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的“大跃进”
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科学课堂中的“大跃进”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产量随着人的愿望和意识不断增长。那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然后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感性的积累尚不丰富,演绎归纳能力还不具备。而我们在课堂中却急功近利,冒然前进,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的现象。
在学生刚刚接触韦恩图的时候,就试图让我们的学生从韦恩图的中间出发,向两边填写,即从相同入手,寻找相同之中的不同。韦恩图切实是通过比较让帮助学生寻找到两个事物的相同点,即科学的概念。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首先是从事物的各自特点入手。然后才会比较两个事物中不同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如果我们在比较大树和小草时先给出比较的内容:根、茎、叶。然后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无疑是给出了韦恩图的中间部分,也是给出的比较后形成的科学概念。这样话韦恩图的比较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方法,但是要注重学生一定是有了充分的感性积累之后,才能在自悟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方法。就韦恩图而言,学生首先要经历的是从不同之中寻找相同,然后才是相同之中寻找不同。
在动物单元如果单单是把第三单元气泡图提前,我认为这样做还是符合学生记录的需要。但是我们却又犯了好大喜功的毛病。非要在气泡图的基础上再引进层级关系,把气泡图发展成围网状图。且不说孩子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但说,如果是有了层级的关系,就是要把动物研究内容分成了若干的系统和方面。这已经就超出了教材本来的设计意图。教材在三年级对小动物的研究定位不是对于纲目科属特征的研究,而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动物的能力。初步感知几种小动物。在小学阶段都没有涉及到对哪一类动物的研究内容。
还有关于分类的研究,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的课标和教材都是要求学生能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孩子选择的标准可以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说在给叶子分类的时候叶子的大小;给几种材料分类的时候可以用颜色等等,就是到了四年级研究的研究时,孩子依然还可以用岩石的大小、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我们的教学是要通过多次的分类活动去感知如果要分的科学就要用物体的本质属性作为标准。这也是需要过程的,绝不是学生在刚一接触科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能办到的。而我们在空气和水单元中水一课中就非要我们的学生用是否会流动把7中物体分成液体和固体,从而形成液体和固体的概念。如果真的能用一课就形成这样的概念,我们的教材何必还要再进行后6课的研究。我们再三年级分类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标准多样化,标准不择优。择优的过程是要不断的感知和感悟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自己主动择优。
要杜绝科学课堂中的“大跃进”,今天你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一定,明天他在你的基础上再提高一点。最后倒霉的是学生,倒霉的我们教师自己,因为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难完成教学任务了!
如何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在实验中?
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的问题
学生太可爱了
教师对学生是怎样从扶到放到跑的?
保护孩子和家长生命的屏障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分类的概念?
我们还有差距!
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
科学史是正确认识相对真理性的最好教材
正确认识科学史就是找到活动结构的金钥匙
有意识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
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何把我们在培训中的一些想法变成实际的课堂教学
搭建学生课堂教学的结构。
体味着上课带来的快乐
满足学生愿望
看花容易绣花难!!
降低活动和思考之间的跨度
季节不等人,抓好抓住季节
青春期性教育的困惑
激发的是孩子们研究的兴趣
2006年9月1日星期五
新学期、新气象,新的教学大楼,新的一群合作的伙伴。送老人,迎新人,新老交替再创科学组的新辉煌!新的学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带好这支队伍?让这些新人尽快的成长,是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用我心换你心扭转老人老习惯;手把手带新人延续组内好传统。
记得我曾在上学期的红杉奖的汇报中说过,科学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科学组的魂不会因为人员的改变而变化。科学组的灵魂就是做事要责任感,事事永争第一。这就是我向新的组员上的第一课。用我做事的态度,做事的热情去感染我的新伙伴,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每一个人尽快的熟悉科学这门学科。为了能他们做到校长说的先听课再上课,我把自己的课时向前安排,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开新课让他们去听课。而且向他们承诺我的课可以随时去听。今天当新的老师听完我的课以后,我们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听课的感受相互的交流一下。我把自己设计课的意图和课的定位向他们做介绍,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今天上的是五年级的课,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是在种子的发芽实验中?
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通过种子发芽的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如何向科学家那样进行一个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个实验向学生展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分析——结论——应用,这样的一个科学流程。先让学生对这个流程有一个总的认识,然后在每课时要完成其中的几个内容。第一课时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第二课时是实验,第三课时是分析——结论——应用。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教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告诉他们猜想假设要有根据,设计要可操作,能被识别。然后通过交流和相互的评价来巩固他们对猜想和设计认识。
另外还有让我非常感动一件事情,最近我要清理科学组群的成员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离去。马老师说科学组是出生的地方,是她进入学校的第一家。杨老师说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她在这里成长,得到了认可,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在说科学组是他们永远的家,让我在家里给他们留一个地方。
2006年9月2日星期六
如果说一年前带继红五年二班的时候还有抱怨,还有不情愿。所有的这一切今天都化为了乌有。家长们在孩子们毕业2个月以后的聚会上,还能想着请我这个带班的老师参加,表示对我的感谢,我觉得我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值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说在我带班的时候失去作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作为班主任的快乐,收获了家长们的信任,收获了孩子们的爱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动地球,给我一次机会我能证明我也是一名称职的班任。当我顺利的把这个全校比较乱的班级送毕业的时候,其实获得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可以胜任继红校的班科任教学,绝不再是干不了班主任才当的科任。
2006年9月4日星期一
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真的很累。今天听了3节课,上了3节课,评了1节课,升旗站了1节课。算一算正好8节课,一节都没有歇着。
今天听的这3节课都是教材介绍,觉得这几节在课的定位,教学目标的落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教材的介绍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教材的结构,自主的学习?让老师从一节课的讲解中摆脱出来,几位老师上的太累了,自己一个人整整说了一节课。
我的一点建议:
1、学生先看书再介绍;先思考再提问。体现科学课思考在前的好的习惯,给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2、学生根据看书(主要是目录)自己给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学期要学到那些教学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以根据目录就能回答,然后再让学生给内容进行分类。分类的时候如果学生有问题的话,可以先给学生分类的标准,比如哪些是生命世界内容,哪些是物质世界,哪些是地球与宇宙世界?
3、在教材介绍的时候也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认知。比如三上的介绍中让学生自己先谈谈你认为科学学科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然后看了书,在来讨论一下科学学科是这样的学科,和你自己想象的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