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7155|回复: 27

勘误破译“危子矰壶”铭文 发现谷国始祖谷伯绥之墓 图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6 18: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16 18:30 编辑


勘误破译“危子矰壶”铭文发现谷国始祖谷伯绥之墓
/卧马先生(李敦彦)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壶铭文高清图 》.jpg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群出土的“危子矰壶”壶盖壶内壁铭文图
    说起十二年前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群出土的“危子矰壶”铭文研究问题,我与“危子矰壶”可谓有缘,五年前有幸在谷城县博物馆曾经看到过2012年出版的《谷城县文物精粹》上的“危子矰壶”铭文图片。五年来也曾断续的研究过“危子矰壶”铭文,但铭文部分文字过于生僻难辨,五年来一直没能研究清楚?
    2019年元月10日,因为中国地质大学伍颖教授专程到老河口谷城县考察参加“老河口域楚国丹阳暨伍子胥故里文化研讨会”,我有幸随同谷城县文史委及相关领导专家冒雪专程到出土“危子矰壶”的古墓遗址地实地考察,伍颖教授专门给我发来《中国文字研究》2014年01期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发表的“蒍子矰壶铭文考释”研究文章,并特意嘱我研究一下“危子矰壶”铭文,以作为论定早期楚国地望及论证伍举墓的历史文物参考依据,不得已再次静下心来认真的研究起“危子矰壶”。
    经过近五年的思考沉淀,再次审读“危子矰壶”铭文终有所悟,终于发现并重新破译和勘误铭文之误。古文字考古是个非常严谨的工作,一笔一画的不同写法,都可能关系到几千年前的珍贵历史信息。从铭文字迹上经过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的严格辨识和研究,发现所谓的“危子矰壶”其实并非“危子矰壶”,专家解读的“危子矰壶”四字有两字与铭文文字不符,准确的铭文文字更符合“赢子种壶”或“绥子筮伯壶”。震惊的破译出赢绥后发现,谷城县冷集镇出土青铜壶的大墓并非楚国墓,当是谷国始封之君谷伯绥之墓。
    研究到这儿,我激动的心情真实无法言表,一整夜几乎彻夜未眠.没想到,无意中又捡到一桩谷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大漏?因为谷国的历史自谷国封国以来几乎一片空白。随着赢绥二字铭文的破译发现,周武王伐商建立了周朝,大约在元前1046年分封天下时即得到周王朝承认的谷国在哪儿?谷伯墓在哪儿等谷国历史谜团,在历史的车轮向前3065年后,将随着赢绥二字的破译从此揭开。
    2013年媒体统一报道的专家解读为:“危子曾自作铸壶”。
    考古研究首次发现楚国有危姓贵族(图)  http://www.kaogu.cn/html/cn/xianchangchuanzhenlaoshuju/2013/1026/40720.html
    2014年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解读为:“蒍子矰自作铸白壶”。http://www.doc88.com/p-3512317629132.html
    2019年卧马先生解读壶盖铭为:赢子种,自作筮伯壶。2019年卧马先生解读壶器铭为:绥子种,作筮伯。(壶:现有图片无壶字)
    研究谷城县冷集镇的“危子曾壶”铭文,最先发现的壶盖壶内都有“伯”的铭文,证明古墓为诸侯国王伯的伯字。“危子曾壶”的壶盖铭与壶腹部的壶器铭文文字的字数并不完全一致,盖铭8字无疑,壶内器铭从铭文现有图片资料看并无壶字,专家解读为7字。隐约中发现壶内的铭文伯字下还有文字笔画,疑壶内铭文伯字下还有一个“壶”字,虽然此字不是关于墓葬人身份的关键字,但有无直接影响铭文准确解读,壶内到底是几字有待看后而定。盖铭与器铭中“子自作壶”四字字形笔画与汉字演变的“子自作壶”一致,下文不在赘述。
一、查危看蔿辩赢绥,发现谷伯赢非子绥种谷迷踪
    “危子曾壶”盖铭与器铭总15字铭文中,盖铭与器铭首字笔画明造型结构显不同。第三字,字形虽然有明显变化,但笔画结构基本相同。盖铭第六字与器铭第五字,字形笔画结构也明显不同,从笔画书写及汉字结构源流看,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同写法的同一个字。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铭文与赢绥危蒍甲骨文金文对比图 》.jpg
危子曾壶铭文与赢绥危蒍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图
    通过认真研究出土于谷国谷城县的“危子曾壶” 盖铭与器铭文字发现,最新破译的“赢子种自作筮伯壶”与“绥子种,作筮伯壶”不仅基本符合汉字字源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结构外,非常符合出土青铜壶文物地谷城县古谷国历史。
    关于“危子曾壶” 壶盖铭文第一个字,左上为,向下弯曲似厶的倒三角形结构。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 厶 图 》.jpg
    左下与月字甲骨文金文笔画相符。右部笔画似圭,但中间长竖又不是一笔垂直写成,有曲折状外,圭右上有以短撇点,右下又向右弯折。认真研究发现与赢字去掉贝释义为像多桨龙舟之形的笔意,有解释为赢字外部为扒熊皮的字意。中下部因为青铜壶腐蚀的原因斑驳不清,隐约中有半圆形似贝字甲骨文的笔画结构。综合研究认为“危子曾壶” 壶盖铭文第一个字上中下笔画结构基本没有“危”字相符的笔画?而都符合“赢”字甲骨文金文笔画。
    赢,金文笔画像多桨龙舟,(貝),表示多桨龙舟上装着大海贝。造字本义:乘舟拾贝,满载而归。有的金文误将龙的利齿大口写成“月”;误将龙头写成;误将并排的船浆写成“丮”。《説文解字》:贏,有餘、賈利也。从貝聲。《说文解字》:赢,扣去买卖成本有盈余、有获利。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 丝 图 》1.jpg
    “危子曾壶”腹部的壶内铭文第一个字,左部为纟旁,笔画结构明显。中上一反向倒写的匕字与下部笔画上下迎合似相连的女字。右部笔画是个形同爫 的笔画结构。综合左中右的(纟+爫+女)笔画,发现是“绥”字。
    关于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法需要解释一下,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中国汉字书写很随意,很多字都有多种写法,一个会意字的笔画,可以上中下随便书写,并且可以正写反写。所以,将(纟+爫+女)顺序倒置的金文字释为“绥”字,基本符合古代汉字演变规律。
    《説文解字》:綏,車中把也。从糸,从妥。白话版《说文解字》:绥,车上用以拉手上车的绳索。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妥”作声旁。
