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民营企业的发展,必然给国企带来一定的冲击,为力保国企,国内发生了争论,当时形成了不同的两种声音:第一种是主张将改革重点放在“物价管理体制改革”和“流通渠道的改革”,逐步取消行政定价制度,建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另一种是:国有企业集中统一,并最终说服中央获得支持。
在此,我们不去评价这两种改革的利弊。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争论,如今依然上演。当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为力保国企而提出的国有企业集中统一的理论,同时也推出了居多政策(原材料、产品等等方面限制与国企竞争),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主流声音将民营企业几乎置于死地。居多的不准和限制条令,让民营企业不堪重负,不公平的市场谈何发展?萧山的鲁冠球、天津的禹作敏等等。
此外,知青返乡的就业压力,出台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务工,控制农业户口转非农户口。乡镇企业经历了一次大的震动,从而导致经营惨淡,这就是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寒流。
试想,如果当初的宏观经济走向,倾向于开放的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如今的民营企业命运又将如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否会更加好。当然,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口,以及当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的过热或许会是一个动荡。居多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而言,当然这也并非我所能,需要研究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