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走进乐乡松滋,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一城灿烂的笑容,一地洁净的市容,满眼葱绿的街市,从容秀丽的小城……
3年,投入10亿元,完成了城区20公里主干道的黑化、美化、亮化,建设了60个市民活动中心,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松滋市委书记蒋鸿深有体会地说,“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要让天更蓝,地更绿,山更秀,水更清,路更畅,居更安,更重要的是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松滋依山傍水,秀色宜人。长江从中心市区新江口镇穿城而过。
2008年,市委、市政府行政中心从闹市西移到城市的边缘;市民广场建到了行政中心的门口,新修的贺炳炎大道像一条绿色的珠链串起了中心城区的一环、二环、三环。
新江口开始向中等城市迈进,长高了的城市中央,高楼、绿地、广场互映。
城里人舒心了,农民比城里人更爽。“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刘家场镇三堰淌村,位于素有“荆州屋脊”之称的武陵余脉的群山之中,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全村以“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小区亮化”为目标,将分散的民居集中建起3个居民小区。村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
近3年来,全市像三堰淌这样的“住小洋楼,走水泥路,喝自来水,看有线电视”的中心村发展到13个。全市近一半的农村家庭用上沼气,被授予全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示范县(市)。
创造文明的社区氛围
松滋民风淳朴,素有路不拾遗的古风。
城市大了,如何让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松滋市出台多项激励做文明市民的政策。
一年一度的社区道德模范、十佳社区志愿者、村级文明家庭,好女婿、好媳妇、好公婆的评选,把每个村民都拉上了擂台。
57岁的杏花社区居民汪财荣从部队复员后,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像章和战争历史图书近千册,在家中办起了传统教育展览馆,接待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群众达8万人次。家住谢家渡社区的严世义,10年风雨无阻打扫公共厕所,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57岁的施祖珍家住灯泡厂小区,她牵头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完成了小区480户居民的改水工程,还义务做起了小区调解员,2009年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松滋市文明办覃艳说,近3年来,全市仅在272个村,就评出了3200个草根文明户、文明个人。
文明素质教育在松滋结出和谐之果。103个社区市民学校,200个社区活动场所,5分钟社区服务圈,30支文化服务队让85万松滋人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在创和谐社区、建礼仪之乡过程中,市民既是创建者,又是创建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通过广泛的讨论,《松滋市市民公约》出台,《文明三字经》出版,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组、文明家庭细则进家入户,单位负责人不仅是创建者,更是直接考核责任人。1万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无偿献血、植树护绿、扶老助残、保护环境,学文明走路,学礼仪说话。
民营企业纳入考核体系,工商部门评选诚信个体户,物价部门评选价格诚信企业,文化部门评选文明网吧业主,通过评选,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考核,社会约束,奖赏与惩罚齐头并进,让精神文明创建变成了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全市先后有三个社区当选全国和谐社区、全省百佳社区、全国志愿服务者先进单位,130人当选国家、省、市优秀志愿者。
(刘胜萍、王先元、韩 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