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20 20:55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五)八字“赢子种壶”解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五、八字赢子种壶铭文揭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初步勘误破译完“危子矰壶”所有铭文后,还有关于“赢子”的“赢”字到底准确不准确的重大疑问? 为了释疑把是否是“赢”字问题坐实,特意继续放大处理危子矰壶首字铭文,严格与所释的“赢”字金文进一步对比,经过反复甄别取得排他性的重大进展。 “危子矰壶”铭文壶盖首字铭文与金文赢字贝部笔画对比图 开篇在“勘误破译“危子矰壶”铭文发现谷国始祖谷伯绥之墓”之一“查危看蔿辩赢绥,发现谷伯赢非子绥种谷迷踪”中,只是在铭文中下部隐约中发现有半圆形似贝字甲骨文的笔画结构,因为青铜壶腐蚀的原因未做深究,自己心里还一直打鼓。再次放大“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第一个字对比“赢”字金文,终于发现“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笔画中,上部两个横向并列的三角形似两个竖直的猫耳朵,中间两点如两个猫眼的半圆形笔画痕迹,与金文“贝”字笔画几乎重叠般的惊人一致。看到与赢字金文如此吻合的铭文笔画后,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基本可以敲定“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第一个字100%就是“赢”字无疑。 吃下“危子矰壶”壶盖铭文首字是“赢”字的定心丸后后,还有个“危子矰壶”到底有几个字的问题? 2013年《中国考古》发表“考古研究首次发现楚国有危姓贵族(图) ”。 http://www.kaogu.cn/html/cn/xianchangchuanzhenlaoshuju/2013/1026/40720.html 湖北省襄樊市考古所所长陈千万说,青铜壶肚大颈长,两边有提环壶上有盖,上面三只鸟形提钮,是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壶。这种壶在当时既是装水的实用器也是礼器,楚国大夫以上贵族才能享受这种陪葬待遇。壶盖上清晰地刻着“危子曾自作铸壶”七个字。真不敢相信考古专家居然把第七个字考没了? 2014年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释作“蒍子矰自作铸白壶” 八字解读。http://www.doc88.com/p-3512317629132.html 关于“危子矰壶”壶盖壶内到底是七个字还是八个字问题?我一直很关注,七个字还是八个字问题不仅仅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的问题,这个字直接关系到是否反映青铜壶铭文所记载的历史原貌和如何准确解读“危子矰壶”问题? 按照古代自上而下从右至左的竖行排列,右四左三好理解,后边少一字很正常,如果铭文部分有空间的话不可能有右三左四?加上壶盖已经确定是左右各四个字,所以初步研究认为“危子矰壶”壶内铭文也当是八字? 因为2019年1月10日为了看清“危子矰壶”壶盖壶内铭文字数,专程到谷城县博物馆没看到出土的“危子矰壶”实物,铭文内容图片也是在网上查到的很不清晰的模糊图片。为此我多次向谷城县文史委曹庆国主任及谷城县博物馆任馆长讨要清晰的“危子矰壶”铭文照片。 2012年谷城县博物馆编著的《谷城文物精粹》 关于“危子矰壶”简介作七字解读 看到曹主任发来的来自2012年出版的《谷城县文物精粹》上的“危子矰壶”铭文图片后我懵了,并且感觉很好笑?暗自笑这个解读“危子矰壶”铭文为七个字的文物考古专家不光是睁到两眼说瞎话还有点不识数了? 从高清图片上看,“危子矰壶”壶盖铭文为八个字确凿无疑。到底是七个字还是八个字争议在壶内铭文上?放大后认真仔细查看发现,原来问题主要出在壶内铭文照片上? “危子矰壶”壶内铭文局部放大图 局部放大后,发现《危子矰壶》壶内铭文照片不完整。壶内第三字铭文图片下部,虽然有部分缺失,但能够清楚的看出,《危子矰壶》壶内铭文第四字上半部分如金文“自”字的人字形、似山的笔画,能够看出人字分叉的字迹和人字左右两边上扬外分的笔画。壶内第七字铭文伯字后还有一个模糊的字,虽然看上去模糊,定睛细看还是能看出应该是字形的笔画。能够看出上部中部笔画、结构、造型均与壶盖铭文上的第八字铭文基本相同的字迹,能够看出中间上横下圆的日字及向上开口的半个口字笔画,仅缺下部的一横。 经过反复核对认真查看2012年谷城县博物馆出版《谷城县文物精粹》上《危子矰壶》壶内铭文图片,发现《危子矰壶》铭文壶盖与壶内铭文都是八个字。所以,结构仔细甄别核查基本可以判定《危子矰壶》铭文壶盖与壶内铭文不是七个字,而是八字无疑。 2019年1月20日,卧马先生勘误破译《危子矰壶》为《赢子種壶》青铜壶 铭文 译文合图 《赢子種壶》壶盖铭文为:赢子種,自作筮伯壶。 《赢子種壶》壶内铭文为:绥子種,自作筮伯壶。 《赢子種壶》壶盖壶内铭文综合释义为:春秋早期,谷国始祖赢非子绥,在谷国今天筑水之阳的尖角山(也叫固封山)的筑阳,带领国民种植五谷,获得周王封赏封邦建立谷国,成为第一代谷国君王,谷伯绥自己铸造筮伯壶以示纪念。 