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绿草铺满山下,路边开野花,河水弯弯绕着她,这就是孙家湾。山上桔园围山转,盆地蔬菜大棚一片白,古楼灰瓦迎面来、、、、、、”记得小时候一个老巫师这样唱着鄂西北人杰地灵的孙家湾村。 孙家湾景美,人厚道,堪称中国第一厚道村。出去当领导的或在当地小有成绩的乡人都不忘本,这可能是受当地“山二黄”古戏潜隐默化的影响——央视一套节目主持人曾经这样评说孙家湾。
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河弯弯,流水交舞。
这是一个交通便利的乡村,地处武当山特区和十堰之间。
这是一个民风纯朴的乡村,左邻右舍,和谐相处。
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市六里坪孙家湾村——这所美丽的村庄将被淹没。
孙家湾村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近郊,紧邻车城十堰不到30公里,跟武当山景区也不过10公里左右,汉十高速,襄渝铁路、316国道分别在前后穿村而过,上游修有电站的官山河也如带般绕着半月型的孙家湾村,这可能是自1967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下闸蓄水后,丹江口市仅剩的平坦肥沃、成片可耕作的土地之一。孙家湾是南水北调湖北省外迁移民人数最多的建制村,外迁移民达736户计2265人,分别外迁至东西湖区和荆州市江陵县。
在国民党政府1923年修建老白公路前,古官道从孙家湾穿街而过,街道两旁经营大颗盐、黑白木耳、鸦片烟、烟叶、猪肉、狼巴子肉、菜粮油麻、锅碗盆盏等等物件商铺,提供旅客住宿旅馆、进餐的酒馆、抽大烟的烟馆,是周围较集中的人员和商品集散地。我们寻访到1932年出生的罗富清老人,其祖上曾在孙家湾老街创办“大盛荣汾酒记”商号并经营达100多年,主要销售汾酒、日杂用品、大烟和提供住宿等。其后人也分别在老街创办双盛源、双盛恒、双盛祥等分号。
孙家湾村自有演出汉戏的“万字班”,系村民自娱自乐的社会居民组织,最初演出是不化装、不穿戏服。在周边有一定知名度,除过往客商外也常能吸引周边各县百姓观看,房县的“熊大爷”和“夏四少”也是常来看戏,两位地主家财实力雄厚,常带一个连的保卫人员出门,除一般枪支外还有机关枪和土炮。因他们觉得没有戏装看的不过瘾,就赞助了“万字班”全套戏服。80年代也曾到洛阳置办过戏服。武汉的汉剧头头陈柏华(音)曾给戏班捐助500元活动费用。曾有均县文化馆组织戏班到均县城、老营、浪河、六里坪及周边村庄等地演出,收费每人每场两分、五分到几角不等,分上午、下午、夜场。周围百姓红白喜事邀请也可以出演。
据传旧社会这里是向武当山道教宫观交地租的,每石(duan)交一斗,宗教领地相对其他地方租金偏低,而且是折算成现金上缴的,不用运送费周折。其他地方上缴租金根据土地肥贫、远近、坡度、灌溉等等原因,分别每石收取二斗半到五斗租金不等,例如:白庙李家有上千石土地,因为地多,租金也低每石收二斗半。古时一石等于十斗。
孙家湾是否居住过孙姓人的历史不得考证,目前该村主要有王、彭、李、何、胡、高、范、刘、明、陶、饶、陈等姓人居住,8天连续探访中没有发现孙姓人家。老街旧墙上有孙记商号标记。孙家湾跟孙姓人有没有关系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传六里坪与孙家湾旧时有桥,桥上有建筑分三层,第一层仙鹤楼,第二层青云洞天,第三层大花坛供奉有铜祖师爷,民国24年(1935年)官山河发大水,冲垮桥上建筑,使河道由现新街大体方位改道老街,并把老街大部分商铺冲垮,其中包括上面所说的“大盛荣汾酒记”商号等。在距离供奉原址约500米左右七几年挖沙时挖出铜祖师爷神像,后被武当山文管所拉走。
搬迁前的孙家湾分老街和新街,街道两边延伸巷道串起民居和商铺。房屋一般是石块或圆石做地基,上有青砖或土坯,房顶盖青瓦,相邻房屋间有封火墙以防止火灾时相互影响,封火墙上绘有各色寓意的图画,大部分毁于文革时期。部分民居设计有雨水及排污地下沟渠。房屋有四合院、单排、三进四进等布局格式,部分住宅有影壁、门楼和门楣,室内框架木结构。老街有山陕会馆,新街有过街戏楼。靠高速路下面有彭家祠堂,有两通记事碑。村落中有很多汉墓砖堆砌的厕所和围墙。
孙家湾现有土地总面积10576.79亩:其中耕地8703.33亩,旱地84.99亩,果园3379.16亩,林地2761.77亩菜地1115.29亩(数据来自网络)。孙家湾村向阳近水四周有山,日照时间长有小盆地的感觉,当地人自称是风水宝地。该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除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外,也正常种植芹菜、大葱、辣椒、包菜、荆芥、黄瓜、丝瓜、苦瓜、竹叶菜、茄子、大白菜、萝卜、韭菜、豇豆等等蔬菜。做为十堰市城区的重要蔬菜基地之一,当地菜农对当地土地有了较深了解,比喻当地土质气候适合种植什么菜,什么季节种植什么,什么季节的什么菜值钱等等。
“孙家湾的萝卜江家沟的葱。”孙家湾的萝卜很有名,嫩爽清脆,水多味甜,都拿萝卜当水果生食,凉拌萝卜丝、五花肉焖萝卜是当地较出味的特色菜。当地蔬菜基本是标准化种植,菜的长短、大小分量接近,卖价在周围算高的,主要销往十堰、武当山的宾馆酒店和超市,少数进入六里坪镇销售,每天都有专人上门收购,菜农主要负责种植和采摘。村民除了蔬菜外也有部分地块种植大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果园的柑橘也是一块重要收入。柑橘主要种植在汉十高速和316国道旁山坡上。
村内几十口水井是村民的主要饮水水源,冬暖夏凉,水味甘洌,当地居民很少购买冰柜冰箱,夏天会把没有吃完的食物用容器或塑料袋包起来,挂在井里接近水面的地方防止变质。啤酒也是用袋子沉入井水中镇凉的。
在种植蔬菜间隙,除正常休息和娱乐,打打牌,搓搓麻将什么的,也会到周边十堰、武当山、六里坪或村里砖窑上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曾有探访的一位女移民说业余能在村砖窑厂一天挣到100元左右收入。
居民基本可以靠官山河两岸和后山自留地种植庄稼自足,部分家庭因土地种植其他作物或增加人数较多的,也有靠购买粮食生活的。
生产一般用自有水牛耕田地,部分居民运输生产资料和蔬菜时用板车或筐装肩挑,有部分家庭购买有机动三轮车、小汽车和小轿车方便生产经营、生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