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十堰移民

【中国汉城】辉煌古麇国觅踪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独有偶,乔家院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叫媵御。这是什么意思?即男人为了结婚而铸造的青铜器。这个人叫“中濒”或叫“中濒儿”。为了结婚他的父母为他铸造了铜盘、铜匜、铜比这三件青铜器,上面除了铸上他的名字之外,还有“御”字。这个“御”字的意思是男方专为婚礼迎娶新娘所铸之器,与金文中女子陪嫁所铸之器称“媵器”相对。

男方铸造的结婚用器称为媵御,“御”当读为“讶”或“迓”。媵与御除分别指女方嫁送和男方迎娶的随从外,还应包含有夫妇所备婚嫁之具。滕与御在文献中常记载,《仪礼•士昏礼》:“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揖入,升至西阶。布席于奥,夫人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御沃盥交。”汉朝人郑玄解释说:“御当为讶,讶,迎也,谓壻(婿)从者也。”由《士昏礼》而知。在女子被迎入男家后,似必行“沃盥”之礼。沃盥时,采用沃御盥或御沃盥的交错方式,以示阴阳之志。我们认为,行此礼时所使用的必定是男女双方各自准备的沃盥之器。故此,这批含“御”字的铜器当为男方所铸之器,似应可称之为“御器”,或“讶器”或“迓器”。这个意思是说,当新娘到了新郎家前时,主人要将新郎掺扶着进入新房,这时的新郎要面对南方坐下,这表示对新娘的尊重。坐定之后要进行一个新婚仪式,仪式中要摆上新郎和新娘二家的陪嫁品,且这些物品要交错摆放,以示阴阳结合之意。

乔家院出土的这二批青铜器虽同为婚嫁之物,且为一男一女的新婚之器,但并不是同一个新婚之物,因为它们出于不同的墓葬,显然是属于二个家庭所有。不过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家庭的婚礼,即在新婚之前二个家庭都在铸造新婚用的青铜礼器,女方将铸好的铜器送到男人家里,新婚之日,新娘如期而至,男方家人热情的将新娘迎到新房内,由于战国时期衣服宽大,但做工都非常精致,新娘穿着丝绸的宽大衣服,上面绣着艳丽凤鸟花纹。新娘入洞房之后端坐到西,面对着南方,于是进行新婚仪式,仪式礼毕,结婚正式完成。乔家院墓地的几件铜器给我们来入了二千多年前的远古生活之中。

六、从大冶铜绿山到郧县乔家院

乔家院墓地发现大量青铜器之后,专家们对乔家院的青铜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除了铭文,时代及国属和文化属性之外,还对这些青铜器的本身进行研究,如青铜的来源、青铜器的铸造等等都进行了多学科,深入的科学研究及解释。
5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5: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们首先是对青铜的来源进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专家们利用微量元素示踪法,来探讨青铜器矿料来源。所谓微量元素示踪法的原理是,岩石(矿石、矿物)中的微量元素由于含量甚微,他们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通常受物理化学中的亨利定律制约,而不参与岩石化学平衡反应,一般不受常量(主量)元素含量的约束和习性的影响,在地质作用及岩浆分异作用过程中,其地球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因此,岩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往往很好地保存了有关成岩(或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时地质构造环境的信息,成为一种独特的地球化学“指纹”。这是利用微量元素示踪文物产地和矿料来源的地球化学基础,利用这种原理来探寻古代青铜器的原料来源是很有科学思想的。要搞清楚乔家院青铜器之源料来于何方,专家们选择了这种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先要搞清楚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现的青铜铜矿,所以专家们对这一阶段全国所发现的铜进行全面采样,根据所采样的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乔家院青铜器源料――即青铜来源于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

