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 (草案) *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五”规划和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实施“一城两带”、“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 一、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与全省平均水平和省内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块头偏小,县域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整体竞争实力较弱,我市县域综合考核全省排位靠后,无1个Ⅰ类县,2个Ⅱ类县(市),4个Ⅲ类县;城区与县市城乡“二元”结构反差较大,2010年十堰城市居民人均收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3.6:1,城区人均GDP与县市人均GDP差别比5.2:1;城区与农村人均消费差别比是5.1:1。城乡“二元”结构反差之大,在湖北独有,在全国少有。 * 近几年,十堰经济在全省的排位名次不断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特别是县域工业发展不够。2011年,十堰工业总产值与宜昌、襄阳两个副省域城市相比少1818亿元和1918亿元,其中,城区工业产值比宜昌少258亿元,比襄阳少401亿元;县域工业产值比宜昌少1349亿元,比襄阳少1517亿元;十堰县域单位平均工业产值只有53.3亿元,只是宜昌县域单位平均数185.5亿元和襄阳县域单位平均数262.4亿元的28.7%和20.3%,差距主要在县域工业发展不够上。 * “十二五”时期,十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环境承载力约束和地区竞争激烈等问题,要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进位争先,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 1、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落实十堰市“十二五”规划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一城两带”和“一统三分”战略为总揽,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十堰建设汽车之城、旅游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区域性中心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 2、基本原则 * (1)坚持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吸纳各类资源聚集县域创业发展;加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道路。 * (2)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促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3)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认真贯彻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十堰片区发展规划》,坚决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和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增长。 * (4)坚持市场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改善公共服务,创优发展环境;加强和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 3、发展目标 * (1)总量规模显著壮大。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到2015年县域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突破1000亿元,其中,丹江力争达到500亿元,郧县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他4县力争达到80亿元以上;县域生产总值(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0%,达到亿元,比2010年增长%;县域财政总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1个,过10亿元的县力争2个以上;各县市每年新增亿元企业2家以上,亿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县域规模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各县市每年新创办小微企业100家以上,招商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以上,工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力争2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一方阵,1个县(市)进入中部百强县(市),整体进位10位以上。 * (2)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实施“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工业企业做强做大,打造过百亿的产业集群5个(电力工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饮料、新型矿产加工、新型铸锻产品加工),百家过亿元工业企业,过百亿的工业园区(丹江六里坪东风移民工业园、郧县长岭工业园、房县工业园)3家以上。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达到50%以上;农业基础更加巩固,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50%以上;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 (3)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努力实现县域居民收入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三产业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 三、重点任务 * 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 4、大力实施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抢抓十堰列入全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鼓励多元投资,采取BT模式,进一步加强山地整理工作,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及工业物流园区。积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飞地工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实行合作互利共赢发展。支持老城区企业“退二进三”,迁建扩能转型升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在汽车及汽配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工程,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培育有机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特色矿产深度加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满园工程和示范园区建设,将郧县长岭工业园、丹江口市工业园、房县工业园打造成过百亿的工业园区。打造中国最大的转向节制造基地(郧县义兴)、汽车关键零部件和专用车生产基地(丹江、郧县、房县)、新型矿化产业基地(竹山、郧西)、皇酒酿造基地(房县)、淡水渔业生产基地(郧县、丹江)、武当道茶基地、武当中药材基地、优质水饮料基地(房县、丹江)。 * 5、大力实施城镇聚集与辐射带动工程.围绕“一城两带”建设规划,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人口规模较大、具有产业支撑、区位和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的县城及中心镇,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镇。坚持产业兴镇,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相结合,将发展生态环保经济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
*
6、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与“产业转移”工程.县域经济首先要抓工业、抓工业首先要抓招商、抓招商首先要抓项目、抓项目首先要抓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投资密度高、经济效益好、清洁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20强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招商力度,大力推行以商招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奖励政策,实行重奖、特奖,以全方位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各县市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到位2个投资过亿元、5个投资过5000万元、20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 * 7、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与微型企业创业工程。倡导全民创业,支持返乡创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协作配套、创新创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支持发展100家重点中小企业和1000家小微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新产品,扶持其速生速长,培优扶壮,做大县域经济主体。 * 8、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四百万工程”基地建设(茶叶、核桃、中药材各100万亩以上,年出栏百万只山羊),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115家上升到300家。特色产业基地超过600万亩,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产业化经营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各县市每年要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龙头企业5家以上,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