    妥,甲骨文、金文表示男子压制反抗的女子。当“妥”的“压制女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糸,绑)另造“绥”代替,造字本义:捆绑女奴,阻止反抗。
    谷伯绥嬴姓,名绥。谷(今谷城西北)人。春秋初谷国国君。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恒公。
    盖铭与器铭文字中的“赢子”与“绥子”,为同一器物上的字,当属于不同名讳的同一个人,同一人的姓名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出现,巧合的概率几乎不不可能。所以这样解读很符合因为谷伯种五谷得名谷国,以赢姓始祖“谷伯绥”而封国的谷国历史。“赢子”符合谷国始祖赢非子,“绥子”即《春秋》、《左传》等历史记载“谷伯绥”。【春秋.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左传】“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等记载。
谷伯绥,嬴姓,名绥。春秋初谷国国君。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后被楚灭。 出自赢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都是黄帝的后裔,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前8世纪末被楚所灭。
    重新破译出的出土于古谷国今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的“危子曾壶”铭文中的“赢子”与“绥子”等文字,证明出土青铜壶的墓葬为3000多年前谷国君王谷伯绥的“谷伯墓”,“危子曾壶”名当叫“筮伯壶”或“赢子筮伯壶”、“绥子筮伯壶”,基本没有疑问。铭文同时证明,发现两百多座古墓的墓葬群为谷国墓葬群,而非楚国墓。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危子曾壶”铭文中的“赢子种自作筮伯壶”与“绥子种,作筮伯壶”释义为,春秋早期,谷国始祖赢非子绥,在谷国尖角山(也叫固封山)带领国民种植五谷,获得周王封赏封邦建立谷国,成为第一代谷国君王,谷伯绥自己铸造筮伯壶以示纪念。在谷国的故地出土谷国文物,出土谷伯候墓,很符合谷国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没有解读清楚铭文的情况下,先入为主的说是楚国墓,很令人费解?
    篇幅问题:二、矢禾有别古曾通层又通重 何曾有矰释古“种”;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 曾层矰种对比图 》大.jpg
《0 谷城尖角 危子矰 伯白自对比图 》大.jpg
              三、白伯古今差别大铸筮本非一家人等将陆续发表,欢迎各位专家老师关注批评。

                                      2019年1月16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视为侵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7 10: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尖角古墓与古城卫星定位图 2.jpg

“危子矰壶”出土地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群遗址与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固封山”实测图

《光化县志》记载固封山 图.jpg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群出土的“危子矰壶”遗址地在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的“固封山”周围


测量《光化县志》记载固封山与县治位置准确无误 图.发表用.jpg


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的“固封山”与老河口当年光化县治所位置实测图准确无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7 12: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之(二)古曾通层又通重细微之处辩矰种 图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17 18:25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之(二)古曾通层又通重细微之处辩矰种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二、矢禾有别古曾通层又通重细微之处辩矰种
    识读“危子曾壶”盖铭的第三字与器内铭文的第三字,很是令人困惑和纠结?咋一看这个字的确很像“矰”字,特别是铭文右部很清晰的有“曾”字的字形笔画结构。从壶盖和壶内铭文字体笔画书写风格及汉字结构源流看,这两个字虽然写法明显不同,初步判定应该是不同写法的同一个字。
    仔细放大该字的左右笔画结构,一笔一画仔细甄别后发现,“危子曾壶”被释为“矰”字的左部,并不是箭矢的“矢”部,而是禾苗旁的“禾”部,因为左上部明显有向下弯垂的“禾”字笔画结构。
    再查中国汉字“禾”部的字发现,185个禾部汉字中,没有一个带曾的字。再查与曾字有关字,chēng音有一个噌,ceng音的只有8个,zhēng 音的只有一个古同铮的鏳字,zeng音的有24个,曽、曾、増、鄫、缯、增、憎、橧、璔、磳、矰、罾、繒、譄、缯、赠、熷、甑、鬵、贈、囎等34个与曾有关的字中没有一个禾苗部的?
    查完禾曾后更加迷茫和纠结了?思考了很久依然没有答案?好笑的想过难道这个谷国国君谷伯绥赶上仓颉也会造字?又造了个禾苗旁的(禾+曾)字?
    反复核查研究“危子曾壶”壶盖和壶内铭文笔画,终于发现一个很关键的细节问题,发现壶盖壶内铭文的第三字,根本不是曾字,而是层字的繁体字“層”,层字的发现,为重新解读铭文,找到新的突破口。
曾层矰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图
    因为“危子曾壶”壶盖铭文第三字上部有腐蚀损坏迹象,而壶内铭文第三字释读为“曾”的字,笔画清晰完整,右上部两点之间明显有一个竖下左弯折的笔画。再细看壶盖铭文第三字上部腐蚀处,中间的竖笔不是竖折,而是呈S形,腐蚀严重的上右部,似还有一向下右弯曲的点?有了这一点,上部笔画书写才对称均匀,壶内第三字铭文佐证壶盖上的这个字上右是还有一点的。就是这一笔,基本可以决定这个字不是曾而是层次的“层”的。因为曾字演变中国,上部只有干净的两点笔画,没有画蛇添足的中间这一笔,所以研究认为,“危子曾壶”壶盖与壶内铭文的第三字右部为“层”字。
    “危子曾壶”研究到曾为“層”后任然叫人犯迷糊?查古層今层層层相关的字,也没有(禾+層)与(禾+层)的字?详查層层之意,才恍然大悟?
