从考古学的角度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如果发现的是熊绎和熊通墓还差不多?
      说淅川的子庚墓和楚国丹阳没关系的原因,严格的说跟淅川的国籍有关,早期的淅川是与楚国同一时代的鄀国领地,是有很多历史依据的。
      《左传》载:僖公二十五年的公元前667年“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戎商密”。商密就是秦楚界上小国鄀国,其后迁于南郡县,就在河南淅川一带。《左传•定公四年》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这说的是公元前622年,鄀国先背楚靠秦,后又叛秦投楚。于是,秦发兵攻打鄀国,城破。不久楚又夺回。由于鄀背秦向楚,楚穆王便让鄀君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上鄀宜城)。可见这时的鄀国位于秦楚两国间是“朝秦暮楚”故事里的鄀国。
      史籍中提及的鄀国历史,有《春秋》和《左传》等。在《左传》中有4处记载,先后为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和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最早的一次据《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载:“秦、晋伐鄀”。最早的记载是《左传 哀公十七年》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楚武王时楚国就攻打并俘虏了鄀国大将。后来秦国楚国多次来回侵犯鄀国,所以楚国丹阳是不可能在鄀国淅川的。
试想公元前622年以前的淅川还属于“朝秦暮楚”的鄀国,能跟早期楚国的丹阳扯上啥关系?丹江汉水岸上的楚长城,把淅川之地鄀国划出了楚国范围,即使是灭了鄀国也只能和楚申楚息县一样悬在楚国国门之外。
      淅川子庚墓出土的子午鼎、青铜禁等精美的青铜器,只能证明子庚墓的奢华和其符合楚国已经掌握了制造复杂工艺青铜器的失蜡法铸造技术,证明是楚国的晚期。楚国拥有失蜡法青铜铸造技术有历史依据,在楚共王时代子庚时代,子庚墓正好赶上。淅川2号墓出土的列鼎内均有“王子午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铭文。从铭文内容看,是子庚生时铸造,不是为祭奠子庚专门铸造的。在考古界任何出土的楚国晚期文物,只能够证明同期或晚期楚国绝对证明不了早期楚国历史的。
      了解一下子庚的历史,还会发现,子庚墓葬之所以会葬在淅川,应该跟子庚伐郑的战争有关?
      子庚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楚康王的叔父,公元前558年的楚康王二年,康王利用令尹子囊病逝于伐吴之途的机会,开始实施改革计划。首先任命楚共王的弟弟,楚公子午(子庚)为令尹,同时增设右尹一职,任命公子罢戎担任。任用蒍子冯为大司马,又分别增设右司马和左司马两个职务,分别派公子橐师和公子成担任。再令屈到为莫敖,公子追舒(子南)为箴尹,屈荡为养由基为宫厩尹。不仅对行政管理和军事管理体制进行规范,就连马政管理也是日趋完善配套。
      历史上有两段关于子庚的事件,一是一次王子午护送王后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却被秦国扣留。其弟以三百金贿赂了晋国大臣,让晋国修筑陈国地的壶邱城,在今河南新蔡,并对秦国说如果你们放了楚王的弟弟,我们就不筑城。秦人怕晋军因此长驻陈地,只好放了子庚。为此楚国又送了三百车重礼给晋国以示感谢。
      再就是公元前555年的康王五年时,在河南新郑的郑国大夫子孔为了独揽大权,想叛晋附楚,欲引楚军入郑助他铲除异己,便密使人告诉子庚,但子庚没有应允。楚康王听说此事,派人去对子庚说:“我即位五年了,却从未对外用过兵,人们一定以为我耽于享乐,而忘了先君的事业。你帮我想想,这该怎么办呢”?子庚叹息说:“这是君王在说我贪图安逸呢,其实我是为国家好啊”!于是请使者告诉楚王说:“现在诸侯们都与晋国交好,我先去试一下。如果行,您再率军出来;不行,我收兵回朝,君王也不丢面子”。这年冬十月,子庚率师分三路伐郑。因郑人加强了守备,子孔也不敢会见楚人,子庚见无机可乘,只在城下住了两晚便打道回府。走到半路又遇上大雨,楚军士兵多被冻病,因此损兵大半。其他两支部队也都无功而返。
      可以想象损兵大半是个什么概念?损兵大半,不可能不折一将,疑问子庚就折在这次楚军伐郑的途中的淅川下寺地界。
楚军损兵又折将,这感消息如实传出去,那更是大损楚国形象和士气的,疑贵族之身的子庚,没能躲过这次伐郑遇雨的这一劫?死在伐郑途中的淅川了,不得已与阵亡将士一起葬在淅川下寺和吉岗?
      这也能够解释,本应该葬于楚国楚都附近楚王陵的令尹子庚,为什么会葬淅川的原因?
      楚康王时代的楚国楚都城,按照清华简《楚居》的记载,康王之都应该在蒸之野的“鄀郢”宜城南方,所以如果不是因为伐郑的这场战争,子庚应该没有任何葬在河南淅川下寺的理由和可能?
      因为淅川仓房镇离宜城鄀郢有三百里远,离疆郢楚都也有近百里,且在山高水广的地方,有大量将士途中阵亡,只能就地下葬了?
      从淅川香严寺下寺的子庚墓与香花乡的吉岗古墓群,虽然分别在丹江两岸,却一东一西正好在20公里内的一个水平线上。都在郑国与楚国间的征伐路线上,符合“子庚率师分三路伐郑”必须经过的进攻路线。
      在淅川顺阳川龙城东北方向的白岗岭上,发现了75座很特别的吉岗楚墓群,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秦楚丹阳大战中阵亡楚军将士的墓地,研究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儿?
      从吉岗这些楚墓形制排列随葬品看,虽然是不寻常的聚族而葬的“邦墓”,分布非常有规律:在3里长的岗脊上一字形排开,皆为东西向,墓葬间距15.5米左右,墓的大小都一样。被发掘的5座墓都陪葬有铜剑,随葬的陶器为仿铜礼器,质地非常差,经考证为战国晚期器物。
      如果淅川吉岗墓葬是秦楚丹阳大战中阵亡楚军将士的墓地的话,首先从人数上悬殊非常大?从墓葬间距15.5米左右分析,有八万阵亡将士绝对不可能这样葬的?得多大地方葬?
      这倒很符合子庚率军伐郑途中遇雨损伤过半的历史事件了。所以认为子庚墓葬与吉岗墓群之间存在关联,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卒于公元前522年晚上于两年多时间,疑楚国丢不起损兵折将的人,象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到攻下随国后济汉而后发丧一样秘不外宣,故意将子庚卒亡时间向后推了两年?历史上因为某种原因改写历史的事件有很多?
      子庚墓的出土文物,只能够证明是春秋晚期的子庚墓,证明不了早期的楚国丹阳,这是肯定的。要证明丹阳必须找到一系列符合楚国历史和证明丹阳地的证据?以上仅做推论,供各界文物和考古专家参考?结论如何需要进一步的共同研究和探讨和进一步论证?


