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7-12-10 11:38 编辑
百度百科敲定“楚方城” 结束2673年的湖北河南“方城”之争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 中国古代曾实行过分封制,方国众多,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有筑长城的习惯。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为了防止郑、秦等国侵入,公元前7世纪在如今的南阳市方城县北边修筑了长城叫做方城,(方城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别名裕州)位置在方城县独树乡黄家外大关口。旧县志所称方城山,即指此。大关口西有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和香布袋山诸峰;其东有黄石山西麓之擂鼓台、北岭头和尖山诸峰,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称为“大关口”。 2014年卧马先生研究发现,远离汉水的南阳市方城县,不符合《左传·僖公四年》中“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的楚国以具有城池军事防御功能的“楚方城”历史记载,在汉水之滨的老河口北方的群山间发现三十多里城寨遗址,考察发现了很多如荆阮、冥阨、连堤“等大量能确证楚方城在老河口北方湖北河南省界的地理历史证据,并航拍到楚方城寨影像资料,基本还原《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示意图,取得楚方城研究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百度百科“楚方城”条 截图
《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图
航拍楚方城遗址截图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因为关于楚方城的历史记载过于简略,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夫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以来,秦汉北魏及历代关于楚方城地望,形成了楚方城在南阳市方城县、叶县、南召县等多地说,及荆阮、冥阨、连堤的楚方城边塞说,与楚方城岗阜说、列城说、山体说、故城说、万城说、山寨说等众说不一的多说,南朝刘宋人郭仲产记襄阳的《襄阳记》记载了楚方城位于“苦菜、於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关于楚方城的说法虽多,因楚方城位于群山之巅的山险之地人迹罕至,即使史家记载多是以管窥豹,看到楚方城组成部分的一个点或一个面,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1] 难以综合完整反映楚方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全貌?难以看到楚方城全貌。 南阳市方城县,古为裕州西周至春秋属缯国;秦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北魏始县方城县。方城县只有北魏(386—534年)以后名方城县的历史,缺少公元前656年至北魏1042年间与方城有关的历史证据。从《方城县志》记载看,关于方城县名的来历明代时即无可考的证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六年"莒人灭鄫"是公元前567年,被莒所灭后缯国之地,不可能归楚国。缯国灭亡的历史证明,晚于公元前656年《左传》记载“楚方城”89年的古属缯国今方城县,与历史记载的“楚方城”无关。 南阳方城县误称为“楚方城”的原因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朝刘宋人郭仲产记襄阳的《襄阳记》时张冠李戴,把襄阳的“方城”在《水经·潕水》条注为:“潕水东北径于东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径方城”之后,古为缯国历为裕州的方城县始名方城县。因为方城县名之故,从此远离汉水300里的方城县被误传为“楚方城”。把河南的黄城山、花山、潕水说成是苦菜、于东的方城说均不足为凭。要说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南召县的楚长城遗迹,是中国最早的楚长城是公元前656年以前的楚国楚方城,仅凭汉江汉水这一关,无论如何河南所有地方的都过不去? 2014年卧马先生首次在汉水东岸的老河口市北方发现三尖山、偃寨山、大山寨、朱连山、二劈山、杏山之间三十多里山峰上大量的城寨及石磊城墙遗迹后,历时四年多次实地考察,2015年5月3日发表“楚长城圈定楚国和丹阳只能在老河口”,从楚方城邓州杏山楚长城、朱连山楚长城,和老河口袁冲、洪山嘴境内的大山寨楚长城、三尖山、王寨等“楚方城”所圈定的地理位置,可以准确清楚的看到早期楚国丹阳地望和楚国的疆域范围。引起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重视并全文转载,引起山西长城网、河南大河网等中国长城研究界关注。2016年10月1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责成《十堰晚报》记者当代徐霞客的税晓洁到老河口专程考察航拍分布湖北河南省界三十多里峰岭上的楚方城寨视频资料。 楚国荆山山顶之上建筑的圆形古寨城防,从历史、形状及用途上都与历史记载的楚国北境“荆阮塞”吻合,当是名副其实的“荆阮”楚塞。准确的找到符合“荆阮塞”的偃寨大山寨山顶上正圆形椭圆形的寨城确址。老河口袁冲乡二劈山鸿磐寨,有洞有庭有方形城寨,是名副其实的方城洞庭山。准确找到符合“冥阨塞”的山顶有洞窟并且是四周有寨门的二劈山方形城寨确址。在与丹江以山之隔的朱连山北隔堤寺,准确找到筑有大量寨墙的城址及符合朱连山的连山、隔堤寺村的隔堤至堤,且在与楚国荆山和四河淤的荆山淤地之内,非常符合《吕氏春秋·下贤》的“荆於连堤”连堤记载的“连堤”之地等一系列“楚方城“证据,并且按照楚方城各遗址所在地位置走向,还原绘制《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 在三尖山至二劈山之间众多城寨遗址的群山下,发现历属襄阳的老河口陈家岗、七里岩、苏家河至洪山咀近40里汉水江段,发现汉江沿山而行,多悬崖绝壁,如天然的石头长城。在七里岩以东的茯苓沟、艾家沟、四河淤、清泉沟、小清河一线正好对应所发现的楚方城在苦菜、於东、清溪之间的确址。查实南朝刘宋人郭仲产写《襄阳记》时的襄阳乔治雍州郡治在时为酂城的老河口历史证据。进一步证明汉水之滨的襄阳老河口符合楚方城遗址地望。 从楚方城以城池为主的军事防御目的,楚方城所在的城池位置关系,楚方城遗址之南才是楚方城军事防御的主体。山、水、城、池地理与历史都与楚方城记载相符的大量证据证明,公元前656年《左传》所记载的“楚方城”,不可能在远离汉水300多里的南阳市方城县的缯国,只能在汉江以东,楚方城以南,具有实际城池防御功能的老河口市以北的湖北与河南省界。 楚方城的研究发现的意义:可澄清千百年来历史上关于“楚方城”的山险说、水险说、城险说、为塞说、为寨说、万城说等与“楚方城”记载不符的楚方城地望,消弭各种难以解释的楚方城之疑,纠正自北魏以方城县为楚方城之误,彻底结束方城县、叶县、南召等多地上演多年的“楚方城”之争。 “楚方城”遗址地的准确定位,将成为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的划定早期楚国丹阳准确方位的山水地理和历史的唯一重要证据,将会揭开迷失千年的“楚国丹阳地”等一系列与楚文化历史研究之谜。
2017年12月10日 于湖北省襄阳老河口 卧马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