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老师专辑
作者文集
http://bbs.pep.com.cn/space.php?1262766/mythreads
无论多么难,都要笑着活下去
——读《佐贺的超级阿嬷》
阳光
我在看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写《窗边的小豆豆》之后,在作者的推荐下,我接着看了《佐贺的超级阿嬷》一书。([日岛田洋七.佐贺的超级嬷[M].猿渡静子,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这是又一部深受老师、家长与孩子共同喜爱的亲子共读版教育杰作。
因为贫困,妈妈被迫将年仅8岁的儿子——昭广送往佐贺乡下的外婆家。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本书里写的昭广,就是少年时代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于是亲子共读版,今天周日的早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将其读完。
超级阿嬷
昭广有一位伟大的外婆。他外婆知识不多,家境也不富裕。在那些没吃没穿的日子里,在那些遭人冷遇的岁月里,“超级阿嬷”总有无数神奇的法子,让昭广能够笑着面对贫苦,让家里始终充满温暖和笑声。那些充满欢笑的贫困生活,那些渡过难关的神奇法子和感人细节,让人心酸同时又备感温暖。
昭广经常听到外婆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在外婆出去散步的时候,她总是拿一根长长的绳子,在两端绑上磁铁,然后系在腰上。她一边走,磁铁一边卡啦作响,磁铁上会吸着很多掉在路上的钉子和铁片,然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到收破烂的人那里去卖,以补贴家用。在今天,我们时常还会看到,在街上时不时偶而某位老人弯下身去,用一根棍子掏着垃圾箱中的物品,在一些孩子的眼中,感觉这样老人的行为有些丢人现眼。
后来,昭广就用这种磁铁大法,与同学一起,勤工捡学,用找来的钱,买了一盒24色的蜡笔,成为班上唯一的一位拥有24色蜡笔的同学,让同学羡慕极了。
昭广外婆家门前有一条河,外婆常常会在河上横拦一根木棒,每天把被木棒拦住的东西捡上来。如果捡上来的东西是树枝和木片,晒干后就当柴烧;如果是尾部开杈的萝卜,就切成块煮来吃;如果是弯曲的小黄瓜,就切成丝用盐来拌,做成可口的菜肴。他外婆把这条河称为“超级市场”,说是自动“送货上门”、“还不用付运费”。如果某天木棒什么东西都没有拦到,昭广的外婆就会说:“今天超市休息。”
此外,外婆还会把喝剩的茶叶留下来,晒干后用锅炒一炒,撒上盐当拌饭吃的佐料,还把炖过的青花鱼骨头放到碗里,浇上热开水当汤喝。真是物尽其用,没有一点浪费。在那个艰难的时代,能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人生,真不容易,但昭广的外婆做到了。
昭广与伟大的外婆在一起,生活充满了阳光。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昭广的外婆真是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多么难,都要笑着活下去。
想念妈妈
因为贫困,妈妈被迫将年仅8岁的昭广送往佐贺乡下的外婆家。8岁的孩子,正是该与妈妈呆在一起的时候,享受着母亲的爱抚。但由于生活所迫,昭广不得不离开亲爱的妈妈,来到外婆家。
昭广在外婆家的日子,时时都在想念着妈妈。
一到了晚上,他就会钻到被窝里,又会想起妈妈来。在被子里,昭广会经常小声地呼唤着“妈妈。”。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昭广多么希望妈妈能够来看到自己在赛场上的身影。他给妈妈写信说:“妈妈,我现在跑得可快了,练习的时候总是得优。所以呀,开运动会的时候,请您一定要来看啊。”妈妈能来吗?信一寄出,他就等啊,盼啊。昭广想,如果妈妈能来看运动会,自己该多么高兴啊。妈妈会大声说:“昭广,加油!”
