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诗人上津令
* “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著名诗句,诸多大家、名家对此佳句评价甚高,清代一代文宗陈沆更是赞赏有加。这首诗出自《早梅·江南近腊时》。在古体诗词中,以《早梅》为题的诗很多,其中唐代的张谓、宋代的柳宗元、明代的道源等几十位名家的代表作最受欢迎。与这些名声显赫的大家相比,这首《早梅·江南近腊时》毫不逊色。 * 这首诗的作者叫熊缐,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进士。后唐时期,熊缐不仅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著有《熊缐屠龙集》五卷,还是一位著名的官员。后唐存续时间短,加上战乱频繁,许多珍贵史料毁于战火,关于熊缐的资料并不多。即使这样,在有限的资料中,还是能找到熊缐从政的经历,特别是关于他担任上津令的史料。 * 《四库全书》中的《新五代史》、《唐才子传》、《文献通考》等多处提到熊缐,其中《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新五代史·卷四十七第十九页·刘景延》中的记述最为完整:“刘景岩,延州人也。……晋高祖即位,即拜景岩节度使。景岩从事熊缐,为人多智,阴察景岩跋扈难制,惧其有异心,欲以利愚之,因语景岩以谓边地不可以久安,为陈保名享利之策,言飺多善田,其利百倍,宜多市田射利以自厚。景岩信之,岁馀其获甚多。景岩使缐朝京师,缐乃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乃移景岩飺州,缐入拜补阙,而景岩又徙镇保义,居未几,又徙武胜。景岩乃悟缐为卖己,遂诬奏缐隐己玉带,缐坐贬商州上津令。缐惧景岩邀害之,道亡,匿山中。” *
上津人才辈出,上津的县令也各领风骚、各有特色。目前发现的十位上津令中,除熊缐以外,还有一位是明代的陈一贞。根据 《郧西县志·艺文卷》(无倦堂版)记述,陈一贞是浙江斗源人,担任过上津令。目前的史料除了十几首诗外,没有陈一贞的其它资料。
*
明代的三位上津令
* 明朝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复设上津县,隶属襄阳府。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郧阳府成立,同时成立郧西县,郧西和上津都隶属郧阳府管辖。 * 发现上津令龙西华是依据推理在史料中发现的。工作人员在《四库全书》中寻找盛唐时的上津令郑密的资料时,发现上津虽然历史悠久,但因为频繁建制,经常改变隶属关系,一会儿归湖北管辖,一会儿归陕西管辖,再加上战乱和洪灾的原因,古代遗迹很少。至于文字方面,《上津志》早已失传,研究上津的历史只能是旁征博引。上津于三国曹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建县的这项考证,还是清末大地理学家杨守敬在考证其他论题时发现的。既然能在 《四库全书》中汉至五代这一部分的墓志铭中发现上津令郑密,那么,《四库全书》中其他不同时代的墓志铭文中就很可能有关于上津的资料。于是,工作人员对 《四库全书》中的墓志铭进行全方位搜索,在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衡庐续稿·卷八第二页》发现了《龙西华先生墓志铭》。 * 墓志铭文介绍,龙西华出生于“嘉靖壬午”年,这一年是公元1522年,“享年七十有六”,表明他于1598年去世。龙西华从小就很聪慧,“自幼奇颖,读书过目成诵,文辞坌涌。督学试辄高等至王公,尤赏,异曰:此王守溪流亚也,一时名动四方,从者如云。”但当时的科举舞弊严重,“时宗藩以戚好礼致之”,经济拮据的龙西华“两上春官不第,乃就乙榜”,意思是考了两次没有考中进士,只考中举人。古代进士是甲榜,举人是乙榜。 * 龙西华中了举人后,第一个官职是“补江阴学谕”,干了几年后,他被派到河南的封丘当县令。毕竟第一次当一把手,龙西华很努力,却不成功。墓志铭文记载他任封丘令后的施政举措,“……先生(龙西华)痛抑豪强,为民刷除虚税代输公补,惟趋拜(问安问候,向民示好)不以时局,一自信其衷不为猎虚,以是致忤上吏而卒,无以中也。”表明他让豪强、官员、百姓都不高兴,没有把一件好事办好。于是,他被派到上津担任县令,这时候,任职经验已经逐渐丰富,从政理念渐趋成熟,他说:“能改吾封丘令为上津令,而奚能改吾令封丘者令上津也!”