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本帖最后由 富河以北 于 2012-10-25 11:57 编辑
吴国伦(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字明卿,号川楼子、惟楚山人、南岳山人等,武昌府兴国州尊贤坊人(今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吴智村)。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解元,嘉靖二十九年(1550)取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1555年因得罪严嵩,被贬为江西按察司知事,后调南康推官,二年后弃官归里。严嵩事败后,被重新起用,先后任建宁同知、邵武知府、高州知府、贵州提学佥事、河南左参政。晚年辞官回乡隐居,著书立说。
吴国伦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等七人并称“后七子”。“后七子”是来自全国各地聚集京城的文学精英,“诸人多年少,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他们以文会友,结成文学同盟,弘扬明初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主张,大力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事业,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在全国刮起文学复古旋风。“后七子”前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王死后,吴国伦成为文坛盟主。吴一生笔耕不辍,传世的文学著作、史学著作丰富,主要有《藏甲岩稿》、《甔甀洞稿》、《陈张事略》、《吴川楼集》、《续吴川楼集》、《春秋世谱》、《训初小鉴》7部,近年又发现《川楼杂记》1部。他的著作主要收入《明史》、《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著名典籍中。在诗文创作方面,他主张格调高古,追求发乎情性,文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音调婉亮,神韵流动。在近体诗方面功力很厚,王世贞称他“能求诣实境,务使首尾匀称,宫商谐律,情实相配”,五言律、七言律“各极妙境,可谓专至而有余”(《艺苑卮言》)。他的诗真实朴素,无论是刻画风景,还是抒发情怀,甚少夸饰过当之词。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绳金塔》)、“山烟细细玉云盘,散入春阴楚勾寒”(《香炉峰》)、“天风吹海涛,犹疑鼓吹作”(《冼夫人庙八首》)、“鸟归山市暝,枫落水村寒”(《晚过排市》)等诗句中,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吴国伦还善于运用“奇警”之笔描写景物和奇风异俗。《赤虺河》诗云:“万里赤虺河,山深毒物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形象描写了贵州赤水河惊心动魄的气势和恐怖景象。《高州杂咏》中有“一日更裘葛,三家杂汉夷,鬼符书辟瘴,蛮鼓奏登陴”的诗句,描写当地老百姓书符治病、打鼓奏着巫师祭祀的乐曲的真实情景。清代沈德潜品评此诗时说:“风土诗,须此奇警之笔,方写得生动。”(《明诗别裁集》)。吴国伦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他在任高州知府期间,于1569年创办了“南岳书院”,藏书达二万册,为当地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他还曾在当时著名学府白鹿书院讲学,“诸生三百余人,质疑问难其中”,展示一代名师风范。
吴国伦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不肯依附权贵,是一个有傲骨的人,这也决定了他一生仕途多舛。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当他得知被严嵩排挤出京的“后七子”之一梁有誉病逝的消息后,与王世贞、宗臣等“相与为位,哭泣燕邸中”,因此得罪严嵩,特别是同年10月,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奏劾严嵩十大罪五奸状,而偏信严嵩的世宗皇帝被激怒,将杨打入诏狱,结果被处斩。杨被斩次日,吴国伦与王世贞等为杨“酹酒泣奠”,并“倡仪赙送”,积极为杨募捐,办理丧事,安顿家小,因此更加惹怒了权势显赫的严嵩父子。结果他很快被严嵩找借口贬为江西按察司知事,后又调南康推官,再调归德知县,二年后他干脆弃官回乡。1562年,严嵩事败,吴国伦才重新被朝廷起用,历任建宁同知、邵武知府、高州知府、贵州提学佥事、河南左参政。