昭广等啊等,终于等来了妈妈的回信,可信上却说,因为工作忙,妈妈无法来看运动会。妈妈不能来了,昭广的眼泪就不禁哗啦啦地流下来。
一个几岁的孩子,多么想妈妈呀。
我记得自己在外地上读初中时,有次回家,要上学了,我真不想走,走到家门前的山坡上时,两眼还直直地盯着家门口。妈妈看到此,最后找了个邻里的人,送我到学校。在学校,一到晚上,或者周未,我就特别想家。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位老家的人来镇里开会,我还主动与他说上话,倍感亲切。
家是温暖的地方,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温暖无比。
母亲节,昭广写了一篇作文:
我的妈妈在广岛工作。
所以我和外婆一起生活。我一年只能见妈妈一次,是在暑假。
寒假和春假我都想见妈妈,可外婆说,火车只有在暑假的时候才开。
每当我去朋友家玩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有妈妈真好啊。
前不久,我太想妈妈了,就一个人跑到了铁路那里去看。
我想,那个铁路是通往妈妈所在的广岛吧。
妈妈也很想我吧。
我的的思念和妈妈的思念,一定会在佐贺和广岛之间相遇。
真盼着见到妈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啊。
这篇作文,因为是真情的表白和流露,让昭广得了作文比赛大奖,昭广妈妈也非常高兴。
享受自然界的快乐
昭广虽然被妈妈送到了农村的外婆家,外婆家就是几间破烂的小屋。在外婆这儿,虽然没有钱来给昭广买玩具,但可以用掉落的树枝来做玩具。昭广就在秘密基地搭建小屋,用自制的木筏在河中漂流。佐贺这个地方虽然贫穷,但是在这里,谁都可以有很多快乐,昭广渐渐喜欢上了这儿,享受着自然界的快乐。
昭广由于没有钱参加剑道班,但有自然界的恩赐,外婆给了他一个建议:“明天开始,你练习跑步吧。”
昭广一听,吃了一惊,外婆接着说:“是啊,跑步不需要道具,跑的路也不用花钱,只是脚前后移动一下就行了。”
于是昭广天天放学后,就跑起步来。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在五十米短跑项目中,他一口气遥遥领先,一直保持到了终点,是第一名。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太多的先进道具,但需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走进自然,坚持做下去,就能行。可今天的孩子,五谷不分,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只天天坐在那有限的方格子之中,动弹不得。
学习和生活之中充满着人性之美
一
当昭广在学校运动会上跑步取得了第一名之后,其他同学都很高兴地纷纷跑到家人身边开始午休。只有昭广一人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教室走去。
外婆要工作,没能来看运动会;妈妈要上班找钱,也没能来看运动会。现在的他,成了孤单的一个人。他走回到了教室,刚坐下,就听到班主任的声音:“哦,昭广,你在这儿呢。”
“你能跟老师换一下盒饭吗?”
“老师刚才肚子疼。你的盒饭里放的是梅干和姜片吧?”
昭广回答:“是啊。”
“那太好了,这些东西对胃肠好,我们换吧。”
因为有了充足的理由,昭广和老师换了盒饭。他吃着吃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掉了下来。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老师故意换的。昭广长大了才真正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他虽然远离了家,想念妈妈,但在学校他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关爱。
二
到了父亲节,要给爸爸写作文,可让昭广犯难了,因为昭广完全不记得爸爸的事,最后只得在作文的稿纸上写下:“我不知道。”然后不安地把作文交了上去。
那天放学后,他被叫到了办公室,昭广以为真的要挨骂了,可老师没有骂他,还向他道了歉:“对不起”。老师轻抚着他的头说:“孩子,这篇作文是满分。”昭广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谁能说这样的教育没有充满着人性之美呢?
三
在期末结束的那天,是领通知单成绩的时间,昭广的心不知为什么怦怦地跳着,老师叫到他了,对他说:“哦,除了体育以外,都要继续努力啊。”他打开通知单一看,只有体育是五分,其它都是一分或两分。
昭广回到家,对外婆说:“阿嬷,都得了一分和两分,对不起。”
外婆一听,打开通知单,边看边点着头说:“没关系,没关系,加在一起不就是五分了嘛。”外婆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外婆的鼓励却让昭广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需要多少文化,需要的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就够了。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孩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从昭广来到外婆家的第一天起,外婆就教他学习自己做饭。外婆对他说:“明天开始,就由昭广做饭了。”外婆示范了一下,然后就让昭广试着吹火做饭。顿时,火星和烟灰随火焰一跃而起,夹带着的浓烟呛着了昭广。如果吹得太用劲,火星和烟尘就会飞起来;要是累了,稍稍一停顿,火就会弱下来,像要灭的样子。昭广一直沉浸在这种守护灶火的世界里。
放学后,一有空,昭广就陪外婆到家前面的河中打捞木柴和蔬菜,学会了节衣缩食来安排生活。可真的有一天,家里的米缸空了,他急忙去找准备上班去的外婆。
“阿嬷,没米了。早饭怎么办呢?”