意思是,朝廷改封我为上津令,我怎么能用治理封丘的办法治理上津呢?到上津后,他“为之措刑缓敛,禔身弥砺,一意与民休养不为钩距,事暇辄闭阁翻阅古载籍,衙内萧然若僧舍。”意思是他到上津后,采取宽严相济的办法,与民休养生息,倡导社会和谐,衙门像僧舍一样清静,呈现一派繁荣稳定的景象。 * 当朝廷要重用上津令龙西华时,他“托疾乞休”,朝廷一直不答应,他“连九请始得归”,上表了九次才获批准。晚年的龙西华不闻世事,安享晚年。 * 与龙西华几乎是前后任关系的上津令是王津。王津的资料不多,《光州志》记载:“王津,字济川,商城人。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举人。性恬退,有操守。任上津令,抚爱百姓如慈母之哺婴儿。以抗直见忌,遂挂冠归。栖迟衡泌,寄情于诗酒。得异人传养生术,年逾九十飘然若神仙中人。” * 为什么说龙西华与王津几乎是前后任的关系呢?根据《龙西华先生墓志铭》记述,龙西华是1598年去世的,去世前他因病休息20多年,他任上津令的任期大概是1550年至1570年这20年之间,而王津是1561年中的举人。按明朝用人惯例,举人中举后工作几年后才有可能任地方县令。所以,王津很可能是龙西华的后任。 * 最后一位上津令是毛芬,发现这位上津令多亏了《四库全书》。 * 2005年,上津举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上津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赵毅在一位群众家里发现一册不到十页的折页书,名字叫《立埠记》,书的尾页注明了作者的名字“毛芬,上津令,崇祯二年”的字样。因为没有相关志书佐证,在地方志书上又没有毛芬的任何信息,再加上这折页是手抄本,这册书的真伪一直困扰着诸多专家学者。去年冬至今,经过西北大学教授李之勤等多名学者确认,《立埠记》是真的。工作人员在《四库全书》中相继发现的一些证据,也佐证了这一点。 * 在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三十一·万历四十年壬子科》的榜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毛芬高中举人的记录。毛芬中举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 《立埠记》后面标注的 “崇祯二年”的字样,只能说明在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的时候,毛芬以上津令的身份写了这篇文章,但不能说明他是哪一年当上上津令的。但是,凭这几点信息的相互印证,足能证明毛芬不但确实担任过上津令,《立埠记》也确为毛芬所作。 * 《四库全书》另一处还记载着毛芬在上津当县令时的好人好事。在《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雷有恒妻段氏,郧西人,夫亡,氏年二十二,生子甫(刚刚)三月,舅姑年老,氏上侍二人,下抚一子……知县王师臣毛芬旌其门作传以表之。” * 除了作者是上津令毛芬确凿无疑外,西北大学教授李之勤还对《立埠记》的内容进行了考证。李教授说,《立埠记》这篇文章,用词考究,古文功底沉厚,行文自然,非现代人所能仿作。李教授还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注释,几处困扰多年的词语得到了解答。比如 《立埠记》中有这样一句: “卸间以游,集观八宇规艺,品味野八之景,均以乐之。”这里面的 “八宇”、 “野八”是什么意思呢?李教授说, “八宇”,指八处庙宇及会馆,即上津在明清时代的八大人工建筑,即城隍庙、武昌庙、黄州庙、杨寺庙、元贞观、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河南会馆; “野八”,指城外的八处景点,即长堤柳浪、伍峪青幔、天桥古洞、嵩山仰面、白岩云桥、三山叠翠、铁箍云峰、仙鹤凌霄。 * 李教授研究上津历史五十年。他说,对上津的情感和期望和上津令毛芬是一样的。他用《立埠记》最后一句话代表对上津的祝福:“吾渴繁市久存,予民以详安之生,能否?吾何以能言也!” *
作者简介:王太宁,郧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千年上津》主编。陈新闻,自由撰稿人。组稿:郧西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