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弘的传统乐曲:《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创于京师,是清朝皇宫和漕运总督府音乐,明代以来盛于江浙,在苏州十分流行。清朝道光年间,流传至楚州民间。淮安著名的民间艺人孙敏卿将皇宫里流传到楚州已盛行多年的昆曲音乐进行了整理,加进了锣鼓打击乐器,成为楚州"十番锣鼓"(又称武昆)。《十番锣鼓》本来是军中之乐,只有锣、钹、钲、鼓、板、笛等“金、革、木”类乐器,传至苏州后“吴阊诸少年又创新十番”,增加了丝竹乐器。同时,其曲目也不仅是原来的“军中之乐”,而吸引了不少昆曲牌子。《红楼梦》就记过贾府“养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那时,“十番”还是官绅豪宅的“家乐”,并随看“堂名”走向民间。“堂名”是在昆曲坐唱形式兴起而出现的民间乐班,都有“吉庆福乐”等名称,受雇于喜庆人家的堂会演出,在演唱昆曲京剧等戏文的前后,都要演奏一套十番锣鼓。《十番锣鼓》的曲牌共计有二十多种,音乐分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器乐曲,第二声部是唱腔,第三声部是打击乐。器乐曲旋律优美,韵味十足。《十番锣鼓》的牌子,也就是现在人们称的曲目有:"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前探营"、"后探营"、"红楼敝子"、"仙园"、"吊打"等。锣鼓牌子有:"冒失鬼"、"出墙头"、"闹菩提"、"金钱花"、"五勒十四记"、"穿风花"、"混江龙"、"双飞蝶"、"绕花乐"、"闹群花"、"心汤牌"、"四边静"、"芦飞片"、"四片玉"等,各个牌子是用不同的打击乐和不同的节奏进行演奏。打击乐是《十番锣鼓》的主要表现手段。司鼓是指挥者,鼓点在乐曲中有独奏及领奏的地位。击鼓者通过击奏鼓心鼓边的交叉变换,强击弱击的此起彼伏、节奏速度的或缓或急,击鼓手法的不同技巧,紧密结合乐曲的情绪而即兴发挥,造成整个演奏丰富多采的色彩和气氛。打击乐器在《十番锣鼓》演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除云锣外均为固定音高,因此,对于乐器的制作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不同乐器都规定了不同的音色和调高,使各个乐器都有不同的作用。这样,通过乐器的分工区别和乐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锣鼓虽然基本上是打击乐合奏音乐,可以表现出复杂的情绪色彩,组成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合奏艺术。打击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堂锣、号筒、木鱼、拍铃、拍板,节奏稳捷,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具有独特性。根据所用乐器之不同可分“清锣鼓(俗称“素锣鼓”,只用打击乐器)和“丝竹锣鼓”(俗称“荤锣鼓”即打击乐器外兼用丝竹乐器)两大类。“清锣鼓”又有“粗”、“细”之分,“粗锣鼓”用绰板,木鱼、单堂鼓、单皮鼓、大锣、戏锣、大小齐钹;“细锣鼓”再加马锣、春锣、汤鼓,七冒(锣)、扑钹、双磬等打击乐器。“丝竹锣鼓”又有“笛吹”、“笙吹”、“粗细丝竹”锣鼓之分。“笛吹锣鼓”以曲笛主奏,以“细锣鼓”为主。“粗细竹丝锣鼓”兼用“粗”(指大小唢呐、曲笛)“细”(指“笙吹”的乐器编制)两者,所以又称“鸳鸯拍”。作为吹打乐的《十番锣鼓》,丝竹乐器的作用也很重要。十番锣鼓的“三大件”,除鼓外就是曲笛与曲弦。丝竹乐以笛为主,曲弦等弦乐与之形成对比,在统一于主调的前提下,各种乐器根据曲笛特点加长,以强化节奏、润色风采,渲染气氛,形成你繁我简、你扬我抑,互相补充的统一效果。有笙、箫、长尖、提琴、二胡、南方板胡、曲弦、琵琶、双清等丝竹乐器。《十番锣鼓》唱腔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大部分是反映人们健康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目前在旧的基础上又创建了《新十番锣鼓》,由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一、杠杆式组合锣鼓。有小堂鼓、广东板、大锣、小锣、铙钹、小镲、大小木鱼等八件乐器。其中大锣、小锣、铙钹、小镲通过杠杆运动系统敲击,其他乐器均用木棰直接敲击。二、排鼓。共四面,锣鼓架左右两侧,各置两面。三、云锣。由十五面小锣组成。其音高为a、b、#c1、d1、e1、#f1、g1、a1、b1、c2、d2、e2、#f2、a2、b2。拴系在长方形框架上,稍倾斜置于锣鼓架正前方。四、定音锣。共十面锣,其中高音的六面系在梅花形框架中,置于锣鼓架正上方,距平台面约70厘米。另四面低音锣,在架杆两侧,各挂两面。五、大鼓和吊镲。大鼓置于演奏者背后的鼓架上。两面吊镲,锣鼓架两侧各置一面。共计四十件乐器。正面金属框架上方横梁髹朱红漆,绘金色二龙戏珠图案,框架四角垂黄色流苏为饰。由一位演奏者端坐中央,手持双棰,敲击演奏。杠杆式组合锣鼓以独特的演奏方法,可熟练奏出“急急风”、“走马”、“四击头”、“夺头”等十几种常用锣鼓经,并可演奏节奏复杂的乐曲。创作和改编的乐曲有《东王得胜令》、《观灯》、《闹天宫》、《喜迎春》、《金蛇狂舞》等。(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