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362|回复: 6

【中国汉城】古绞国与“城下之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绞国与“城下之盟”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2011-10-20 16:08:11)
       
按史书记载,在鄂西北的十堰地区曾经有个绞国或称为左绞,这个古国在《左传》、《战国策》上多次出现,有一次我在《丹江口市地名志》中看到一个地方叫“左绞”,这让我联想这个“左绞”与古代的“左绞国”是否有联系?于是我产生了到那个地方去看看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出时间来。97年丹江口市博物馆杨学安馆长曾多次要我一起看铜锣寨,“左绞”与铜锣寨处于同一条线路,于是我向馆长请示,馆长当即同意我的请求,同时单位还安排一个同志同行,我们在铜锣寨忙了一天,于第二天又向丹江方向返回,去左绞。

左绞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绞管理区,距习家店16公里、丹江口市80公里,离郧县城关60公里,现在的郧县到丹江的公路就在左绞管理区的后面穿过。离公路不远有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名叫下河,下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有二三百米宽,沿河沟展延约有4公里,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下河岸边都是水田。沿下河两岸的群山,相对高度在200—300米,山上林木比较茂密,介于冲积平原与山体之间的大缓坡,考古学上称作“二级台地”,被当地居民开垦作耕地。下河水流量较小最后注入汉江,从下绞村距汉江边有—6公里的距离,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这里的交通也算是方便的。客观的讲这一带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若将其作为一个古代的国家都城所以地的确免为其难,如果说左绞的位置环境不好是客观的,但从下河入汉江后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上通郧县,如上游不远处的龙门堂非常平坦和肥沃;下达古均州,当时称均陵,假若从这个大的环境来看还是不错的。我们到了左绞不长时间习家店镇文化站的同志就到了,通过据了解,左绞管理区下辖的自然村中有上绞和下绞两个自然村,两村相距不远。我们重点对上、下绞进行了调查,在下绞村发现了周代遗址,即下绞遗址。当我们发现了遗址时心情非常高兴,考古学讲究的就是用实物说话,心想我们找到了。

下绞遗址位于下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背靠东、西轱辘山,前临一片水田,下河曾从水田中央流过,但因多次改道,又有现代人筑起的石堤,形成今天的河道,古河道现已为水田。下河流量较小,实为一条小溪。遗址的东侧有一个黄土包,名为乔家坪,乔家坪上为上绞村,上为下绞村,两村相距二、三百米左右。在下绞村与乔家坪相接处有一条小冲沟,名为渣子沟。与下绞村隔水田相望的有三座山,分别为堂子山、殿子山和三道梁子。下绞遗址的处境虽不是很好,但在这一带来看还是优越的。

下绞遗址现存面积不大,这可能是下河在多次改道的过程中将遗址破坏而造成的。我们在河边的断面上发现两个有文化堆积的剖面,内含丰富的两周遗物。主要是陶片,能复原者较少,陶质以灰砂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红胎陶和磨光黑陶。器形以炊器和盛装器为主;主要器形有鬲、罐、盆、豆、钵等。我们找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周代的应该不成问题,但遗址破坏严重,现存面积很小。我们所见到的地层是在下河边上,文化堆积只有很小的一点点了,可以肯定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一下也不会存在的,因为下河水不断的还在冲刷。由此我们我们分析遗址的大部分都被下河冲走了,是我们在欣喜之余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4: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调查我们不仅关注遗迹、遗物,同时我们还特别注意了民间传说。在上绞村据一位老人讲,下绞附近的乔家坪为古绞国的所在地,早年还有城墙,现已被毁,他说其小时还在该处挖山过古物,其中有一件青铜器象斧,这件东西可能是一件青铜越,当我们追问东西在哪时,他也说不清了。根据实地观察,此地并无城墙的遗迹存在,但乔家坪是一处墓地。乔家坪位于下河北岸,处在上、下绞之间,为一座小山包,约高出下河20米左右,黄土结构,这种地貌与四周的石头结构的山峰相比显得很特殊。据该村村民讲,山包上以前都是坟包(封土堆),最大的面积达一亩地左右,现都平整为旱地。我们虽没在乔家坪找到想要的东西,但我们还真的发现了墓葬,这些墓葬是否就是当时的现在不得而知。我们在左绞跑了一整天,收获还是很大的,尽管有些遗憾之处,但我们回到单位很快就整理出了一篇调查简报,发表于《江汉考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在我们这次调查之后的2002年,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农民在水田沟劳作时挖出3件青铜器。经文物专家初步认定,系春秋时期的簋、鼎、盘。这一发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这几件青铜器的时代与古绞国的时代也大致相当。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这几件青铜器就是绞国的,但为寻找古绞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于古绞国一直都是个谜,古绞国的历史文物当然是更大的谜,我们这次发现的陶器及后来发现的青铜器,都有可能是谜底;还有一个谜就是古绞国的地望或说是古绞国的所在地,这个谜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有的说:绞国在今湖北郧县;有的说:绞国当在今谷城县境,南河西北面之北河流域。但都认为在鄂西北,大体方位在鄂西北的汉水中上游地区,下绞遗址的发现和青铜器的出土为绞国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至于这里是否就是古绞国的所在地还得做进一步的工作。我们是搞考古的,关注的是实物资料,这些新发现为研究古绞国提供了如下三条有力证据:其一、该遗址发现了一批两周时期的遗物,遗物的时代与古绞国的时代吻合;其二、遗址边发现了墓地,且墓葬封土较大,表明该墓地规格较高(当然我们仅从封土还不能说明这些墓葬就是古绞国的遗存);其三、这里的民间传说非常明确地说:“古绞国就在下绞”或“下绞曾是古绞国的京都”,同时这一带还有“左绞”、“上绞”、“下绞”等三处以“绞”命名的村庄。另外,在下绞遗址周围有“东轱辘”、“西轱辘”、“殿子山”、“堂子山”、“渣子沟”等一批与生活有关的名称,这些名称或许与古绞国也有某些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古绞国的考古成果应该到此为止了,但有一个与之相关成语到是让人颇有兴趣,这个成语就是“城下之盟”。那么“城下之盟”与古绞国有什么关系?