     曾 céng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曾经。未曾。何曾。曾几何时。 古同“层”,重(chóng )。
    “曾”是“甑”的本字。曾,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大孔的竹垫圈箅子,像上扬的蒸汽,字形表示蒸汽从箅圈上升起来。金文在竹垫圈下加“口”,写成会义字,表示蒸煮的锅。有的金文在“口”(锅)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锅中有水。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煮锅的写成“曰”。造字本义:动词,把食物放在锅中的竹圈垫上蒸熟。当“曾”的“蒸熟”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瓦”另造“甑”代替,表示用瓷器作蒸具。《説文解字》:曾,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说文解字》:曾,虚词中表示舒缓语气的助词。字形采用“八、曰”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层(層)céng重(ch巒g ):层云。层峰。层浪。层叠。重复地:层出不穷。 级:层次。阶层。上层。量词(a.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如“五层楼”;b.用于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如“还有一层顾虑”;c.用于可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如“一层薄膜”)。
    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来蒸热食物的竹制隔板。层,篆文是(尸,“屋”的省略),(曾,隔板),表示有隔板的“重屋”。造字本义:两层楼的房子。俗体楷书依据草书中“曾”的字形,将正体楷书中的“曾”大幅简化成“云”。《説文解字》:層,重屋也。从尸,曾聲。
    《康熙字典》曾céng尝,表示从前经历过:曾经。未曾何曾 曾几何时。曾字 céng 音部分注解:古同“层”,重(chóng );《新华字典》也做同解。《说文解字》注:(層)重屋也。曾之言重也。曾祖、曾孫皆是也。故从曾之層爲重屋。工記。四阿重屋。注曰。重屋、複笮也。後人因之作樓。木部曰。樓、重屋也。引伸爲凡重曡之偁。古亦假增爲之。从尸,曾聲。遗憾的是,未能查到禾旁与層组合的字和层同重的汉字字例。
曾层矰种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图
     矰zēng 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矰矢、茀矢,用诸弋射。” 泛指短箭:“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
     曾zēng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祖父。曾孙。古同“增”增加。竟,简直还(hái):“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姓。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分析:本字从矢从曾。“曾”义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矢”与“曾”联合起来表示“重复利用的箭”。本义: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矢字的演变过程中,箭矢的尾部始终是不出头,与木禾下部结构明显不同。而“危子曾壶”铭文中,右曾左禾结构明确,特别是禾上部弯曲竖下部及底,笔画明显与矢不同。所以“危子曾壶”壶盖壶内铭文第三字禾苗旁的字不可能释为“矰”字无疑?
    反复详查曾层矰之意后,才发现“危子曾壶”壶盖壶内铭文第三字之層层有假借“重”字的意思。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最终发现“危子曾壶”壶盖壶内铭文第三字比较符合耕种与种子的“种”字。
    破译释出“危子曾壶”壶盖壶内铭文第三字为“种”后,种字与整个铭文内容、与谷伯绥种谷封国的国史生事,与谷城县古为谷国的历史都非常吻合。
    如此破译“种”字后,我笑了,如果不是在与谷伯绥相关的“危子曾壶”青铜壶文物中发现这个(禾+层)的字,莫说我,估计古今不管是哪位古文字研究专家,都不敢轻易把这个难解的字解读为“种”字?
    “种”字的破译解读,可谓一箭三雕,不仅能够佐证“危子曾壶”中的谷伯绥赢绥;还能够填补種字演变早期(禾+層)写法的空白;同时(禾+層)为“種”的写法,还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文字工具书中介绍曾字古同“层”,重(chóng ),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字证据。
    曲曲折折辩矰释種,种子之释仅为个人己见,对错与否心中依然忐忑,有待专家最终论定。欢迎继续关注“危子矰壶”铭文相关研究,恭候批评指导。
                                    2019年1月17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7 18: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破译“危子矰壶”铭文发现谷国始祖谷伯绥之墓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9 1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之(三)一丝不苟察铸筮 图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19 17:28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之(三)一丝不苟察铸筮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三、一丝不苟察铸筮 发现似铸并非铸筮铸不是一家人
    “危子曾壶”盖铭第六字与器内铭文第六字,也是个令人头疼的字?
    在开始没有清晰的“危子矰壶”铭文图片时,第一眼看到壶盖上的这个字就发现最显眼的似巫的笔画结构,大致认出是个带竹字头的筮字。
    从谷城县文史委曹庆国主任那儿要到清楚的“危子曾壶”铭文图片后,发现壶盖与壶内第六字铭文写法不一样?再查“铸”字后发现,“危子曾壶”盖内铭文与“铸”字笔画又很像?暗自笑这个谷伯候“赢绥”一套青铜壶,同样的字还专门将两个字写的不一样,好像专门要给后人出难题儿似的?