捋清《危子矰壶》壶盖壶内铭文中的“赢、绥、种、筮、伯”五个关键字后,基本毫无疑问的可以论定《危子矰壶》当叫《赢子種壶》更为准确。铭文中赢子種,绥子种和筮伯的文字,都直接可以证明,历史上记载的谷伯绥种谷的历史是真实无疑的。 关于谷城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也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这些前后不一的介绍,不仅以讹传讹,而且还让外地客人难辨孰是孰非。 加上,谷城县近现代解放以来及历代考古发掘,连一件带“谷”字的铭文文物都没有出土和发现,所以关于谷城到底为什么叫“谷城”的?谷城县没有确凿的文物证据?所以谷城人只能似是而非的说出各种叫谷城的传说。 关于“谷城地名的由来”百度谷城吧“一盏平生”在2016年做过综合研究。据清朝光绪己未科进士、黑龙江道员用补用知府刘德全在民国15年总纂的《谷城县志》沿革表上记载,周代时谷城这个地方叫“谷国”。《左传》也载:“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左传》谷国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秦代,谷城便依筑水叫“筑阳县”。颜师古注:“筑阳故谷伯国”。隋代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首次出现“谷城”这个地名,从此一直叫到今。 周朝为什么把谷城县筑阳叫“谷国”?只是据史记载沿袭传承,原来这里有座山名叫“谷山”,就把这个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谷国”。春秋时,谷国城就在谷山。 据1987年由谷城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印的《谷城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谷城琐谈》一文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古谷伯城在现在城北15里之谷山,《水经注》作谷城山,亦作谷神山,山上有庙祀谷伯嬴绥”。文化大革命”前,谷城的古城墙上仍有“谷伯旧邦”字样的刻砖。
有家电视台曾在谷城拍摄《中华姓氏每日谈》中的“谷”姓电视片,主持词中这写道:“西周初年,周王封伯益的后人非子于秦谷,后来发展成秦国和谷国,秦国为公爵,谷国为伯爵,谷国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襄樊西北部的谷城县。谷国君主的后代们便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随后外景地拍摄的就是谷城,画外音为:“湖北省谷城县,古时叫谷国,谷姓的发源地之一”。从上述三说中可以得知,谷城地名的来历从无其它之说。 而1998年8月,谷城出版的《谷城年鉴》中却说:“据《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载,谷城是炎帝神农氏耕植五谷的地方”。由此可见,此说来自神话传说。后来,谷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维启先生曾以“谷城的得名”为题,在报纸上撰文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随后他又对这句话作了推理:“细加分析,此记载还是可信的。其一,谷城的‘谷’字繁体字,是五穀的‘穀’,而不是山谷的‘谷’。其二,从谷城的地理位置看,谷城以南连接的神农架,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是可信的”。此说明确说明了谷城是因神农尝五谷而得名的。
2002年,谷城的易水先生在编著的《谷城风情》一书中也写道:“据《九域志》载,谷城,是人类祖先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
今年8月22日,《书法报》“少儿书画”专号上介绍谷城的来历时,也用了“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之说。
关于谷城地名的由来,随着历史的推移,谷城到底是是从谷国的“谷国城”演化而来,还是“因神农尝五谷而得名”的说法,似乎各有其理,因为无史籍可考,特别是在近现代谷城县关于“谷国说”与“神农说”似乎成为永远都无法解开和论定一大历史悬案。 而出土于谷城县冷集镇筑阳尖角古墓的《危子矰壶》破译出的“赢(绥)子種”青铜壶铭文,清晰的再现了2700多年前谷国始君谷伯绥种谷的历史。可以确切的界定和证明谷城之名,并非来自“尝五谷的神农”,而是来自谷国的谷伯绥,这下好了,有来自2700多年前《赢子種壶》的“赢子種,自作筮伯壶”文字铁证,谷城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大胆的说谷城名字来自谷伯绥了,《赢子種壶》铭文终于彻底揭开谷国谷城名字的由来之谜。 2019年1月17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命名等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