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来有在他的农田里
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 祝兆林 从“板车哥”到裁缝师傅,从开裁缝铺到投资办服装厂,再到投身物流行业、房产开发,直至如今投资现代农业,今年50岁的崔来有一直奔波在创业路上。如今,他已成为身价过亿的“庄园主”。 “板车哥”变身服装厂老板 崔来有是襄州朱集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1980年,18岁的崔来有高中毕业,在当时有土地,生活就有盼头的年代,他却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靠种地,永远也成不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崔来有来到红光路附近的八一钢厂当了一名运煤工。白天拉板车赚钱,晚上学裁缝。 仅学了一个月,崔来有出师了,开了家裁缝铺,后来在新华市场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1992年,因崔来有有办企业的经验,被镇政府聘回镇经管站筹办棉花站等集体企业。3年后,他重返新华市场做起了服装加工、批发生意。 1995年,崔来有将五六十万的积蓄全部投资服装生产、批发,准备大干一场。可生意刚起步,服装厂的原料供应商棉纺厂倒闭,服装厂被迫关门。 2004年,物流行业刚刚兴起,一个门面、一张桌子就可做生意,崔来有一口气注册了安顺达、路安、永通达3个物流公司,转行做起物流生意。 做了3年后,他又转行做房产开发。 投资农业当“农民” 2008年,崔来有认识了一个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的老乡,彻底改变了他“种地难致富”的思想。随后,他成立沃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现代农业生产研发。 2010年,崔来有成立湖北沃地农业实业有限公司,选址襄城欧庙镇,当上了“农民”。 沃地农业实业通过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方式,农户不仅可以照常获得国家农业补贴,还可到沃地公司上班,公司则采用现代化种植方式,并将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其市场价值。 如今,基地种植的蔬菜,除一小部分供应高档酒店、超市外,大部分都销往东南亚。比如上海青,本地市场售价每斤1元左右,出口价都在6元至20元之间。 不仅如此,崔来有还将传统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旅游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还将基地打造成旅游景点,成为市民消费休闲的场所。 如今,沃地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集团公司,集种植、农产品包装、深加工、园林花艺、科普园、度假村等20余项产业为一体的万亩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 创业要选刚兴起的行业 崔来有创业32年,经营项目很多,有着独到的创业经验。“创业和飞机飞行的原理一样,有阻力才能起飞,飞得越高,阻力就越小。”崔来有说,投资项目要选刚兴起的行业。不管是学裁缝、做服装,还是投身物流、房产业,都是在行业起步阶段进入,等行业日趋成熟时退出。 崔来有认为,产业兴起初期,发展机会更大,优惠政策更多。他说,投资现代农业也是一样,农业是立国之本,许多政策向“三农”倾斜,现代农业不仅可将传统农业打造成集规模生产、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还可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并解决其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