危子曾壶”壶盖壶内铭文放大图
    不得已专门放大“危子曾壶”壶盖与壶内第六字铭文仔细甄别,从铭文实物上下功夫,寻找破译这个字到底是“筮”还是“铸”的蛛丝马迹?同时彻查“铸”字和“筮”字的文字演变,寻找最符合铭文文字的证据线索。
    铸,甲骨文像双手将鼎鬲中的熔液灌注到另一个作为模子的器皿中,器皿中的模型。造字本义:用金属熔液和模具浇制金属器具。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中的模型“∨”写成“S”和“口”混合的,表示模型中区格迂回。篆文加“金”,表示熔金造器;省去金文中的“鬲”与“皿”,同时误将表示模型区格的写成“寿”。
    筮shì字,筮是古代用蓍草占卦:“龟为卜,策为筮”。筮仕是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
初查筮字发现,筮字古与策、筴相通。
筮、策、筴对比图
    筮,金文(竹签、巫师的法器、双手),造字本义:手持法器,用竹签卜卦命运凶吉。有的金文写成。篆文在金文的基础上加两个“口”,突出巫师念念有词。隶书省去双手。
   《说文解字》:筮,《易经》卜卦用的蓍草。字形采用“竹下是古文写法的“巫”字。
    《说文解字 注》、《礼记·曲礼》载“筴为筮”。《康熙字典》卜筮筴也。【禮·曲禮】龜爲卜,筴爲筮。【儀禮·士冠禮】筮人執筴。《新华字典》筴cè同“策”。策字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经过认真研究铸字、筮字及与筮有关的策、筴等字的字源解说及铸字造字依据,最后在“铸”字上找到解开筮铸之谜的文字证据。
    “危子曾壶”壶盖和壶内铭文第六字中,都没有发现铸字早期演变时最具代表性的鼎鬲(坩埚类)笔画结构,壶盖与壶内铭文虽然写法不同,但中上部都是人字形单一笔画,壶盖的人字形笔画上端是一短横,两字都没有将鼎鬲中的熔液灌注到另一个作为模子的器皿的笔画结构,该字基本没有论定为“铸”字的最关键的文字依据。
    特别是壶盖铭文中上部竹字头、夹字形笔画,与下部巫字形笔画,除下部看不见有点模糊的一横外与现代使用的“筮”字笔画字迹几乎一模一样。
危子曾壶”铭文与铸筮策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图
    反复对比,铸字与筮字的文字演变,造字之理,认为,“筮”字更符合“危子曾壶”壶盖和壶内铭文第六字。研究发现筮与后面的“伯”字组合为“筮伯”很符合,谷伯候赢绥为谷国第一代封君之意。之外“筮伯”有“策伯”之意,即策封谷伯绥为谷国诸侯国君王的意思。
    “筮伯壶”如果以“初次做官为筮仕”的筮仕之意,可以解读为,谷伯绥,是谷国的始封之君,谷国的第一任国君之意而作壶。
    而“铸伯壶”,就只有一个铸造伯壶之意了?在惜字如金的青铜时代,古人行文用字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因为如果是“铸”字的话,与前面的“作”字字义重复,作与铸是同义字,作壶与铸壶基本没有区别,前面用了“作”字后,后面就无需再狗尾续貂的再加这个铸字了?另外“作铸”组合理解起来不通不顺之外,现代词汇里也没有“作铸”这个词儿?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为“铸”字的可能,有待专家进一步解读。
    欢迎各位专家老师继续关注“危子矰壶”的相关研究,恭候批评指导。
                                     2019年1月18日 于湖北襄阳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19 17: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四)白伯古今差别大王侯将相全看他 图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20 13:48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四)白伯古今差别大王侯将相全看他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四、说伯之白伯古今差别大 王侯将相全看它
    辨完赢绥矰种,察过铸筮,最后还得说说“谷伯”之伯。
    能够有幸勘误破译谷城县尖角古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铭文,其实全赖这个“伯”字的发现。谷城县尖角古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壶盖壶内第七字都有一个几乎与现代汉语字典中的“白”笔画几乎一样的字。这个写法看上去与现代白字差不多的白字,实际是古代甲骨文金文时代的“伯”字。
谷城县尖角墓地出土“危子矰壶”壶盖壶内“伯”字铭文与甲骨文金文伯字对比图

    伯 bà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一、殷、周诸侯的爵称。西周金文内畿愉科教片创造称伯,如荣伯、井(邢)伯、内(芮)伯、散伯、杜伯、单伯等。金文与周原甲骨又有楚伯。金文又常见以伯为谥号的尊称。《春秋》把郑、曹、秦、北燕、薛等国定为伯爵。
    二、殷、周时一方诸侯之长。《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学者多认为是文王接受殷王册命为方伯。
    《说文解字注》 (伯) 长也。释诂、正月传同。载芟传云。伯、长子也。伯兮传云。伯、州伯也。一义之引伸也。凡为长者皆曰伯。古多假柏为之。从人。白声。博陌切。古音在五部。
    《康熙字典》【子集中】《唐韵》《集韵》《正韵》博陌切,音百。《说文》长也。《释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又兄曰伯。《诗·小雅》伯氏吹埙。又第三等爵曰伯。
    《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注》上公有功德者,加命为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疏》公羊传,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是东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2009年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霸伯盂”铭文译文图
2005年绛县横水M2倗伯墓中出土了一件卣盖内有66字铭文的《肃卣》图
    从古至今考古发掘,不管是出土青铜器铭文还是竹简帛书,都很盼望出土带有“伯”字铭文的器物。因为伯字是判定墓葬是否是王侯大墓,还是王侯将相的文字见证。
随国(曾国)曾候铭文
“黎城县西关8号墓出土青铜壶铭文“献候宰鄙,作宝壶永用”图
    古代的伯字,可是非同小可,除兄长之伯外,即便是一个诸侯国候王,都不能轻易僭越称伯的。“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诸侯大国随国出土的青铜器物很多,历代诸侯都以曾侯乙、曾侯腆、曾侯舆、曾侯豫等铸器,不敢称王称伯。邓国的邓候吾离,也是以邓候称之。楚国虽然历来不服周,从楚武王开始称王,但是楚国真正敢称伯能称伯的时代,也只能到楚国封国445年后的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泌之战打败晋军称霸诸侯才敢称伯。
    齐桓公是春秋最早的霸伯。再就是晋文公的晋国霸伯。2009年山西省翼城县出土的《霸伯盂》清楚的记载了晋文公践土会盟称霸诸侯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敢称霸叫伯的除春秋五霸的几个诸侯国霸伯之外,没有多少称伯的。
    别小看了这小小的“伯”字,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地出土“赢子种壶(即危子矰壶)”中的两个“伯”字,可是论定墓葬人是谷伯绥、论定古墓群为谷国墓地很关键的文字依据,没有这个伯字,就无法界定谷国之君谷伯绥之墓在哪儿。
    遗憾的是,十几年前出土至今,被文字专家释为白色之“白”了?

