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退与双轨制不能兼得
文/立仁
全国人大代表、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与既往的官员、专家对延退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王部长在今次说话的态度上充满了较多的“柔性”和“弹性”。王晓初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延迟退休目前认识不一,有人希望提前退休,有人则希望推迟。“法国曾因延迟退休年龄发生过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并无定论。”具体何时启动、采用哪种办法都未确定,还需更多试点,再慎重研究。
和此前相关方面表达的内容相一致的是,无论是弹退、柔退还是刚退, “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应国情、能够平稳过渡的方式,因为从长远来讲,随着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再加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延长劳动时间、延迟退休年龄肯定是趋势。
王部长虽然是旧话重提,一经媒体发布,立即招致网民的反对。
从大道理上讲,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提高、就业结构改变、养老金不足,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变化促使退休年龄有所改变,这并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然而,为什么只要有关部门官员或专家一提及延退就会引来几乎一致的反对声?应该说,横亘在延退道路上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退休双轨制。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方面再多的不厌其烦的努力不仅无效,还会无端增加一些不满情绪,不可能积聚正能量。
当前我国劳动就业的实际情况有三大类区隔: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高保障、高待遇、高退休金,被老百姓谓之“三高”;二是现阶段国企职工,高保障、高待遇,被谓之“两高”;三是其它就业人员,50岁以后难找工作,还必须自己承担个人和社会统筹的全部养老保险金缴纳义务,被谓之“一高”,高奉献。
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因素很多,一是国家整体的福利与GDP发展不同步。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当前的社会福利政策远远落后于GDP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50%,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也在20%以上,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只有12%左右。二是改革进程忽视了平衡关系。我国的社会福利并不像专家们常说的“福利陷阱”,特别是被改革的原国企职工和下岗职工,国家还存在着不少的历史欠账没有清偿,且极少有人敦促。三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被固化。退休金双轨制之所以让改革者谈虎色变,就因为它被固化在有权势的一方。
与鱼和熊掌一样,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双轨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希望兼得的。这是否可行呢?肯定行不通。
假如将退休双轨制喻为“熊掌”,延迟退休则次位为“鱼”。得熊掌者望鱼,不蒂于得陇望蜀。其实,得陇望蜀并非不可能,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延迟退休算什么?小人无罪,怀璧其罪。将熊掌与人同享,何愁缺少知味之人?从这个道理来讲,王部长的“大势所趋”不该光是指延迟退休,应该包括消灭退休双轨制,更应该是社会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