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走西口 于 2012-6-30 15:51 编辑
沙湖的历史,其实是沙湖人民吃水、用水、治水的历史。“转水沟”即“娘娘沟”,成就了沙湖镇人一个治水的美丽传奇。 很久以前的时候,滚滚浩瀚的长江一泻东流,在神州大地雕刻出一条银色的彩带,分流出了一条同样声势浩大的汉江,两江水胶合缠绵,携带着上游厚实的泥沙,流经云梦古泽,成揽月状,冲积、沉淀,便有了江汉平原。年轮如梭,岁月有痕,慢慢的平原上又逐渐有了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的时候,人们开始倚河聚居,下湖打渔摸虾,繁衍生息。 通顺河、东荆河东下沌口入长江,连接武汉,逆水西行接汉水,与仙桃相通。沙湖独得水上优势,交通发达,西周厉王时期开始商贾云集,明清时期最为鼎盛。 相传,明朝末年,风蝗四起,水旱连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他对百姓不仅不轻徭簿贱,反而苛捐重税,神州大地,怨声载道,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在他的嫔妃中,有一个懿妃娘娘,虽身居后宫,但对国家面临的处境却心明如镜。她不忍亲眼目睹大明江山的复灭命运,便以省亲为名,告别皇上,当日便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名内宫总管,6名心腹侍女及1只宠犬,离开了风雨飘摇中的京都。出城后,便直奔汉口,准备投靠亲友,哪知亲友为避兵荒之苦,人去楼空。 后来,辗转流年,芳踪留沙湖,懿妃仰慕沙湖上街到下街的四十八庙盛名,对沙湖“官桥望月”、“古树浓荫”、“佛掌夕阳”、“美女负薪”、“龙凤呈祥”、“网晒芦花”、“玲珑白塔”、“渔家灯火”八景饶有风趣,几经考察,选定在镇东清平桥边的古法华禅寺东边三间客房中住下来,从此隐姓埋名。 一日,懿妃走出法华禅寺,沿集镇周围游历,意外发现这里镇东北观止楼,龙腾凤舞,巍然耸立。毗邻的七圣庙,古树参天,庄严肃穆。镇西北龙凤山,三义殿香火燎绕,观音阁磬鱼声声。南面的通顺河上,帆樯如林,百舸争流,真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虽历经荒年,却是世外桃源,景色风韵依旧。 兴之所致,懿妃走街串巷,饱览沙湖上街、中街、下街、上河街、下河街、中河街、瓷器街、竹货街、火炉街。历数街上浙江的疋头,江西的金银铺,湖南的鞭炮厂。登东西街头戏楼,走上街的湘相会馆、下街的安徽会馆、中街的咸宁会馆,看人马川流不息,感叹命运多舛,身处异乡实感幸事。 转至镇北,懿妃眼中美景全无,游兴索然无味。 原来,沙湖本是沔东古镇,却地势低洼,是江汉平原有名的“水窝子”,素有“锅底”之称。由于沟渠不通,河湖阻塞,水系紊乱,常常内涝外洪,十年九水,民情哀怨。懿妃看在眼里,民间传闻得到印证;急在心头,治理河道是当务之需。于是,懿妃断然出资黄金20万两,捐给沙湖巡检司衙门,恳请募集人工疏导。这年历经数月,在红旗垸疏通了“五渠十沟”,重点围绕沙湖后街新开一条“转水沟”。 “转水沟”开挖使沙湖街面的渍水有了退路。该沟下起“东关”,上至“西关”,全长约1500米,水出祖师沟入红土垸。沟水清澈,游鱼可数。沟上架设五座花岗石拱桥,围栏扶手一应俱全。百姓逐年富庶,街市更显繁荣。每逢中秋佳节,一批文人学子,便相约“官桥”(第三桥),品茗赏月,留连忘返,齐聚吟咏唱赞。沙湖八景之一的“官桥望月”就出自于此。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转水沟”的水。 相传,它可以避邪。倘若谁家的姑娘得了“妇女病”,只要到“转水沟”沐浴三次后,便就安然无恙了;谁家的姑娘难产,人们就知道“转水沟”被堵塞了。只要顺沟清查,疏通阻塞,在沟边叫三声“娘娘”,婴儿便会应声落地,后来,人们将这条“转水沟”命名为“娘娘沟”。 镇北的娘娘沟成为护镇河,东水西去,五座石拱桥悬水飞渡,杨柳夹岸,莺飞草长。景象品位与镇东南明初建起的石木结构魁星阁遥相呼应,云蒸霞蔚相连,气象万千媲美。 民国初年,历遇军阀混战危害,1940年日本派36架飞机轰炸,沙湖繁荣基地成为废墟,娘娘沟畔成为杀人魔王的“万人坑”,历史沉重悲惋叹息。 “彩虹飞架天仙配,神笔点活江汉图!” 现在,适逢盛世,娘娘沟畔,湖波万顷,波光滟潋,天水一色,渔帆点点,水鸟声声,芦花漫卷,菱荷飘香,芙蓉百里。沙湖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辛勤和汗水,继承和发扬了娘娘沟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个繁花似景的世界! “农庄垂钓”“湿地观鸟”“莲乡赏荷”“社区休闲”“魁阁望月”“汽艇探幽”“沙滩跑马”“青板石街”新八景,吸引着八方游客。文人骚客在此观光旅游,抚琴弄墨,络绎不绝。盘点新法华禅寺,懿妃金身,塑像栩栩如生,见证了娘娘沟隆起的高楼大厦、企业的繁华,似在抚摸涵闸泵站林立、河道靓丽如镜的喜悦,像在尽享血防综合治理卓有成效的快感,含笑频频,一副欢欣鼓舞的神态。 沙湖人民正在演绎一个当代社会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