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0-7 09:57 编辑
2019勘误破译湖北京山苏家垄M88曾伯霂(桼)壶铭文填补春秋早期随楚历史记载空白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2017《江汉考古》第6期首次发表“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收获”中重点介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方勤、胡长清、席奇峰、李晓杨、王玉杰等湖北考古专家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天虹教授等释译苏家垄M88号墓出土“曾伯桼壶”铭文释译的:“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聖孔武,孔武元屖,克逖淮夷,余溫恭且忌,余為民父母。惟此壺章,先民之尚。余是楙是則,允顯允異。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壺,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锡(赐)害(匄)眉壽,子孫永寶”译文,可惜两年后才看到。 2017《江汉考古》第6期“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收获”M79、M88出土“曾伯桼”壶及铭文拓片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专家研究认为,曾伯桼壶铭文中的“哲圣孔武,孔武元屖”,为对曾伯桼品德的赞美之词;“是楙是则,允顯允異”,意指曾伯桼自我勉励,以身作则;“克逖淮夷”表示曾国能够治理淮夷;“温恭且忌,为民父母”,是指曾伯桼性格温和恭敬且有威严,统治一方民众;“用其鐈鏐,惟玄其良,自作尊壶”,说明挑选上好铜料,制作了这件铜壶。盖部铭文78个字,内容与壶腹基本一致,壶腹首句“唯王八月”比盖铭多一“王”字,另壶腹多最后祝语“子孙永宝”。 京山苏家垄出土的“曾伯桼壶”铭文字数较多,释译有一定难度。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如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考古专家北大武大专家所释所说的这样?需要深入探讨研究,如果过不了文字检验验证大关,任何专家都难以最终论定? 认真研读苏家垄“曾伯桼壶”铭文文字发现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及考古专家所释曾伯桼的桼字与铭文雨字头的字不符当为“曾伯霂”之外,还发现湖北省文物考古专家所说的曾伯桼壶盖铭文78、79字统计有误,实际是每竖行九字九行共九九81字,发现“桼、孔、元、屖、逖、夷、温、且、忌、楙、锡、匄等释译文字与铭文笔画不符有误,辨认找出“霂、孚、亟、屈、狄、尸、囮、俎、记、楚、赐”等与铭文笔画结构相符的文字确证逐一破译勘误。 2019卧马先生破译苏家垄曾伯桼壶与湖北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译文对比图 2019年10月5日卧马先生破译苏家垄曾伯桼壶铭文为:“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霂,哲聖孚,武亟屈,克狄淮尸,余囮恭俎记,余為民父母,惟此壺章,先民之尚,余是楚是則,允顯允異,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壺,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父考,用赐害眉壽,子孫永寶”。 破译“曾伯桼壶”铭文后的大意是:“在随王八月初吉庚午之日,才德超群深孚众望的随候曾伯霂,屡遭楚国楚武王与屈瑕侵犯,已攻克狄国淮尸等随国邻邦,深感隐忧的曾伯霂不敢明与楚国作对,假意于楚囮而诱骗溫恭俎记以应对楚国侵扰。我曾伯霂為民之父母,所作所为惟如此壺章所言,凡事以民为先事事以民为重,为保随之安宁和免遭楚国攻击,不得已我曾伯霂惟楚是听,允顯允異事事唯楚国之命是从的尊章按則照办,俎祭所用的黄金大鼎,都是选择最好最优之材。自作此尊壺,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父考,用赐害其眉壽无疆,子子孙孙作传家之宝世代珍藏。 严格按照破译后的“曾伯桼壶”铭文文字的语法修辞重新断句,解读起来行文章节字理畅顺。同时“曾伯桼壶”铭文中的“武亟屈”中的武字,文字清晰明确。研究认为武屈之武,当是指随国之临楚国武王熊通,“亟屈”之屈,当是指楚武王之子屈瑕。楚武王之子屈瑕是楚国屈姓始祖,联系下文的“克狄淮尸,余囮恭俎记”,发现“曾伯桼壶”中的这段铭文文字记载与《左传》所载的楚武王与屈瑕伐随楚随结盟的历史相符。 【左传】鲁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斗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鲁桓公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曾伯桼壶”铭文所载与《左传》记载的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请诸侯到沈鹿会盟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大夫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候逃逸,戎右少师为鬬丹俘获。熊通要求随候为楚国上言要求进爵,周桓王拒绝熊通,熊通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结盟而去吻合相符。 按《左传》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是后人追述先人的史籍记载,分析“曾伯桼壶”铭文所载的“曾伯霂,哲聖孚,武亟屈,克狄淮尸,余囮恭俎记,余為民父母。惟此壺章,先民之尚,余是楚是則,允顯允異”等关于随国与楚国的历史记载,当是曾伯霂在位时的春秋早期楚武王伐随楚随结盟之后所作之壶。从时间顺序上看,“曾伯桼壶”铭文所载,应早于战国成书的《左传》记载。所以“曾伯桼壶”铭文记载与后世文献相符相合之外,还当填补随楚早期历史记载的空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甄别勘误破译“曾伯桼壶”铭文最大的收获是,居然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方勤、胡长清、席奇峰、李晓杨、王玉杰等湖北考古专家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天虹教授等考古专家释译两年多后在铭文中震惊的发现“曾伯桼壶”应该叫“曾伯霂壶”,发现“武、屈、楚”等直接论定楚国楚武王时代的确证文字证据。发现“曾伯霂(桼)壶”铭文所记载的根本不是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考古专家研究认为的“哲圣孔武,孔武元屖”为对曾伯桼品德的赞美之词;“是楙是则,允顯允異”意指曾伯桼自我勉励,以身作则;“克逖淮夷”表示曾国能够治理淮夷;“温恭且忌,为民父母”,是指曾伯桼性格温和恭敬且有威严,统治一方民众”那回事儿?文字证据证明原来2017年考古专家的论定完全是南辕北辙颠倒了黑白又一次把鹿说成了马。勘误破译“曾伯桼壶”铭文,再次印证文字考古来不得半点虚假一点一画不可小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之理。 篇幅关系勘误破译字例释疑举证的文字篇将陆续发表。欢迎关注“勘误破译京山苏家垄M88曾伯桼壶铭文”文字举证释疑的后续研究,欢迎多多纠错批评指导,如发现新的错误经核准无误后迅速予以更正。 2019年10月6日 于湖北省老河口市 卧马居 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任何媒体单位转载请注明出处,任何单位媒体任何场所未得原作者同意,不得发表和使用以“2019勘误破译湖北京山苏家垄M88曾伯霂(桼)壶铭文填补春秋早期随楚历史记载空白”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否则释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