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圻赤壁说”过不了的九道坎
(之七、之八、之九)
童力群
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
第七道坎、裴注《江表传》
“蒲圻赤壁说”最头疼的是“黄州赤壁说”。
“黄州赤壁说”的一个立足点是刘备驻在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
樊口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之东!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说:“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可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然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于是,“蒲圻赤壁说”方面就否定裴注《江表传》,说只能看《三国志》。
其实,我就凭《三国志》就可以驳倒冯金平先生。
我的论文《“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及赤壁战役时间表》,参考文献就是以引用《三国志》为主的。【该论文发表于《鄂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六期。】在该文中,我引用《三国志》十条,没有引用一条裴注。
其实,“蒲圻赤壁说”方面一直在扎扎实实的引用裴注《江表传》。例如,赤壁市利用、开发黄盖湖就是引用裴注《江表传》的典型!又例如,蒲圻赤壁的祭风台,近用《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祭东风”故事,远用裴注《江表传》的“时东南风急”。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至战日,(黄)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艘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败,曹公退走。”
是否引用裴注《江表传》,“蒲圻赤壁说”方面颇有些“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意味。
第八道坎、“刘备奔吴”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写道:“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刘备奔吴”,吴国当时尚未成立,这“吴”只能是孙权控制的地方。
赤壁战役的前夕,孙权名义上控制的是整个扬州,与荆州江夏郡交界的扬州豫章郡、庐江郡,已经牢牢地控制在孙权的手中。孙权实际上还牢牢控制了荆州江夏郡的鄂县、下雉县。
长坂坡战斗失败后,刘备到了夏口,这夏口是刘琦的地盘,肯定不是“吴”。
赤壁战役的前夕,孙权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坐镇。柴桑县属于扬州豫章郡,与荆州江夏郡的下雉县紧邻,与鄂县近邻。柴桑肯定是“吴”。
据《三国志》及裴注,刘备派诸葛亮到柴桑去,刘备本人没有到柴桑去。
刘备已到江南,离开夏口“奔吴”,而这“吴”地又不是柴桑。在柴桑与夏口之间,唯有下雉与鄂县。下雉紧邻柴桑,显然不是刘备所奔之“吴”地。因此,只有鄂县才是刘备所奔之“吴”地。
从《三国志》的“刘备奔吴”,可以证明裴注《江表传》记载的“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是准确的。
从《三国志》的“权果多与备兵”可以证明刘备在樊口的兵较少——只有两千人,即可以证明裴注《江表传》记载的“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是准确的。
总之,在“刘备驻扎樊口”问题上,以《三国志》来确立裴注《江表传》,这难道不够吗?
总之,“刘备奔吴”又是冯金平先生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坎!
第九道坎、蒲圻赤壁山是灰白色的山崖
王琳祥先生在《赤壁之战主战场考·名不符实的蒲圻赤壁》里写道:“所谓‘赤壁’,必是赤色的崖壁或是光秃秃的山壁。蒲圻赤壁山色不赤且不光秃,为什么称其为‘赤壁’?自唐以来的地理史书,均未明确记载。当代的《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说:‘赤壁之战遗址。古名石头关,在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相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火攻,大破曹公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按照此词典所言,蒲圻赤壁显然是附会当年大战而得名,是名不符实的‘赤壁’。又,《词典》言蒲圻赤壁古名石头关,然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述江水源流中,濒临大江的蒲圻石头关竟无一字记载,与其对面的乌林却记述得比较详细。由此可证,石头关在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之时,还是名不见经传之地,由石头关更名的‘赤壁’,绝不会早于郦道元生活的年代。”
冯金平先生说王琳祥先生拿当代的《中国名胜词典》的“介绍”来说事,是不妥当的。
我说冯先生此言差矣。当代的《中国名胜词典》的有关蒲圻赤壁的“介绍”,难道不是来自于古今“蒲圻赤壁说”么?
更何况,照片上的蒲圻赤壁山是灰白色的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