                                               2019年1月19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古墓群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有关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0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五)八字“赢子种壶”解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图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20 20:55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五)八字“赢子种壶”解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五、八字赢子种壶铭文揭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初步勘误破译完“危子矰壶”所有铭文后,还有关于“赢子”的“赢”字到底准确不准确的重大疑问?
    为了释疑把是否是“赢”字问题坐实,特意继续放大处理危子矰壶首字铭文,严格与所释的“赢”字金文进一步对比,经过反复甄别取得排他性的重大进展。
“危子矰壶”铭文壶盖首字铭文与金文赢字贝部笔画对比图
    开篇在“勘误破译“危子矰壶”铭文发现谷国始祖谷伯绥之墓”之一“查危看蔿辩赢绥,发现谷伯赢非子绥种谷迷踪”中,只是在铭文中下部隐约中发现有半圆形似贝字甲骨文的笔画结构,因为青铜壶腐蚀的原因未做深究,自己心里还一直打鼓。再次放大“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第一个字对比“赢”字金文,终于发现“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笔画中,上部两个横向并列的三角形似两个竖直的猫耳朵,中间两点如两个猫眼的半圆形笔画痕迹,与金文“贝”字笔画几乎重叠般的惊人一致。看到与赢字金文如此吻合的铭文笔画后,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基本可以敲定“危子矰壶”壶盖铭文第一个字100%就是“赢”字无疑。
    吃下“危子矰壶”壶盖铭文首字是“赢”字的定心丸后后,还有个“危子矰壶”到底有几个字的问题?
    2013年《中国考古》发表“考古研究首次发现楚国有危姓贵族(图) ”。
           http://www.kaogu.cn/html/cn/xianchangchuanzhenlaoshuju/2013/1026/40720.html
    湖北省襄樊市考古所所长陈千万说,青铜壶肚大颈长,两边有提环壶上有盖,上面三只鸟形提钮,是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壶。这种壶在当时既是装水的实用器也是礼器,楚国大夫以上贵族才能享受这种陪葬待遇。壶盖上清晰地刻着“危子曾自作铸壶”七个字。真不敢相信考古专家居然把第七个字考没了?
    2014年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释作“蒍子矰自作铸白壶” 八字解读。http://www.doc88.com/p-3512317629132.html
    关于“危子矰壶”壶盖壶内到底是七个字还是八个字问题?我一直很关注,七个字还是八个字问题不仅仅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的问题,这个字直接关系到是否反映青铜壶铭文所记载的历史原貌和如何准确解读“危子矰壶”问题?
    按照古代自上而下从右至左的竖行排列,右四左三好理解,后边少一字很正常,如果铭文部分有空间的话不可能有右三左四?加上壶盖已经确定是左右各四个字,所以初步研究认为“危子矰壶”壶内铭文也当是八字?
    因为2019年1月10日为了看清“危子矰壶”壶盖壶内铭文字数,专程到谷城县博物馆没看到出土的“危子矰壶”实物,铭文内容图片也是在网上查到的很不清晰的模糊图片。为此我多次向谷城县文史委曹庆国主任及谷城县博物馆任馆长讨要清晰的“危子矰壶”铭文照片。
2012年谷城县博物馆编著的《谷城文物精粹》
关于“危子矰壶”简介作七字解读
    看到曹主任发来的来自2012年出版的《谷城县文物精粹》上的“危子矰壶”铭文图片后我懵了,并且感觉很好笑?暗自笑这个解读“危子矰壶”铭文为七个字的文物考古专家不光是睁到两眼说瞎话还有点不识数了?
    从高清图片上看,“危子矰壶”壶盖铭文为八个字确凿无疑。到底是七个字还是八个字争议在壶内铭文上?放大后认真仔细查看发现,原来问题主要出在壶内铭文照片上?