                                                    2015年10月28日于老河口卧马居


      失蜡法(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失蜡法失蜡法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9 1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呆板厂 发表于 2016-4-18 20:19
帮顶一下。

楚人自古以来就有东来说(当涂),西来说(秭归),南来说(范文澜苗人说),中原说,聚讼不休。然 ...

        
         清华简《楚居》不语“丹阳”,是楚人不重视祖居地祭祀么?

               
清华简《楚居》不说“丹阳”,与楚人重不重视祖居地祭祀无关?因为丹阳是司马迁所创,因为早期楚国熊绎封五十里丹阳时称楚国丹阳为“屈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9 11: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荆山地望,战国时地理著作《禹贡》说:古之荆山应在今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这个已经在楚长城下老河口找到“荆家棚的”古荆山“依据,更找到季连初降的析隈山、五十里屈紃(丹水 渡槽河)丹阳、丹江故道与淅水交汇的老河口袁冲阴楚故都古城遗址(古城墙、疆郢城郭保存在完整)、窝窝城遗址、等证明楚国丹阳在老河口的确切证据  

       符合《楚世家》还记载,楚王之子熊渠与其三子从荆山向南扩张,曾都樊郢(邓城遗址)鄀郢(宜城楚皇城遗址)、江陵(纪南城遗址)枝江的楚国迁都历史。

     符合《史记·楚世家》中说:“熊泽既封屈紃丹阳、又僻在荆家棚、荆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9 11: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荆山地望,战国时地理著作《禹贡》说:古之荆山应在今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这个已经在楚长城下老河口找到“荆家棚的”古荆山“依据,更找到季连初降的析隈山、五十里屈紃(丹水 渡槽河)丹阳、丹江故道与淅水交汇的老河口袁冲阴楚故都古城遗址(古城墙、疆郢城郭保存在完整)、窝窝城遗址、等证明楚国丹阳在老河口的确切证据  

       符合《楚世家》还记载,楚王之子熊渠与其三子从荆山向南扩张,曾都樊郢(邓城遗址)鄀郢(宜城楚皇城遗址)、江陵(纪南城遗址)枝江的楚国迁都历史。

     符合《史记·楚世家》中说:“熊泽既封屈紃丹阳、又僻在荆家棚、荆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2

主题

3006

帖子

359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93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6-4-19 12: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卧马居 发表于 2016-4-19 10:45
清华简《楚居》不语“丹阳”,是楚人不重视祖居地祭祀么?

                清华简《 ...

但史记里有秦、楚大战蓝田、丹阳,在陕西省境内。

秦既得意,焚天下书,是不是“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包括焚楚先人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2

主题

3006

帖子

359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93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6-4-19 13: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呆板厂 于 2016-4-19 16:57 编辑

陕西有座山叫荆山。陕西还有一座山叫乔山,沮水穿山而过,那里有座陵园叫黄帝陵。
《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 鼎湖 之灵可祠。”

“挟泰山以超北海”。山,虽不能搬,名却可以命。楚人南下后,祖先的各种事物随之南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19 14: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呆板厂 发表于 2016-4-19 12:10
但史记里有秦、楚大战蓝田、丹阳,在陕西省境内。

秦既得意,焚天下书,是不是“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

想想看秦、楚大战是从哪儿打到蓝田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