大冶铜录山古铜矿,是一处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的古矿井遗址,现已发现矿井360多条,古代冶铜炉7座。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观后赞叹不已,并誉之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根据清修《大冶县志》的记载,铜录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上石之上,故名”。矿区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的古代炼铜渣,这说明此处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代较长的古代矿冶基地。现在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在铜录山古矿冶遗址清理出了以各种木架支护的采矿井巷数百条,竖井、斜井、平巷纵横重叠,采掘深度达五十余米,这些井巷的时代为春秋至汉代;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并有春秋时代的炼铜炉八座。春秋时的炼铜竖炉,是用红色粘土、石英砂、铁矿粉、高岭土等夯筑而成的,炉高1.5米左右,炉缸面积约0.2平方米。炉旁出土的粗铜块含铜达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可见当时冶炼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估计,从周代至汉代,铜录山共冶炼了八至十万吨铜。
54-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5: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器铸造方面,专家们分析古麇国地处我国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结合部的汉水中上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既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又有巴蜀文化浸润,更有秦陇文化的渗透,还有氐羌文化的遗存。专家们为了搞清楚麇国青铜器的文化性质,选择从青铜器的铸造入手来确立。在金属铸造上一般要采用陶范法,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伴随青铜文化始终。采用陶范铸造工艺时,一般要经过制模、翻范、制芯、合范阴干、焙烧、浇铸等工艺。其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再进行磨砺加工。因此,在铸造遗址附近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碎范出土。采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时,泥芯会被封闭或半封闭在器物里,一般不再取出。因此,在出土青铜器的耳、足等部位经常会发现有泥芯残留。传统观点认为,制模、翻范、制芯时,一般都是以铸造作坊附近的粘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焙烧而成。前人的大量实验告诉我们,在陶器烧成过程中,粘土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在烧制过程中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泥芯和陶范虽都是粘土经高温焙烧而成,但其化学元素组成却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理论和聚类统计方法,对泥芯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采取多角度综合分析,并结合传统考古学关于青铜器铸造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有望确定出古代青铜器的加工铸造地。

那么,这批古麇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南方铸制还是来源于北方?又或是本地铸制而成?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理论和聚类统计方法,对泥芯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采取多角度综合分析,并结合传统考古学关于青铜器铸造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古麇国青铜器是在楚国盘龙城(即今天的黄陂)或是江陵(现荆州的江陵)铸造成型后再输入古麇国(乔家院),也就是说麇国人选用了大冶铜绿山的青铜,但并不是将青铜运回到麇国,而是选择在楚国的某一个地方,将青铜器铸造好之后,再将成品的青铜器运回到麇国。

专家们在搞清楚青铜器的来源及铸造地之后,又对青铜剑(乔家院发现了一把青铜剑,上面镶嵌有绿松石)上绿松石粘结材料的研究。

我国有着悠久的镶嵌工艺史,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等宝玉石饰件以增加器物的华丽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

一直以来,很少有文物研究者对镶嵌绿松石工艺中所用的粘接材料进行分析,只是猜测其可能为某种漆或桐油之类物质。乔家院发现铜剑上多镶嵌有绿松石。文物保护人员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发现一柄铜剑上镶嵌的绿松石背面残留有一种浅黄色物质,疑为黏结材料。学者研究镶嵌在绿松石处所用粘接材料主要成分为蜂蜡。根据这一结论可以确认了我国先民在春秋中晚期使用了蜂蜡这个事实,是目前所见国内最早的蜂蜡样品。

七、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

乔家院墓地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玉环、玉琥、玉握、玉剑等等,这些玉器造型之美、制作之精,都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乔家院墓地最为精美的玉器是玉琥和玉握等玉器。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春秋时期的玉琥多呈扁平片状,俯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通常做佩饰使用。琥身多以双阴线饰龙首纹、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代表西方的灵兽)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大家所熟知的“虎符”就是由此器形演变而来的。与佩饰玉琥不同的是,玉握是冥器,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由于玉冥器常年埋藏于泥土里,

各种矿物质不断的对其产生沁渗、腐蚀,因此出土的玉冥器往往已失去原玉石的质感而呈现出不同的钙化。
5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5: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是什么?玉和玉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玉就是一种石头,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将玉说得更为神圣:“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用拟人手法阐释的玉概念。将玉赋予了人格化和理想化。这种观念逐步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大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玉是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

由于这种美丽的石头被人为的寄予了这些美好的东西,玉就有了“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如果说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那么坚贞温润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古人以玉为代表,创立了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玉意识,这个玉意识是玉文化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华夏民族的伟大思想建树。

由于因为玉有这么多的美好在于其中,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爱玉,尤其是古人,活着的时候佩戴玉,头部有玉坠、手上有环、颈部顶念、胸部有胸坠、腰部有璜、璧等等吧,举不胜举,总之只要人体可以装饰地方都有玉,都用玉来装饰。就是人死后也要用玉来随葬,这些心爱的玉器与自己一同进入另一个世界,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将玉做成玉面,玉衣用于随葬。相传说玉可以保护身体不腐。这就是中国人对玉的崇尚。