“危子矰壶”壶内铭文局部放大图
    局部放大后,发现《危子矰壶》壶内铭文照片不完整。壶内第三字铭文图片下部,虽然有部分缺失,但能够清楚的看出,《危子矰壶》壶内铭文第四字上半部分如金文“自”字的人字形、似山的笔画,能够看出人字分叉的字迹和人字左右两边上扬外分的笔画。壶内第七字铭文伯字后还有一个模糊的字,虽然看上去模糊,定睛细看还是能看出应该是字形的笔画。能够看出上部中部笔画、结构、造型均与壶盖铭文上的第八字铭文基本相同的字迹,能够看出中间上横下圆的日字及向上开口的半个口字笔画,仅缺下部的一横。
    经过反复核对认真查看2012年谷城县博物馆出版《谷城县文物精粹》上《危子矰壶》壶内铭文图片,发现《危子矰壶》铭文壶盖与壶内铭文都是八个字。所以,结构仔细甄别核查基本可以判定《危子矰壶》铭文壶盖与壶内铭文不是七个字,而是八字无疑。
2019年1月20日,卧马先生勘误破译《危子矰壶》为《赢子種壶》青铜壶 铭文 译文合图
    《赢子種壶》壶盖铭文为:赢子種,自作筮伯壶。
    《赢子種壶》壶内铭文为:绥子種,自作筮伯壶。
    《赢子種壶》壶盖壶内铭文综合释义为:春秋早期,谷国始祖赢非子绥,在谷国今天筑水之阳的尖角山(也叫固封山)的筑阳,带领国民种植五谷,获得周王封赏封邦建立谷国,成为第一代谷国君王,谷伯绥自己铸造筮伯壶以示纪念。
    捋清《危子矰壶》壶盖壶内铭文中的“赢、绥、种、筮、伯”五个关键字后,基本毫无疑问的可以论定《危子矰壶》当叫《赢子種壶》更为准确。铭文中赢子種,绥子种和筮伯的文字,都直接可以证明,历史上记载的谷伯绥种谷的历史是真实无疑的。
    关于谷城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也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这些前后不一的介绍,不仅以讹传讹,而且还让外地客人难辨孰是孰非。
    加上,谷城县近现代解放以来及历代考古发掘,连一件带“谷”字的铭文文物都没有出土和发现,所以关于谷城到底为什么叫“谷城”的?谷城县没有确凿的文物证据?所以谷城人只能似是而非的说出各种叫谷城的传说。
    关于“谷城地名的由来”百度谷城吧“一盏平生”在2016年做过综合研究。据清朝光绪己未科进士、黑龙江道员用补用知府刘德全在民国15年总纂的《谷城县志》沿革表上记载,周代时谷城这个地方叫“谷国”。《左传》也载:“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左传》谷国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秦代,谷城便依筑水叫“筑阳县”。颜师古注:“筑阳故谷伯国”。隋代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首次出现“谷城”这个地名,从此一直叫到今。
    周朝为什么把谷城县筑阳叫“谷国”?只是据史记载沿袭传承,原来这里有座山名叫“谷山”,就把这个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谷国”。春秋时,谷国城就在谷山。
    据1987年由谷城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印的《谷城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谷城琐谈》一文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古谷伯城在现在城北15里之谷山,《水经注》作谷城山,亦作谷神山,山上有庙祀谷伯嬴绥”。文化大革命”前,谷城的古城墙上仍有“谷伯旧邦”字样的刻砖。
    有家电视台曾在谷城拍摄《中华姓氏每日谈》中的“谷”姓电视片,主持词中这写道:“西周初年,周王封伯益的后人非子于秦谷,后来发展成秦国和谷国,秦国为公爵,谷国为伯爵,谷国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襄樊西北部的谷城县。谷国君主的后代们便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随后外景地拍摄的就是谷城,画外音为:“湖北省谷城县,古时叫谷国,谷姓的发源地之一”。
从上述三说中可以得知,谷城地名的来历从无其它之说。
    而1998年8月,谷城出版的《谷城年鉴》中却说:“据《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载,谷城是炎帝神农氏耕植五谷的地方”。由此可见,此说来自神话传说。后来,谷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维启先生曾以“谷城的得名”为题,在报纸上撰文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随后他又对这句话作了推理:“细加分析,此记载还是可信的。其一,谷城的‘谷’字繁体字,是五穀的‘穀’,而不是山谷的‘谷’。其二,从谷城的地理位置看,谷城以南连接的神农架,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是可信的”。此说明确说明了谷城是因神农尝五谷而得名的。
    2002年,谷城的易水先生在编著的《谷城风情》一书中也写道:“据《九域志》载,谷城,是人类祖先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
    今年8月22日,《书法报》“少儿书画”专号上介绍谷城的来历时,也用了“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之说。
    关于谷城地名的由来,随着历史的推移,谷城到底是是从谷国的“谷国城”演化而来,还是“因神农尝五谷而得名”的说法,似乎各有其理,因为无史籍可考,特别是在近现代谷城县关于“谷国说”与“神农说”似乎
成为永远都无法解开和论定一大历史悬案。
    而出土于谷城县冷集镇筑阳尖角古墓的《危子矰壶》破译出的“赢(绥)子種”青铜壶铭文,清晰的再现了2700多年前谷国始君谷伯绥种谷的历史。可以确切的界定和证明谷城之名,并非来自“尝五谷的神农”,而是来自谷国的谷伯绥,这下好了,有来自2700多年前《赢子種壶》的“赢子種,自作筮伯壶”文字铁证,谷城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大胆的说谷城名字来自谷伯绥了,《赢子種壶》铭文终于彻底揭开谷国谷城名字的由来之谜。
                                     2019年1月17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命名等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0 2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五)八字“赢子种壶”解开谷城之名由来之谜 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2 12: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六)破译“赢子种壶”解开固封山名之谜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22 15:23 编辑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六)破译“赢子种壶”解开固封山名之谜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六、破译“赢子种壶”发现固封山之名新说
       在研究破译“危子矰壶”铭文时,曾搜索收看2010年8月3日央视《天网》栏目关于谷城警方侦破冷集文物案的专题片《月夜迷踪》。http://tv.cntv.cn/video/C10490/b932ba951b234898158f0a88e0a040e8?t=1422273958606,发现原来出土“危子矰壶”青铜器的古墓地遗址地,在谷城县冷集镇尖角西南1.5公里的固封山上,古墓并且在蜿蜒如龙的固封山龙头的高地上。
央视《天网》谷城警方侦破冷集文物案专题片《月夜迷踪》“危子矰壶”截图
    关于固封山,我也曾专门问过谷城县文史委的曹庆国主任固封山的历史,他说固封山原来归老河口管,谷城县志没有相关记载,也说不太清楚。其实,一听到固封山这个名字,人们潜意识的都会想到固封山是个有故事有来历的山?只是人们没有发现也不知道固封山固有的故事而已?
