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兴国(阳新)州州长
   
- 积分
- 1138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一个拥有2400亩耕地的行政村,一个有200多人外出打工的“库区移民村”,连续30年没有出现田地撂荒,创造了新时期稳农种粮工作奇迹。
这个村就是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新湖村。
7月7日,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笔者来到新湖村一组港边畈采访,只见新播种的中稻一片葱绿,农民戴着草帽在烈日下辛勤耕耘,有的施肥,有的打药,有的除草,还有的在抢修田间小道。田埂沟渠旁,停放着一台台农业机械,有的手扶拖拉机、机耕船、播秧机,收割机……
好一幅美丽的现代田园画!
放眼望去,除了长势良好的稻禾,田间无一颗杂草。一块块刚刚整出来的“四方型”农田,被一条条沟渠错开,阡陌纵横,真正成为“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树成行,东西一条线。南北一个样”。
正在田间除草的老农尹定梓告诉记者:“我家种了30亩水田,全都是”沪旱3号”,与农业部签订了合同,保底价1.4元/斤。
“现在种粮划算,政府有补贴,农技部门送技术,镇村干部包服务,我还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只管种田,不愁销路”,在另一块田劳作的尹合平接过话茬。
新湖村是王英库区移民村,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家修建王英水库,原王英乡的一部分移民搬迁到牧羊湖,拓荒开垦,在荒湖滩上新建了一个新村,取名“新湖村”。
新湖农民十分珍惜土地,注重种粮,养成了重农种粮的好习惯。该村从1982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移民亲手开垦出来的2400亩湖田承包给农户耕种。无论“打工潮”的影响,还是粮价的波折,始终没有动摇新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0年来,这个村从未出现过田地撂荒。
历届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每年把防止田地撂荒当着“头等大事”。去年村级换届后,村支书倪世国和“两委”一班人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新举措:成立了新湖村“香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110户农户入社,专门种植优良品种“沪旱3号”,实行“订单农业”,开展产、供、销系列服务。
3月中旬,村里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局专家进村讲课,向农民讲授香稻种植技术。5名村干部实行包组联户服务,上门宣传政策,将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种“补贴”,以“一本通”发放到户,让农民明明白白。
阳新县委常委、木港镇党委书记周军先后5次进新湖,走村串户宣传中央1号文件,向农民讲解中央惠农强农政策,使新湖粮农再次吃了一颗“定心丸”。周军还现场办公,与县、镇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实地解决了新湖村土地整理、机泵站维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问题。
今年以来,该村争取水利部门投资新建了1座抗旱排涝机泵站,新修了5000多米的沟渠和道路,完成了国土部门“土地整理”项目,使原来高低不平的低产田成为“放水不响”的现代化“高产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老党员石怀坦真诚地说:“农业基本设施的改善,是新湖农民稳农种粮的根本保证。”
据村支书倪世国介绍:“村里今年将213名外出打工人员的耕地流转出来,动员其亲戚朋友耕种,有效防止了田地抛荒。”
新湖村在保证本村耕地种满种足的同时,还有23户种粮大户到本县浮屠镇、三溪镇和本镇排港、学诗、太平等村承包湖田种粮,面积共计1700余亩。
新湖村成为鄂东南有名的“现代农业村”,新湖农民成为远近闻名的“庄稼老把式”,果然名不虚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