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本帖最后由 富河以北 于 2012-10-10 11:56 编辑
乡土建筑的“历史关系”,反映的是人口起源、迁徙、定居的过程,是乡土建筑文化形成的“根”与“源”。研究乡土建筑,首先要解决对历史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分析和界定。建筑文化的决定者是自然和人的因素,不搞清楚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里创造了这种建筑,是不能够说明问题的。
阳新城乡的居民大多数知道自己早先是江西移民,对具体分家的地名,人们说的比较多的是“筷子巷”、“油墩街”等,还有就是来自“瑞昌”(与阳新紧邻的江西县名)。
阳新县所处的鄂东南地区自古为百越聚居,扬人、隽人、山人和巴人等部族群体在殷商时期迁入经过与楚人通婚,又形成扬越、隽越、山越和巴越等新的氏族部落。到了春秋战国,这里是楚王熊渠执掌的封地,即“鄂国”,所以鄂东南是楚的属地,传承着悠久的楚文化。但在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区文化自然发生过重大和复杂的变迁,在原来的楚文化平面上不断覆盖和叠加,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几乎根本改变了本地的人口格局。文化随人,本地也就自然大量接受了源于江西的文化与民俗,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深厚影响。因此,鄂东南地区在多种文化成分的融合下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已经与古老的楚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分异特征。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鄂赣交界。我们从地理上分析,不难发现划分鄂赣两省交界的地区正是以一道天然的山脉幕阜山作为分野,山北为湖北,山南是江西。这道天然的屏障在湖北一侧分布着阳新、通山、崇阳三县,在江西一侧是修水、武宁、瑞昌三县,两省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分别通过幕阜山中段的白岭和大洞这两个关口,历史上是两省边贸的重地,这种边贸活动在过去十分频繁,从清代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该通道同时也作为移民的主要运动路线,如今即是联系两省的316国道。
阳新县地处湘鄂赣三省边境,在移民运动的高潮时期,阳新县的行政地位是“兴国州”,控辖阳新、通山、大冶一带,时间长达500多年,今天咸宁、通山、大冶许多农村居民,还能够记起祖辈说过,他们最早是从江西迁来湖北一个叫“兴国州”的地方。
阳新境内各姓氏村落家族即其境内主要人口和强宗大姓,追本溯源,绝大多数是来自江西等地的移民,还有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中原直接南来或辗转迁移到这里的。历史上较大的战乱、自然灾害或人口过剩都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在阳新,富河一水将县域分为南北两部分,河南一带更临近江西,无论富河河南还是河北(在阳新当地称南河北河),都是移民扎窝的地方,而江西进入湖北的第一个大集镇龙港镇就成了最重要的移民“基地”。阳新的许多村落和家族都还保留和流传着口口相传的历史,说他们的先辈和祠堂都在龙港附近,以及从江西那边过来之后太公分家的故事。因此,或走水路,或行陆路,江西等地的移民北向进入湖北必须选择阳新县。
这场移民运动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其动因一是迫于历次的朝代更迭和局部战乱;二是由于当时的两湖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荒芜,易于购置圈占,适合开垦发展。在经过南宋末年以前的序幕期后,历史上移民运动出现过两次迁徙高潮。
第一个高潮在元末明初时期
明朝初年,由于两湖尤其是湖北一带,作为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以及社会动荡,从而造成人口锐减。“湖湘之间,千里为墟,驿驰十余日,荆棘没人,漫不见行迹”,因此明朝统一长江流域之后就开始由政府统一组织强制移民。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将人口迁往湖南、湖北,于是一时间,长江上舟船竞发,桨橹奋力,不断行进着西行的移民船只。陆路上车马扬尘,步履蹒跚,或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或独自离家,只影单身,前赴后继,络绎不绝。这种情形正是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的“洪武开坎”的传说,这次移民对后世影响甚巨,两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湖南、湖北民间许多人现在都称自己是“江西种”,并用“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趾甲多一块”的民间传言来证明。又如,今天两湖一些地方仍称上厕所为“解手”,这一奇怪的说法被当地人解释成与其祖先当年被强迫移民发生联系,因为移民被捆绑着用船押运,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渐渐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个高潮则是在清代学者魏源所记的清初时期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队伍三次入川,明军和农民军、明军和清军、以及清军和南明的军队,清军和吴三桂的“西府兵”,长期在此展开拉锯式混战,数十年间未见太平。士兵、百姓死亡无数,人口锐减。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移民措施补充这里的人口缺口。与明初移民相比,这次移民高潮规模相对较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移民的脚步并不止于江西到湖广,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两湖的人口也逐渐稠密,随着江西等省移民向西不断迁徙,两湖的许多人口则继续向西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因此一方面来到湖广的江西移民继续西行,一方面江西移民又源源不断进入两湖。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明朝后期以及清初,江西等省(包括安徽)移民不停迁进两湖,由于时间跨度长,总量十分可观。相比较而言这个阶段移民的一大特点是主要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时两湖地广人稀,赋税较轻且管理相对宽松,人们基本都是出于自愿西迁到两湖之间圈占开垦荒地,逃脱江西等地沉重的赋税。清同治《南昌府志·赋役志》载:“物粮夫差,百端催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乡,民之逃亡,此其故也。”