话说公元前701年,距今二千七百年前的一天,绞国的国君在自己的都城之下与楚国签下了一份投降书,历史上称之为“城下之盟”。根据《左传》的记载,绞国曾经牵头联络周围的几个小国家和楚国作对,以杀楚国的气焰。绞国的国君先联络郧国,在今安陆市境内的一个小古国;随国,今湖北随州市的古小国,曾出土过著名的曾候?编钟;州国,今湖北监利县境内的古小国;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境内的小古国,组成一个联军想进攻楚国军队。这时的楚国已洞察到这一事态,于是楚国将军队驻扎在郊郢,当今的宜城,以作防御。由于盟军集结或到达指定位置有一定困难,楚将屈瑕先发制人,采取连夜偷袭的办法,先击败郧国,这时各国军队还没有完全集结起来,郧国就败,这样其它国家也纷纷停止了军事行动,楚国大胜。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在一年之后,即打败郧国之后,公元前700年,楚人出于报复而伐绞。这次战争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据《史记·楚世家》说,楚国在熊通(公元前740年—前690年在位)时代,实力大增,实行拓土扩张的国策,大举向邻国进攻,当时楚立国于长江和汉水之间,其邻国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姬姓随国,其都城建在今湖北随州市区。随与周王室同姓同宗,这个地处汉水东面的周王室的卫星国,受朝廷的委托,负有监管江汉地区诸侯国的权力。因此,楚就把随国作为讨伐的重点。公元前706年,熊通率军攻打随国,要随侯转告东周王朝,授予他“王”的封号。在周代,诸侯是不能称王的,称王就意味着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当随侯将熊通的要求转告东周王室时,遭到了周桓王的断然拒绝,但熊通仗着自己的实力,不遵中原的礼制,自立为“武王”。到熊通在位的第51年(公元前690年),周庄王召见随侯,责备他不该率汉东诸侯慑服于楚,以致纵容熊通僭号称王,随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过失。楚武王对此十分气愤,认为随侯出尔反尔,背叛了自己。于是在当年春天,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发动了对随国的第三次攻击。当部队行进至楚随交界处时,楚武王心脏病暴发,猝死于军营。楚国令尹,令尹是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楚国怕人家知道自己的国君死了,于是将消息封锁起来,领兵继续前进。随见大军压境,自知难以抵抗,只好又派人向楚国求和。

楚武王在征伐和要挟随国的同时,对其他弱小邻国,更是步步紧逼。楚国的称王称霸,使得邻国倍感紧张,各国纷纷进行军事动员,联合御敌。但在楚军的强大压力之下,盟军被击败之后又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彻底的消灭了这些国家。到公元前700年,由于绞国曾参加盟军抗楚,楚在打败郧国后兵锋指向绞国。据《左传》记载,楚师行动迅速,很快就兵临绞国城南。绞国自知出城迎战,难以阻挡楚军的进攻,便关闭城门决心死守。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发动试探性进攻,均未奏效,相持有一个多月。这时楚国名将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状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于是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问他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雇佣些当地人上山打柴,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国小而轻躁,轻躁则缺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

却说绞国国君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着。绞君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绞军收获不小。绞城被围月余,城中正缺柴薪,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者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捕大鱼。数日之后,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又出城劫掠,樵夫们见到如狼似虎的绞军,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逃窜,又遇伏兵断了回城的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君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出城签订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是敌军兵临城下胁迫而成的盟约,此和约就成了国耻的象征。面对绞国故城我们到想到这份条约是在什么地方签的,是在下河边的河滩上,还是在乔家坪的黄土地上?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绞国可是上古的巨姓,名望很高。相传其远祖皋陶是东夷族的著名首领之一,偃姓发祥于今天的山东泰山一带。秦山脚下的曲阜,长期是东方夷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所在,曲阜古代就名“偃”,乃是因有偃姓部族居住那儿而得名。偃的本字为“匽”,古与“燕”通。远古的族姓多出自图腾名,东夷族人多崇拜鸟图腾,偃姓人因崇拜燕图腾,故姓“燕”,别写为“偃”。大约5000年前,发祥于陕西渭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部族,顺黄河而下,大举向东方进攻。当他们推进至黄河下游地区时,与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部落联盟在河北涿鹿展开决战,结果是蚩尤彻底战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被迁徙出原居地,偃姓除一部分南逃到淮河流域外,也有一部分被强制迁徙到河南中西部,河南有地名偃师、郾城,就是偃姓族类居住后留下的。绞人大概就是在这时被迁到了河南中西部,至西周,再辗转迁徙到了地处鄂西北的十堰境内,古绞国可能是在此时或略晚迁于此,到春秋时期被楚所灭,古绞国就这样被厚厚的历史尘埃所淹埋,只有城下之盟这个故事还提醒着人们曾经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