    说起山在谷城县的固封山,其实老河口人比谷城县人还熟悉的多,因为谷城县冷集镇尖角的筑阳桥头等地,是1950年后才划为谷城县的。历史上固封山以前是归老河口光化县管的。
    宋光化县令王时中诗吟《固封夕照》:“一片夕阳山外山,固封犹在画图间。峰荫返照红将敛,树色晴曛翠欲残。樵夫出林歌疑乃,归鸦飞翅影翩翩。酂阳此景真奇绝,公退钩帘独倚阑”。
    光化县令王时中的县令之诗,只描写了汉江西岸“一片夕阳山外山,固封犹在画图间”的固封山山色美景,并没有言及固封山的历史背景和来历。
    明清《光化县志》不仅明确记载固封山,还把以固封山为背景的山光水色作为酂阳八景之一“固封夕照”流传至今。
    因为固封山在汉江老河口西岸,过去很长时间有不归谷城县管,所以现在的谷城县人不知道谷城的固封山为什么叫固封山不足为奇。
    明正德《光化县志》和清光绪《光化县志》都是只记其名没有更详细的记载。所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固封山,至今汉江两岸的谷城人和老河口人知之甚少,只知道尖角有固封山这个名字,知道固封山在哪儿,几乎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以固封为名的固封山为什么叫固封山的?不知道“固封”是何意?
明正德《光化县志》载:固封山在县西北一十里,山之东旧为晋顺阳王城,本名崇山,唐改今名。


清光绪《光化县志》卷一酂阳八景之一“固封夕照”图


谷城县筑水 筑阳 固封山 双阳桥位置图


谷城县出土“危子矰壶”的古墓遗址地固封山卫星定位图
    实测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固封山里程位置,发现略偏西北的固封山,与《光化县志》记载方位里程相符且准确无误。发现出土“危子矰壶”的尖角墓地的位置,就在《光化县志》记载的固封山。
    测量后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就听到过固封山,记得1986年在老河口第二印刷厂设计室做设计时,就接触到不少以筑阳、固封山为名的烟标和酒标包装,当时就感觉固封山这个名字很怪,到现在一直没想明白固封山这个名字是啥意思?直到在尖角墓地固封山上发现破译关于谷伯绥之墓的“危子矰壶”铭文,才对困惑已久的“固封山”之名有了一点朦朦胧胧的新见解?
    封字好理解,封邦建国封君封地封赏的意思,为了捋清“固封山”之意,我特意查了固封山的“固”字。
    固 gù【形】形声。金文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同本义〖solid;firm〗固,四塞也。——《说文》。固gù结实,牢靠: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坚定,不变动:固执。固定。固本。本,原来: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查到“固”字注解中“固步自封” 亦作“故步自封”与“故步自封”是同义词后,才终于想通。
    从成语“固步自封”同“故步自封”的词意字意分析,换句话说,固封山的“固封”也可以理解为“故封”,这样来理解尖角墓地固封山的“固封”,就和固封山上出土的“危子矰壶”有了注定的历史关联了?
    联想起谷国始封之君谷伯绥所在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历史看,葬于筑阳尖角山龙头宝地的谷国之山,可谓故事漫长历史悠久,以固封山为中心,以汉江、筑水山水为界的四围江山,以秦代为筑阳县的历史,基本厘清了早期诸侯国的谷国疆域,所以谷伯绥墓葬地所在地的山,与汉江南岸秦岭山谷的周王封于秦谷的谷国封地相符,与谷国始封之君谷伯绥封国的故国江山命名“故封山”或“固封山”相符,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故封山”。
    所以研究认为,出土记载谷伯绥种谷的“赢(绥)子种壶”的固封山,符合谷国受封于此地,谷伯绥在固封山一带种谷牧民,谷伯绥驾崩后所葬之山而命名“固封山”的所有命名原由,认为固封山之名,当是以谷伯绥封国之山命名的山。
    当然,这仅是以破译“危子矰壶”铭文的“赢(绥)子種,自作筮伯壶”的谷伯赢绥推想“固封山”之名的来历,对错是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寻找更多相符的历史证据。推想也罢,总算为合理解读固封山得名,提出了与谷国历史与谷伯绥封国有关与固封山名相符的固封山命名新说。
                                       2019年1月21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命名等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2 18: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危子矰壶”发现谷伯绥墓(七)破译“赢子种壶”解秘双阳桥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七、破译“赢子种壶”解秘双阳桥古今历史演变
    近年来在研究楚国丹阳的同时,一直很关注楚国与临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地望、疆域界线的划分问题。楚国是汉东之国,疆域在汉江以东,是有很多相关历史记载的。因为古代诸侯国多以山水划江而治,楚国与谷国以千古流淌的汉江为疆域界线,符合早期诸侯国封邦建国划分疆域界线的历史。所以汉江之西的谷城县很符合谷国之地基本没有疑问。
    因为历史上关于谷国的历史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加上谷城县近几十年考古发掘虽然出土了不少国宝级文物,但至今没有一件证明谷国疆域地望的历史文物出土。加上谷城县冷集镇的双阳桥为酂阳筑阳之界的原因,使得本来就捋不清的谷国、楚国、酂阳、筑阳、老河口与谷城县的古今疆域地理历史更加扑朔迷离?