吴国伦还是一位著名的抗倭英雄。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日本海盗)猖獗。隆庆初年(1567)吴国伦就任高州知府。就在上任前一年(1566)这里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倭寇五千人攻克电白城(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残杀平民三千,掳走妇女三千(后为广东佥事李材追歼夺回三千妇女)。吴走马上任后,吸取电白教训,加固高州城墙,训练兵士,作好痛击倭寇来犯之准备。经过几年努力,高州城防严密,军民同仇敌忾,被誉为“小函谷关”。隆庆五年(1571)12月倭寇再次侵犯高州。吴国伦挥兵直捣敌营,倭寇仓皇逃跑。吴国伦率大军追至里麻村,擒获敌首,大获全胜。后来,倭寇围攻化州,吴国伦一面派参将陈豪救援,一面亲提大军绕道敌后,形成夹攻之势,尽擒来犯之敌。为表彰军民抗倭战功,他还建亭立碑,昭示后人,亭名“五里亭”,后成为高州名胜。吴国伦保境安民的政绩军功,被载入高州史册,人民传颂不绝。
吴国伦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在他的咏史诗中,忧国忧民之情随处可见。在告别高州父老时作诗曰:“欲去仍含丧乱忧,他时父老应相忆”,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在宋皇城遗址题诗中云“当时血战潮痕在,长使英雄泪泗然”,表达对宋王朝的深深叹息;《次奢香驿因咏其事》诗云“西溪东流石齿齿,呜咽犹哀奢香死”,“怅中坐叱山川走,谁道奢香一妇人?”表达了对明初开九驿、通川黔的贵州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的深深敬佩之情。所作《暮秋感怀》三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民劳国艰的深切担忧。诗中一方面描写了“急难征兵远,疮痍转饷频”的惨景,另一方面揭露了“戚里纷丝竹,侯家盛绮罗”的豪华,两相对照,诗人发出“时艰民力尽,世赏国恩多”的感喟。
吴国伦轻财好客,交游广泛。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以与他交往为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与他关系甚好,特别是著名医学家、《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与吴国伦过从甚密。在李时珍仅存的三首诗中,其中之一《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就是当吴国伦从河南辞官回乡时题赠给吴的。诗曰:“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诗中李时珍把吴国伦这位正直的好友比做山中高洁的兰杜香草,称赞他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亮节;又以阳春白雪赞誉吴诗的高雅,并且劝他不必为罢官而烦恼,回乡隐居后自有挚朋良友和他同乐,诗末说,趁着鲈鱼味美的绝好秋光,约好友去名胜游玩。吴国伦的确是一个喜欢寻幽探奇、游览名胜的人。他的一生游历的地方很多,先后在北京、江西、福建、广东、贵州、河南等地任职,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总是不忘踏访当地名胜古迹,且喜欢“彩毫随处纪名山”(吴国伦语)。广东宋皇城遗址、冼夫人庙、肇庆七星岩,江西滕王阁、庐山,贵州奢香驿、赤水河,福建福州开元寺等地都留有他的诗作和题刻。如今这些名篇佳作已成为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
吴国伦长期漂泊在外,乡情十分浓郁,客居他乡,他常常乡愁顿起,百感交集。他曾写下了“一夜东风人万里,可怜飞絮已纷纷”的名句。初到贵州接到家书时赋诗云:“东风搔首夜郎城,一字乡书百感生”。在《为余德甫赋湖上草堂》云:“我来竟日垆头醉,风景何曾异敝庐?”乡愁满怀,借酒买醉,由此可见一个游子的乡思乡恋之情。辞官归里后,他还遍游了故乡山水,留下了《雨后泛莲花池》、《戎湖洞》、《登颜子山绝顶》、《率洲》、《龙港》、《晚过排市》、《孟嘉墓》等大量诗作,甚至在邻县的武穴双善洞、黄石西塞山等地都留有题咏。吴国伦一生起起伏伏,滇沛流离,饱尝世态炎凉,常流露出“出世”的思想。《柴桑》诗云“立马柴桑里,踌躇叩隐沦”、“吾当老庐阜,应卜尔为邻”,《登颜子山绝顶》诗云“何当遂巢居,勿为尘缘扰”,《戎湖洞》诗云“变幻看浮世,何如此泛杯”,《雨后泛莲花池》诗云“临风发浩歌,万事渺焉掷”,可见他晚年辞官归里隐居,而是对这种“出世”思想的实践。吴国伦晚年回到家乡后于州城北门外建一小园,取名“北园”,一边种菜,一边讲学著书,生活淡泊,常用菜羹竹脯待客,而声名籍盛。崇拜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时四方求文之士,如不东走太仓(见王世贞),则西走兴国(会吴国伦)”,一时间兴国州成为全国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吴国伦病逝家中,葬于州城东北十里之外的陈埠老鹳嘴。至今故乡老人中仍然流传着《北园种菜》、《兴国论文》等趣闻轶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