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本文将主要从查访结合,留心事物,创设情景,自主实践,创意设计等方面来阐述怎样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亲密接触。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读”为途径,让“读”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五读"教学法,值得大家借鉴.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劲也打不开它,而你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其实,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扇上了锁的大门。要想开启这一把把心锁,用铁杆是不行的,必须用钥匙。我们只有将自己变成一把把精细的钥匙,才能开启学生的一把把心锁。如何做一把会“开心”的钥匙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并长时间地去实践探索了。也许,一句轻描淡写的鼓励,一个看似简单的爱抚,一个饱含深情的眼神,一次漫不经心的关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不露痕迹的暗示……就是那一把把能“开心”的钥匙。
这一代的孩子其实是缺乏合作精神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就很少与他人合作或分享,所以我对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一直既爱又恨。记得去年,我们班正在上《菜园里》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感知“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我特意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蔬菜让他们观察,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分小组向全班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观察感知,本来活动开展得还不错,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你拿这个他拿那个,看完就交换观察,那知其中一个小组内两个男生因为要争看南瓜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吵得不可开交,几乎就酿成了一场斗殴。结果,好好的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变成了两人的独台戏。虽然在课后对这两个男生进行了教育,他们也表示是自己急躁了一点并向对方道了谦,但自此之后,每一次分组学习,我都有意识的把这两人分开。说实在的,自知违反了全员合作、交流的本质,但也是实在怕这两个小霸王又在合作中出娄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小组要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途径。
2、合作学习要科学分组。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4?6人为宜,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层次差异,以利互补,相互促进,同时保证组与组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以便“公平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选择恰当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情绪,相机组织合作学习,且可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
4、要明确写作学习的任务、要求。要培养好小组长,使他能针对组内每个同学的水平、特点进行细致的分工,且学习任务完成后,要互助、合作进行组内的质疑、整合。如,教学《三克镭》一文时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提出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①扫清阅读障碍,查出重点字、词的音、意;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从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合作学习任务分配后,各小组组长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首先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中间生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优生思考课文的写作目的。个人学习完成之后,在组内进行汇报、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完成组内整合。
5、要正确、全面地评价。不能仅仅是“这个组不错”“那个组还可以”,而要把个人与小组评价、小组与集体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6、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足。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
总之,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一学习方式,使它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提炼出了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3)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4)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5)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6)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7)小组成员有组织的相互依赖。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5.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总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变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然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是优等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哪怕是在小组交流中,差生展示和参与的机会也微乎其微。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参与、讨论和表现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灵活恰当的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爱上学习,学会学习,通过合作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老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没人响应。老师说,那我再放一遍,可要数仔细哟!又放一遍,几分钟后,老师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的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有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他说的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有一位平时反映稍慢的同学,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看在眼里,主动的对他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他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地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老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