2019年卧马先生勘误破译《危子矰壶》为《赢子種壶》青铜壶铭文译文合图
《赢(绥)子種壶》壶盖铭文为:赢(绥)子種,自作筮伯壶。
    随着固封山上“危子矰壶(赢绥种壶)”的破译,“谷伯绥墓”的发现,谷国楚国酂阳筑阳的历史纷争将随之化解。
谷城县筑水 筑阳 固封山 双阳桥位置图
     从山水阴阳学看命名筑阳的依据,无疑是根据流经今谷城县全境的筑水。
    《汉书.地理志》载:“筑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沔。又名彭水”。从放大的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查看到,薤山以北的筑水,源自古房陵今房县的八里荒、九龙寺,出白沙河村进入今谷城县红水沟、潭口水库、石花镇、周家湾、姜家湾、红石亮村在范家河村的老河口王府洲西处汇入汉江。
    地在筑水汇入汉江之北的双阳桥及以东地区,是标准的筑阳之地。双阳桥以东仅有五里地,如果不是区域划分变迁的缘故,没道理划出筑阳成为酂阳之地?所以划分酂阳筑阳的双阳桥,成为老河口与谷城疆域地划分的最大疑点?所以说完固封山后,还需继续说说谷城县冷集镇的“双阳桥”。



谷城县冷集镇东双阳桥及水系卫星定位图
    “双阳桥”在谷城县冷集镇东北5里,在汉江中心西南10里、筑水以北20里的316国道的双阳桥村处,历史上有一座建在源自陆家大凸子、张家集、冷家沟、二虎山南下水系的桥,谷城人都知道“双阳桥”地名的双阳是指历史上酂阳和筑阳,双阳桥是某一历史时期酂阳筑阳的区域分界线。如果按照酂阳与筑阳细算起来,“双阳桥”之名已经叫了两千多年了。
    因为谷城县与光化县老河口是一江之隔的近临,因为汉江改道,区域变迁等历史原因,谷城县与光化县老河口分分合合,区域划分古今变迁频繁。至今连谷城县老河口的史学专家都说不清酂阳筑阳城址地望在哪儿打架?“双阳桥”以东历史上到底归谷城县的筑阳还是还是归老河口的酂阳管辖,更是如一团乱麻?
    因为历史的局限,当年不同于现在每个朝代都有泾渭分明的疆域地图有卫星地图定位,也缺乏详细记载,所以邓禹封万户侯所增加的两千户在哪儿基本没人知道?
    其实,只要头脑保持清醒,静下心来,不存在酂阳筑阳地望打架的事儿?
    酂阳之名始于萧何封为酂候的西汉,筑阳略晚为萧何之子萧延封筑阳候。酂阳筑阳起纷争,当在东汉邓禹以后。
    公元25年24岁的邓禹被光武帝刘秀“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酂候食邑,从萧何食邑八千户,到邓禹食邑万户,增加了两千户。增加的这两千户,从户数看显然不是完整的筑阳县的总户数,东汉历史上的筑阳县应该不止两千户?两千户虽然不多,在东汉的历史时期也不是三两个村子能够达到数值。所以两千户应当有一定的区域范围?
    其实万户侯的增加,跟现在的乡镇合并差不多。以老河口洪山嘴镇为例,现在的洪山嘴镇区域范围是在原洪山咀办事处的基础上增加了傅家寨镇和赵岗乡。所以研究发现,邓禹封为万户侯所增加的两千户,就基本符合酂阳西扩至双阳桥以东的区域范围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自萧延封为筑阳候后,筑水之阳的双阳桥以东的筑阳之地当是筑阳候之属,永远都不可能归酂阳称酂阳?研究认为,谷城县冷集镇“双阳桥”地名,形成于邓禹封酂候食邑万户之后,比较符合邓禹封酂候后“酂候八千户+筑阳候两千户”的大致的增加部分。综合研究认为形成于东汉的“双阳桥”以东之地为酂阳候增加两千户之地,双阳桥从此成为酂阳筑阳之界,基本符合东汉时期邓禹封万户酂候的历史背景。当然,是与否有待进一步寻找更多佐证“双阳桥”的历史证据,此说仅供史学专家参考。
    晚期的历史文献及志书记载,是不能完全佐证早期历史的。如果仅以邓禹封酂候的历史解读双阳桥,虽然可以厘清双阳桥命名形成的历史年代,但双阳桥以东在东汉西汉以前、秦置筑阳县以前、谷国封国之初的西周东周时期,是不是谷国之地?也是一大缺乏直接证据的历史悬疑?
    2019年元月,在谷国谷伯绥封国之山的固封山上,破译发现明确刻有“赢绥种壶”后,双阳桥早期历史归属地之疑就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了。由于双阳桥在汉江固封山以西,地处汉江之滨的今汉江河道中心至双阳桥之间。所以,以“赢绥种壶”铭文和汉东汉西的汉江为据,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谷国被楚国灭亡之前的双阳桥,不管有没有桥或叫其它什么桥,在先秦之前谷国初封时期的双阳桥及以东肯定是谷国之地无疑。
    找到谷国疆域界线的确切证据,基本就捋清了双阳桥的历史归属,也能还原东汉叫双阳桥名以前秦代的筑阳县当是以汉江为界疆域应该包括双阳桥以东地区;即便是汉江改道,也只是在江与山之间小范围以内迂回摆动,不管汉水怎么样改道都不可能把筑水以北双阳桥以东之地改到汉东去?
    有记载“谷伯绥种壶”及谷伯绥墓为证,这样从封国之初谷国、到春秋时楚国灭谷,谷国成为楚国附庸国、到秦为筑阳县、到东汉以后“双阳桥”地名形成至今两千年的地名演变史就很清晰很明朗了。
    如果没有发现固封山上的“谷伯绥墓”,还真难说清东汉西汉以前西周东周时期的双阳桥以东之地,到底是楚国还是谷国之地?
2019年1月22日 于湖北襄阳 老河口 卧马居
特别声明:
    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地出土的“危子矰壶”出土距今已经十余年,关于墓葬人“危子”是谁?墓葬年代、墓葬国属等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才首次将“危子矰壶”铭文逐字勘误破译,发现为“谷伯绥筮伯壶”为“谷伯绥墓”,此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个人如果转载须注明出处,任何媒体、单位,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发表使用命名等任何关于谷城县冷集镇尖角墓为谷国墓为谷伯绥墓等研究成果的关键字,否则均视为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