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绞国与“城下之盟”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2011-10-20 16:08:11)
按史书记载,在鄂西北的十堰地区曾经有个绞国或称为左绞,这个古国在《左传》、《战国策》上多次出现,有一次我在《丹江口市地名志》中看到一个地方叫“左绞”,这让我联想这个“左绞”与古代的“左绞国”是否有联系?于是我产生了到那个地方去看看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出时间来。97年丹江口市博物馆杨学安馆长曾多次要我一起看铜锣寨,“左绞”与铜锣寨处于同一条线路,于是我向馆长请示,馆长当即同意我的请求,同时单位还安排一个同志同行,我们在铜锣寨忙了一天,于第二天又向丹江方向返回,去左绞。
左绞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绞管理区,距习家店16公里、丹江口市80公里,离郧县城关60公里,现在的郧县到丹江的公路就在左绞管理区的后面穿过。离公路不远有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名叫下河,下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有二三百米宽,沿河沟展延约有4公里,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下河岸边都是水田。沿下河两岸的群山,相对高度在200—300米,山上林木比较茂密,介于冲积平原与山体之间的大缓坡,考古学上称作“二级台地”,被当地居民开垦作耕地。下河水流量较小最后注入汉江,从下绞村距汉江边有—6公里的距离,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这里的交通也算是方便的。客观的讲这一带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若将其作为一个古代的国家都城所以地的确免为其难,如果说左绞的位置环境不好是客观的,但从下河入汉江后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上通郧县,如上游不远处的龙门堂非常平坦和肥沃;下达古均州,当时称均陵,假若从这个大的环境来看还是不错的。我们到了左绞不长时间习家店镇文化站的同志就到了,通过据了解,左绞管理区下辖的自然村中有上绞和下绞两个自然村,两村相距不远。我们重点对上、下绞进行了调查,在下绞村发现了周代遗址,即下绞遗址。当我们发现了遗址时心情非常高兴,考古学讲究的就是用实物说话,心想我们找到了。
下绞遗址位于下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背靠东、西轱辘山,前临一片水田,下河曾从水田中央流过,但因多次改道,又有现代人筑起的石堤,形成今天的河道,古河道现已为水田。下河流量较小,实为一条小溪。遗址的东侧有一个黄土包,名为乔家坪,乔家坪上为上绞村,上为下绞村,两村相距二、三百米左右。在下绞村与乔家坪相接处有一条小冲沟,名为渣子沟。与下绞村隔水田相望的有三座山,分别为堂子山、殿子山和三道梁子。下绞遗址的处境虽不是很好,但在这一带来看还是优越的。
下绞遗址现存面积不大,这可能是下河在多次改道的过程中将遗址破坏而造成的。我们在河边的断面上发现两个有文化堆积的剖面,内含丰富的两周遗物。主要是陶片,能复原者较少,陶质以灰砂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红胎陶和磨光黑陶。器形以炊器和盛装器为主;主要器形有鬲、罐、盆、豆、钵等。我们找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周代的应该不成问题,但遗址破坏严重,现存面积很小。我们所见到的地层是在下河边上,文化堆积只有很小的一点点了,可以肯定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一下也不会存在的,因为下河水不断的还在冲刷。由此我们我们分析遗址的大部分都被下河冲走了,是我们在欣喜之余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