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9-10-7 15:13 编辑
2019勘误破译京山苏家垄曾伯桼壶铭文填补春秋早期随楚历史记载空白文字举证篇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2017《江汉考古》第6期发表“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收获”中介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方勤及胡长清、席奇峰、李晓杨、王玉杰等湖北考古专家释译苏家垄M88号墓出土的“曾伯桼壶”铭文及曾伯桼壶译文: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聖孔武,孔武元屖,克逖淮夷,余溫恭且忌,余為民父母。惟此壺章,先民之尚。余是楙是則,允顯允異。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壺,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锡(赐)害 (匄)眉壽,子孫永寶。 《中国文物报》2018年2月23日第5版《湖北京山苏家垄发现曾国大型城邑遗址》报道经方勤、董珊与沈培释读将“曾伯桼壶”单篇铭文隶定为:“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圣孔武,孔武元迟,克狄淮夷。余温恭且忌,余为民父母。惟此壶章,先民之尚。余是楙是则,允显允异,用其鐈鏐,惟玄其良,自作尊壶,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父考。用锡匄眉寿,子孙永宝”,对2017年《江汉考古》译“曾伯桼壶”铭文作了“狄夷楙锡匄”的五字隶定。 卧马先生破译苏家垄曾伯桼壶与湖北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译文对比图修定版 2019年10月5日卧马先生研究发现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表的曾伯桼壶铭文所译“桼、孔、元、屖、逖、夷、温、且、忌、楙、锡、匄”等字与铭文笔画不符,破译“曾伯桼壶”铭文为:“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霂,哲聖孚,武亟屈,克狄淮尸,余囮恭俎记,余為民父母,惟此壺章,先民之尚,余是楚是則,允顯允異,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壺,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父考,用赐害眉壽,子孫永寶”。重新破译“曾伯桼壶”铭文之后,最让考古专家和读者关注的当是文字证据。没有确凿的文字证据,自然难以说服专家大众,以下一一列举所勘误的“霂、孚、亟、屈、狄、尸、囮、俎、记、楚、赐、匄”以论证释疑。 关于桼霂之释,已在“2019勘误破译湖北京山苏家垄M88曾伯霂(桼)壶铭文填补春秋早期随楚历史记载空白”开篇文中详论,可搜索参看。 以下先说说破译勘误为“狄、夷、记、锡”三字。曾伯桼壶铭文第十九字笔画中没有辶部金文辵形笔画,明确是犭+火的狄字笔画,2018湖北省考古专家已将原译之逖改隶为狄了不再多言,接下来说下明显带硬伤的夷忌之误。 曾伯桼壶铭文第二十一字,笔画简单清清楚楚是个无人无弓笔画的“尸”字无疑,被湖北省考古专家们考释为“夷”字。 专家之所以将尸字释译为“夷”的主要原因,是尸意之(9)尸通“夷”的通假缘故。虽然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曾伯桼壶”铭文中明明白白是尸而不是“夷”,为了尊重出土文物历史原貌,不管怎么译译文都不能译为“夷”,解读是后事。 联系“曾伯桼壶”尸前的淮字,与尸组词为“淮尸”,而“淮尸”的尸方是商周时对周围诸族的通称。西周初期之“尸”多指东南方的民族,周公及成王曾多次讨伐东尸、淮尸、南淮尸、南尸等等。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商王武丁卜辞中有东、南、西、北及东北等尸方。西周金文中称“尸”,如“尸伯、反尸”及“东尸、南尸、淮尸、南淮尸、西门尸”等尸方。 既然西周时期有淮尸、南淮尸等方国称谓,那“曾伯桼壶”铭文中的“淮尸”就只能做“淮尸”译做“淮尸”解。
