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少尉
 
- 积分
- 1012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人才大市渴盼人才 ——我市人才引进工作“透视”之一 | |
| | 编者按:
黄冈崇文重教、人才资源丰富,特别是历史长河中璀璨耀眼的名字,成就了黄冈蔚然壮观的人才景象。有人说“惟楚有才,鄂东为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累计培养输送大学生40多万人,但每年回流家乡的不足10%,人才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我市人才现状如何,引进人才难在哪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本报记者 龚丽君
葱绿色T恤,浅色牛仔裤,着一身休闲装的陈彪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2011年10月前,陈彪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博士后,主修管理科学与工程,同时给该校本专业的本科生授课。之前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学涯主攻资源产业经济。2011年4月,黄冈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考150名具有国家“211工程”大学职前本科或普通全日制高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担任黄冈市市直、县(市、区)直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陈彪作为高学历人才,经过面试、公示等考核通过后被录用到我市某市直单位任职。
此次招聘是我市首次面向全国“招贤纳才”,是人才大市渴盼人才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市人才总量为44.51万人,其中各级各类公务员1.9万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2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9.1万人、高技能人才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万人。从数量上看,我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资源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匮乏。
在市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有这样一组“老少配”的工作搭档:主任殷少华年近58岁,身兼数职,是高级农艺师,市农科院作物栽培所所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以及农科院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王洋,1985年出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参加招考进入市农科院,目前主要负责该院办公室工作,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名副科级青年干部。
来自市农科院的资料显示,该院专业科研人员不足且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职正高职称的共有4人,近3年内,有2人退休,剩下2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在职副高职称的9人,5年内有5人退休。据了解,从2006年至今,该院共引进人才40多名(其中职前研究生16名),仅2011年就引进9人,平均每年引进人才6名。虽然如此,目前该院特色学科、新学科人才仍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例如,该院从事园艺、蔬菜研究的专业人才不足3名。
市农科院院长瞿学文表示,作为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科研单位,该院的人才总量缺口大,人才结构亟待优化。虽然近几年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这一状况有所改善,但依然只能满足“老退新补”的情况,与农科院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有一段距离。
在团风县畜牧局,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进校请才留才”的故事:2008年底,新任局长朱凡到畜牧局任职后发现一个令他难以想象的情况:全局技术人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技术人员年龄断档,“青黄不接”。2009年,他一边向县里打报告,一边到华中农业大学招聘人才。经过一番努力,8名参加面试的华农应届毕业生中有2个来到团风畜牧局。到了年底,由于编制迟迟不能落实,这两名大学生打辞职报告要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刘应文特别重视,经时任县长洪再林亲批编制,最终留住了这两名技术人才。
朱凡称,技术单位人才第一,没有人才,就无法开展业务,更谈不上发展。
据了解,团风县畜牧局有10个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一个检测实验室等业务科室,需要技术人才8到9名,目前只有3名。为了缓解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团风县畜牧局今年起启动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从现有在职人员中选2名到华中农业大学脱产学习培训1年,华农将根据岗位需要给培训人员设计“单独课程”。学习期间,单位工资待遇照发,对顺利取得毕业证书的,单位将全额报销学习费用。同时,该局还将与华农、长江大学等学校合作建立人才实习基地,为进一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解决人才缺乏难题,2011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黄冈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人才激励奖励、产学研合作培养等7项重大人才政策和优秀企业家培育、东坡引智聚才、“金蓝领”孵化、黄冈名师等9项重大人才工程,着重引进机械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医药化工、教育、城市建设、医药卫生等领域人才。根据《纲要》,2015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54.27万人,2020年达到72.36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长22%和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