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丹青 在我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几乎都设有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它们是向市民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襄阳”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监管缺失、审核不细、把关不严,文化墙上常常出现一些概念性、常识性错误,甚至有标点符号、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出现。 为整治文化墙不规范现象,迎接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近日,市政府对各城区下达了文化墙治理工作分工及要求,记者先后走访了襄城、樊城两区,追踪落实情况。
记者在襄城西门桥旁的浮雕前看到,几幅介绍释道安生平的浮雕上,有好几处概念错误。而樊城区建设路的文化墙上,“冒冒失失的莽撞人”一句中的“莽”竟写成了“葬”,还出现了“却是”误写成“确实”等笔误。 市纪委退休干部程元银告诉记者,今年6月,他在冯家巷散步时,留意到文化墙上有很多历史事件写得不真实,不准确,张冠李戴,而铁佛寺附近的十五六块文化墙,更是几乎每一块都有错误。 今年以来,媒体曾多次报道文化墙“不文化”现象,媒体曝光部分社区文化墙后,本应引起各城区、社区,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以此为鉴,主动对辖区文化墙、宣传牌等内容一一清查、纠错,但遗憾的是,被曝了光的,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甚至一错再错,贻笑大方。而没被曝光的,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一点儿危机意识和主动纠错、自查自改的思想。直至市政府向各城区正式下达了文化墙治理工作分工及要求后,这一情况才得到了明显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