“曾伯桼壶”铭文第二十六九字笔画清晰左言右己(反写)明确是金文之记。没有心部结构的字,却被湖北省考古专家无端的释为没有文字依据的“忌”字。曾伯桼壶铭文第七十四字笔画无金部符合赐字演变及祝福吉祥之意,被湖北省考古专家释为锡字欠妥。因为三字错误明确仅简述勘误之由。 曾伯桼壶铭文第十四字(左子+右上一斜横+右下两横),第十六字(上二+横+人),湖北省文物考古专家将右下部二作重文符号解读一下释出两个孔字?将上二释为元字?研究曾伯桼壶铭文发现每行九字的九行排列很有规律性,下二的字不可能是重文符号?反复甄别推敲发现两个带二的字是孚字和亟字。 孚是信用,为人所信服:深孚众望。孚字演变中同“爪”的爫部,上下左右变换都有,“曾伯桼壶”铭文中子+斜横+两横的笔画结构符合孚字演变当是孚字。 亟jí急切:亟亟。亟待解决。亟须纠正。亟qì屡次:亟请(屡次请求)。亟来问讯。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所释译的元字,无法解释多出的一横?亟字金文演变的笔画有一下横与曾伯桼壶铭文上二下横加人的笔画相符。 曾伯桼壶铭文第十七字,能看清的笔画为(尸+匚+丷+干),放大处理发现模糊的下部有个模糊的止形笔画。发现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所译屖字漏掉止部。
研究发现铭文完整笔画与屈 字(楚屈叔佗戈(金)春秋早期)金文笔画相符。屈字笔画相符之外,屈与前文的武字及早期楚国历史关系密切相符,武字符合《左传》记载多次伐随的楚武王,屈字符合伐随的楚武王之子屈瑕。 曾伯桼壶铭文第二十三字(囗+横上竖+横下竖)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所释三点水和皿部结构的温字不是囗部结构的字与曾伯桼壶铭文笔画完全不符? 反复研究发现囗内一个横上竖和一个横下竖组成的字是囗部的“囮”字。
囮 é 用来诱捕同类鸟的鸟,称“囮子”。說文‧囗部媒介。化 ,化生。囗中之化除写法略有变化之外,与曾伯桼壶铭文笔画相符。 曾伯桼壶铭文第二十五字笔画很多,因为曾伯桼壶铭文图片及拓片都不很清晰,只能模糊的看出上部是重叠的人字有加一竖,中部是且字左为又右为爪形?铭文笔画明显与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所释祖字不符? “俎” 与“宜”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説文解字》: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诗·小雅》为俎孔硕。《礼·明堂位》周以房俎,有虞氏以椀俎,夏后氏以嶡俎。 曾伯桼壶铭文的重叠的人字笔画及又且字笔画与俎字笔画相符,反复对照铭文及俎字早期演变字例,研究认为这个字当是俎字。 曾伯桼壶铭文第四十二字为(左木+两个交叉的口+右木),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释为同茂的楙字。开始审看感觉是很像楙字。放大细看时发现左下部似有模糊的止部笔画,研究发现是楚国的楚字。 楙 同“茂”,草木茂盛。古书上说的冬天成熟的一种桃。通“贸”有交易,买卖之意。楙字林中间是长矛的矛字,矛字金文像头带尖锋的长柄武器;柄上有扣环,利于手握。造字本义:名词,尖锋长柄的刺杀武器。认证研究楙字发现,不管矛字怎么样演变也不可能演变成为两个交叉相连的口字?发现似楚国之“楚”?
曾伯桼壶铭文放大图
楚字的写法很多,其中就有多种两个交叉相连的口字写法,加上左下部模糊的止字,就更加符合楚字了。 “是”在古文字中的分量很重,“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尔雅.释言》:“是,则也”。《尔雅.释诂》:而“则,常也”,“法也”。则是会意字,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破译为楚的字与“曾伯桼壶”行文中“是楚是则”的楚随历史关系及字意相符。准确的释译出楚国的“楚”字,春秋早期随国楚国历史关系就都一目了然了。 欢迎关注“破译京山苏家垄M88“曾伯桼壶”铭文的后续研究,欢迎多多纠错批评指导,如发现新的错误经核准无误后迅速予以更正。 2019年10月7日 于湖北省老河口市 卧马居 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任何媒体单位转载请注明出处,任何单位媒体任何场所未得原作者同意,不得发表使用以“2019勘误破译湖北京山苏家垄M88曾伯桼壶铭文填补随楚春秋早期历史记载空白文字篇”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否则释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