已经走到门口的外婆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早饭?昨天不是吃了的吗?”
听外婆这么一说,昭广想,昨天的确是吃过早饭的。他有气无力地“哦”了一声,然后饿着肚着上学去了。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昭广幼小的心灵也渐渐懂得,这是因为外婆家没有钱,不能像别家的孩子那样,不饿肚子。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生活的课堂时时对昭广教育着,发生着作用。
无论多么难,昭广总是和外婆在一起,笑着生活着。
2012-04-08星期日
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课间休息的教育学
民主的教育
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
评课是为了“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倾听
挤压
出乎意料的事时有发生
榜样的力量源泉
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对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调查思考
阳光
【案例】
对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调查
苏州蓝缨学校最近做了一项调查,一位曾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老师,课堂教学满意率竟然不到50%!尽管学生们充分肯定他的“态度热情投入”(66.3%)、“师德责任心”(93.4%)、“言行为人师表”(76.7%)、“上课准备充分”(76.7%)、“授课条理清晰”(56.7%),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满意率也高达76.7%,比较满意率达16.7%,作业处理认真的满意率为70%,但是,在衡量课堂氛围的指标上,却非常不尽人意:“善于启发引导”的满意率为26.7%、“体现学生主体”的满意率为16.7%,而“教学气氛活跃”和“表达简明生动”的满意率只有可怜的10%!
(朱永新.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3.)
【思考】
上述案例来自朱永新老师所写《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中“你了解自己的课堂吗?”一文。该位“十佳师德标兵”的课堂通过调查得知是井然有序的,他工作认真负责,上课准备充分,批改作业认真,可就是学生不满意。当然,只从学生的调查和评价并不一定客观地说明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调查结果得知,这位老师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需要懂得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如何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等,需要作更多的努力才行。
从文中的后面介绍知道,这位老师在得知调查结果后,百感交集,说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在此之前,这位师德标兵从不知道学生是怎么看待他的,他自己说教了快一辈子书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原来如此,他十分感谢学校的这次调查,使他能够通过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得失成败。这样说来,调查能够促使他的思想转变,算是好事。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不但有知识的传承,也有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有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气和灵性。
人往往不容易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的个性不容易改变,有时固执、死守或者僵化,但在成为真实的自己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些许改变是可能的。这得从自我做起,一个人可以坚持自己的认识,但是也要容许别人的看法。作为教育者,教了书多年以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却不是学生想要的,而真正该给学生的,却没有给他们,可以对此反思,总结下自己的得失。否则,这样教着教着,他就一天天地慢慢变老了。
作为一个教师,经常教学生听话惯了,常常会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当缺乏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教育教学的艺术智慧时,他更容易使用规范和控制的办法来对待自己的学生,课堂就更容易成为一种控制的场所,学生就被培养成为教师的奴隶,成为了练习习题的工具。教师对于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帮助的职责。
在今天,有的“称号”是通过关系或分数打拼出来的,这样的称号是相关机构对其成绩的认可,但他们的课堂状态如何,对学生的发展如何,却有待调查。在学校,我们常说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在各种文章中,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介绍和经验推广。可真正的课堂教学却不是这样。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人民大众,如果他们都不满意教育,社会怎么会满意呢?
李希贵写有《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写有学校无分数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苏霍姆林斯基著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尼尔的《夏山学校》,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他们注重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发展的机会,教育者把孩子们放在了主体的位置。
要教好学生,须懂学生;懂学生,可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
懂学生,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