据调查,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张国维的《明清代时期的两湖移民》一书考释,鄂东南是主要的移民区之一,“鄂南与江西直接接连,是江西移民的首入之区”,“总起来看,鄂南江西籍移民占移民家庭的比例当不会少于87%”。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0%。进入湖北有水路、陆路两路。或乘船溯长江而上,或穿越幕阜山古道,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来到湖北,先选择鄂东南、鄂东北定居,因此湖北东部江西移民最多,然后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这便是当年移民的大致路线、历程和基本分布。阳新历来乃鄂东南重镇,扼守赣鄂水陆要道。
为此,我们可以定位鄂东南阳新是中国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的重要和必经的通道,是移民运动的中转基地。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到鄂东南湖北阳新在这场人口大迁徙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
移民运动和随之而来的移民文化给封建社会晚期的阳新县甚至整个湖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涉及到经济、社会、民俗、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影响到这里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的创造,有力地推动了包括阳新在内的鄂东丘陵以及江汉——洞庭平原、湘中等几个地区的农业开垦、生产、丰收。进一步形成了明代中后期的“湖广熟”,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域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除了在迁居地定居和进行农业开垦之外,来到湖广的江西移民还有不少人从商,而阳新商人经商的主要方向还是经过移民古道(鄂赣边界的水陆通道),从事盐、米、木材、药材、棉布、苎麻、瓷器和当铺等的交易与经营,一直到民国时期,阳新地方做生意主要还是“走江西”。当年行走在幕阜山山道上的商客们,都结队成帮,并集体出资请驻军护路,以防匪盗。阳新通过这种商客来往不断的商贸活动,积累了财富,也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
人们在田野、乡村、城镇、县城进行着他们文化和思想的投射,形成他们特定的山水自然关系、历史传承关系、宗法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聚居关系。因此这是一块历史的富矿、文化的热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阳新地连吴楚,其饮食习惯、生活风俗、居民建筑、宗教流传,无不遗有旧痕。移民走水路到阳新富池、源口、太子、大王沿江一带,行陆路至阳新龙港、洋港、木港、枫林等地,各自落户聚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民俗,这些特点被传承至今,依然鲜明。
如阳新方言明显的“赣方言区”现象和阳新戏窝子突出的“赣采茶戏”的痕迹等等,生动地映证了当年移民的真实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
移民的艰辛历程,使宗族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愈加深入,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更有着其他人所不能体会的意义。在他们把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带入阳新的同时,儒家传统宗法血缘文化更是深入本族人的心髓,宗族思想、家族伦理更容易被族人尊重和推崇。
在封建社会后期湖北的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阳新的乡土文化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缩影,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等几次移民运动的真实写照。封建社会后期湖北的乡土文化就是在这些性格各异的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中产生的。
同时,移民社会不只是从外面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它还将带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向其他地方,移民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宽阔的场所,更深刻影响了历史上中国乡土社会的定位与发展。
综观历史,阳新不管自然地理条件还是文化民俗均显亦吴亦楚的特色,而明清以来江西移民更是将吴地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融入当地,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并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随时与江西等地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长期保持亲缘关系。阳新境内汇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宗族的外来人口、外来文化,经过相互吸收、相互碰撞的长期的进程后,有融合有冲突,形成文化杂陈的特殊局面。这些移民或为世家大族,或为缙绅冠带,或为硕学鸿儒,或为黎民百姓。他们定居阳新后,便将各地比较进步的文化带进了此地。因此作为重要移民通道的阳新集中了各地传来的文化思想,造就了阳新乡土社会丰富、复杂的多元文化。有大山、大江阻隔与屏障,阳新作为湖北省边界县,地域偏僻,地形复杂,
在历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强大的宗族意识的背景下,境内人长期各自抱成一团,固守各自的家族习俗与制度,防卫心理强,性情表现出相对蛮顽的特点。
而在一县之内,又有富河河南与河北(在当地称北河、南河)的不同,如一般说南河人蛮而朴实,北河人蛮而刁钻。当然这只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的一些口头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带有一些偏见。不过,与环境、地域、经济等因素联系起来,阳新的不少地方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形成有特色的小文化圈,比如习惯上说的南河、北河,还有富池等沿江一带以及太子、大王,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而且这是十分难得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所以民间说法虽然直白,但确有一定道理,而且与现实的村落以及民居建筑的一些特征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对照。
摘自——《中国老村:阳新民居》 作者:王炎松 何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