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少尉
 
- 积分
- 1664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5-27 2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以前鄂县对面的黄州、西阳就有“赤鼻”(赤壁)、“乌林”(今团风)之名,但未提及蒲圻“赤壁”。
6、建安七子徐干《序征赋(随曹东征纪行文)》云:“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从青冥以极望,上薄乎以天维。刊梗林以广涂,填沮洳以高蹊。揽循环其万艘,互千里之长湄。”
从“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互千里之长湄”句判明,既是沿江浦左转定为自襄阳、白河航行汉江,直通云梦古泽,而非右行湖南到巴陵。同时,若右行湖南就不是“互千里之长湄”,只有自白河到夏口才符这个里程。若从白河到江陵再到夏口则远一半。
7、唐宋大文人所描写的周郎赤壁概在黄州。
李白写黄州的《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有《与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武昌钓台》等诗与之对印。杜牧在黄州写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宋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前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苏辙来黄州看兄子瞻赋《赤壁怀古》:“新破荆竹(建安十三年曹破荆州州治襄阳)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缜观衅,忽突成功所未闻。”陆游《黄州》:“局促常悲类焚囚,迁流还叹学其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地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唐宋以来名家咏黄州赤壁的诗词凡数百首,他们多半既是大诗人又是大史学家,象杜牧曾注《孙子兵法》,研究战史;苏轼、陆游都是全才,为诗为文语不轻发,虽有联想也不会对严肃的历史问题张冠李戴。
8、《三国志·魏书·辛毗传》云:“先帝(指曹操)屡提锐师,临江而旋。”《三国志·王肃传》云:“论之近事,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建安七子之一、曹之高参阮瑀《为曹公书与孙权》云:“往者,军逼(江)而自引还。”建安七子之一、随曹征战的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云:“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王粲《英雄记》云:“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梁刘孝标注引《会稽典录》云:“按曹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杨修未曾过江也。”
据上史料,说明曹操一生未到江南。曹操既未过大江,自然不至巴陵,转蒲圻。曹操既然未过江,那么江南的赤壁自然不是周郎赤壁。故赴江南的巴丘,败走江南岳阳、鄂州华容道概不存在。江北的巴丘唯云梦,江北的华容有监利、潜江。监利靠近洪湖,是在赤壁之战后77年才从古华容县地中分出一部份建置的,本无华容道。古华容县域包括今监利、潜江、石首、沔阳、云梦之地。古云梦泽东延江夏郡南,今黄陂、新洲是它的边缘。而汉华容县故址在今潜江县龙湾区沱口乡郑家湖村一带(潜江县博物馆于1986年在此发现故城遗址)。龙湾郑湖之南就是巴丘湖。华容道在潜江华城与巴丘湖之间。此为曹操败走之地。
9、在蒲圻赤壁附近挖掘的文物都不能证明是赤壁之战所遗。有件弩机上的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而陈文和是赤壁战后39年才进迁上大将军的,恰恰说明重要证据不为证。为什么有那些文物和黄盖湖、周郎石等地名,是因此战后,孙——曹(曹仁驻江陵)、孙——关在此对恃多年;吴曾以重兵驻守陆口一带,周瑜死于任上;鲁肃继周为都督,复有吕蒙、陆逊、吕凯等继之,故有那些遗存。但与赤壁之战无关。
赤壁之战涉及的古地名在黄州均可找到印证。黄州对于孙刘联军与曹军有比蒲圻攻战更优越的地利条件。作为双方的主帅只会选择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既临江,又近乌林(今团风)、举水河口;既有小山,又有丘陵平原;既近攻守的要地——柴桑不远,又离两江的汇合处——夏口很近。《三国志·周瑜传》:“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乃是从鄂县、黄州到夏口的地利条件出发的。它正对临江的鄂县西山、雷山和800里樊湖(梁子湖)及百里长渠的出处——樊口。其北侧为龙王山、聚宝山,右前方为军事要冲三江口,西北50里为乌林(今团风)、浦口(今大埠口),西北为南倾的丘陵直通江夏。赤壁又在同一方向上。这一带既有利于水陆进军、驻军,又有利于侦敌、储粮与战略转移。
在孙、刘方面,鄂县是孙吴西北方的防务重镇。它有山低、江阔、湖广、渠长之优势,山川形胜与建业无异,故吴曾都于此。鲁肃建议刘备借离鄂县城区15里的樊口落脚,合权拒曹也考虑到这个优势。周瑜在鄂县城南10里、城西北15里的长渠训练水军之事见于《武昌县志》。鄂县至柴桑不过300华里。其间有“楚江锁钥”的西塞山之险。周瑜曾在此屯兵。西塞距黄州80里。
孙权在江北的驻军遗址。弘治《黄州府志》载:“蕲水县……四十里曰太子山,即调军山(今浠水县西北二十里,曰城山)。相传孙吴屯驻处。土人每得昔年兵器,今庙祀皆吴君臣像。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有吴王孙权土城”(遗迹至今尚存)。《蕲水县志》亦载:“旧志云:山有吴土城遗址,名城山。按赤壁之捷,孙权召周瑜议柴桑,曰‘船粮战具俱备,即当前发,孤当继发。’是时瑜以舟,权以陆,分道并进,故自城山一带数十里皆孙、周驻处。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迄今庙祀皆吴君臣遗像。旧志相沿,谅非无考。”
北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散花洲在(武昌)县东西塞山下(今黄石市对面),周瑜散花于此。”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云:“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故名。”
明万历《黄州府志》称:“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襄阳),下江陵,先主窘甚,以使诸葛孔明求援于吴,孙权遣周瑜、黄盖迎战,大破曹公于赤壁。旋师犒军于蕲之江中,名其地曰散花营,即今散花洲也。”又载:“万历己未间,土人于江中散花洲得小钟一口,击之无声,以献之兵宪王公廻溪,亦不能识。时大宗伯李公本宇(李维桢)过蕲,王公质之。李公曰:‘此三国时周公瑾破曹兵,军中会食之钟也。共十有二,以重物击之无声,以芦莩轻击之,其声始发。’验之果然。”因此认为,若战于蒲圻赤壁则不至于回800里再劳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