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1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支持各县市先行先试,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创建,形成“1+4+N”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创建格局,推动试验区连线成片,支撑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1”即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4”即兴山榛子黄粮、当阳玉泉双莲、长阳沿头溪流域、点军牛扎坪新村乡村振兴试验区。“N”即各县市区按照“六有”标准创建乡村振兴试验示范。 有规划引领。坚持年度目标与中远规划相结合,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均衡发展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强化区域统筹,突出整体谋划,编制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国土空间利用等多规合一的专项规划,引领试验示范区域科学布局、集约发展。 有推进机制。经各地党委政府认可的区域试验示范,要建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组织领导体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主持建设,专班抓好落实。要建立紧盯阶段性目标任务“擂进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定期研究、共同努力的部门协同机制。市、县两级乡振办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 有产业支撑。将产业支撑作为区域试验示范的重中之重,找准并确立“动力源”。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及加工业、生态环保型工业、旅游康养、商贸流通等主业,形成聚集发展、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的产业链。试验示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要明显高于县域平均发展水平。 有政策支持。要以区域试验示范为载体,落实“四个优先”发展举措。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向上争取、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主体参与等方式,集中力量倾斜支持区域试验示范建设。 有创新成果。要将改革创新作为区域试验示范建设的“灵魂”,消除制度障碍,打破政策壁垒,逐步成为资源要素聚集的“洼地”、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福地”。在推进机制、财政税收、投资融资、土地利用、人才培育、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大胆突破,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 有实质进展。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时间进度,重点项目、重要节点、重点区域要率先突破。 第三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延包政策。支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方式入股合作社,保障农户共享增值收益。引导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拓展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渠道,吸引企业、能人、市民下乡兴乡。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通过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一户一宅”,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审批制度,支持县(市、区)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综合地价补偿标准,探索建立“点状供地”新模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要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会计核算分账管理改革。挖掘农村集体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到2025年,80%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拓宽现有9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交易种类,开展未发包土地、四荒地、闲置房屋建筑物、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各类要素进入市场。力争到2025年,产权交易市场覆盖80%以上农村产权交易。 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农主体信用信息库,开展涉农主体资信评级。推广林权、股权、土地经营权、农房所有权、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鼓励商业银行与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合作,拓宽农业金融服务对象和范围。鼓励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设立“三农”事业部,面向农业市场主体提供政策性担保支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第四节 培养高素质农民 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农业经理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等学历教育。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农村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扩大农民就近就业空间和增收空间。推进法治宣传进村入户。 第五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健全防止返贫动态检测和帮扶机制。探索实施生态避险搬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第八章 统筹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以优化提升、协同联动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布局优化和重大区域战略需求,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补强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大工程,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光缆、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光纤改造和IPv6规模化部署,提高网络带宽。与三峡集团合作共建华中区域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群和备灾中心,提升云计算服务和数据存储能力。依托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宜昌政务大数据开放开发中心、宜昌城市大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中国电信华中(宜昌)大数据算力中心、中南鹏力全域海洋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应用研发生产交易中心。 二、推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构建新基建场景应用数字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应急、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直达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升级智慧城市专网,促进智慧城市专网与政务外网、业务专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加快部门业务专网分级分类向电子政务内网、智慧城市专网迁移整合。扩容三峡云平台,提升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到150万亿次、30PB以上。建成宜昌城市大脑,实现全市域“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建设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 专栏12 宜昌市新型基础设施规划项目 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台、城市智联感知中台、政务业务中台等,推动城市应急管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交通、旅游、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应用更加智能,形成宜昌城市治理综合性智慧大脑,优化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公共资源高效调配、城市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大数据产业开放开发基地、存储中心、海洋产融中心、大数据产业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展示中心、大数据产业交易中心、智慧城市展厅等,着力打造三峡宜昌地区大数据产业聚集、产业孵化、创新应用示范及大数据企业培育基地。 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建设包含26000个机柜的大型数据中心园区,成为华中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数据中心。 “公安大数据”项目: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执法规范化体系、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公安大数据应用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5G基站建设项目:建设5G基站10000个以上,实现市域中心城区、各县市区城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旅游景点、重点公共文体场馆等重点区域全覆盖。 光纤通信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拓宽互联网市际出口能力超过5Tbps,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均达到1Gbps,IPv6活跃用户占互联网用户超过90%。 三峡库区森林火灾智能化监测项目:建设森林火灾智能化监测和生物阻隔体系,提升森林防火应急能力。 第二节 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转运体系,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加快铁路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焦柳铁路宜昌段功能,推进呼南高铁、沿江高铁、十宜高铁建设,建成郑万高铁兴山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形成高铁路网“两横(南北沿江)两纵(西安、襄阳-常德、张家界)六方向(武汉、襄阳、西安、成都、重庆、常德)”、货运路网“一横(沪汉蓉)一纵(焦柳线)”的区域性重要铁路枢纽。加快铁路货运支线及铁水联运体系建设,推进白洋港、茅坪港、枝城港、七星台港等疏港铁路及焦柳铁路枝城站、枝江站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推进当远铁路支线、宜昌至神农架城际列车项目建设。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同城市道路、广场、机场、车站、港口、长江大桥、过江隧道、产业园区等规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二、加快公路网建设 以“县县通纵横两条高速公路”为目标,打造“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建成宜来高速、呼北高速鄂湘界段,力争建成十宜高速兴山至长阳段、襄宜高速,开工建设宜常高速当枝松段,推进沪渝高速至江南翻坝联络线、宜渝高速前期工作,实现90%乡镇30分钟上高速,宜昌与周边市州2小时内直达,宜昌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1日到达。推进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G348当阳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G318宜都红花套至长阳偏岩、G241夷陵区黄花至普溪河、G241点军土城乡至长阳高家堰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全市“五纵七横”干线路网提等升级,推进国省干线与城市快速路网高效融合。实现重要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节点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快建设“美丽宜道”、乡镇双通道。推进行政村双车道建设,提升农村交通通达深度。 专栏13 高速公路(桥梁)规划重点项目 十堰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75公里。 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90公里。 宜昌至常德高速公路当阳至松滋段: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77公里。 呼北高速公路宜都至鄂湘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8公里。 宜都至来凤高速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93公里。 宜昌至重庆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30公里。 东艳路过江通道:全长3.2公里,采用公铁合建方式过江,主要包括桥梁工程、立交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和绿化工程等。 陡山沱过江通道:在三峡大坝下游约5公里处修建陡山沱大桥,避免车辆穿越三峡坝区,彻底解决三峡坝区陆域反恐问题,桥长3公里,总投资30亿元。 宜都红花套过江通道:修建公铁两用大桥,打通连接猇亭区与红花套镇的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