但这里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说玉,而是要重点说乔家院出的一件玉器,而这件玉器将会改变中国科技史的――玉柄铁剑。乔家院墓地出土的一把玉柄铁剑,堪称“楚国第一玉剑”,距今至少2500年。该玉剑剑身和剑锋这些由两段铁制柄相连,全长37厘米。出土时铁质柄已部分腐烂。这柄玉剑由四节雕蟠螭纹玉和二生节铁组成,其剑身是生铁由于年代久远已严重腐蚀,但就是这二节小小的剑身,将改变中国冶铁史,因为它的发现将中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它的出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铁器时代。
5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5: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历史上的时代划分是按照生产工具进行的,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乔家院玉柄铁剑的出现喻示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所以这件眼起来不起眼,且已腐烂的生铁,它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石中的铁,一般称为陨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这是人类使用铁的最早情况。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目前中国至迟于商代中期已经有铁器。如一九七二年发现于河北藁城的铁刃铜钺,时代为商代;一九七七年发现的北京平谷刘家河铁刃铜钺,亦商代。但这些铁器都是由陨铁制成。所谓陨铁就是自然铁,它并不是通过人们的冶炼而成的,而这些铁的得来是在自然界中偶尔得到的,人们得到这些铁之后进行适当的煅打而成工具,所以这种铁尽管也制成的工具,但并不能认为此时的人类就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所以此时的铁器与后来的铁器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铁这种物质和铜一样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但人们为什么先发现铜?这与这二种物质本身的属性有关,因为铜的熔点比铁低,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首先就发现了铜这种物质,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增强,才慢慢发现了铁。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导致了世界上一些民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也推动了一些民族脱离了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世界范围内最先出现铁器使用的是古埃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现极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陨石中得到铁,而非由铁矿中提取。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亚细亚,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越来越多地由陨石矿中提练铁,但大多用在礼仪上。而且当时铁是极昂贵的金属,比金还要昂贵得多。在中国最早可见的铁器,发现于春秋晚期,乔家院出土的这件玉柄铁剑时代为春秋中期,从时代上要比春秋晚期要早,所以它的发现将中国冶铁术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这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由于铁器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物质,所以很少人能够使用,就是一些少数贵族阶层也只能少量的拥有,所以铁器在当时只能是一种身分的象征,所做的工具也是一些小型工具,或是与其它物质配合使用,玉柄铁剑正是如此。但它的出现告诉我们:青铜时代已告尾声,铁器时代已经到来。

八、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乔家院墓地通过正式发掘的墓葬有六十多座,但只有四座为春秋时期的墓葬,其它的墓葬有战国的,也有汉代以后的,这四座墓都有殉人出现,这是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现象。用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到奴隶社会晚期或是末期这种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对,进入阶段社会之后,由于贵族阶层依然怀念那种没落的人殉制度,虽想用活人来进行殉葬,但又怕遭到社会的指斥所以一般使用木偶人或是陶人,之后历史还有反复但这种制度最终将被历史所遗弃。乔家院所出现的殉人,正是社会形态转型阶段,即奴隶制处于崩溃的边缘,封建制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进步与落后同时反映在同一个墓地之中。殉人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落后社会现象。
5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5: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当着工具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这种残酷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也延续了很长时间,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其典型发展时期是在商代。在商代早期即已盛行,河南郑州、安阳,湖北黄陂,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中都发现有以人殉葬的墓葬。晚商时期的贵族和商王的大型墓葬的殉人可达百人之多。这些都是用活人来进行殉葬,当时商、周君王公贵族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考古工作者从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如殷墟墓葬的1001号大墓的殉人,多数都是青少年,其中有几个甚至是幼童。这坐大墓共殉葬164人。殷墟王陵东部的武官村大墓呈“中”形,其规模虽然小于1001号墓,但仍发现殉葬79人。近年在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妇好墓,尽管殷墟王陵区的公共祭祀场所早曾发现1228座祭祀坑,有近两千多个人牲。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还有在湖北发现的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为年青女子。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奴隶制濒于崩溃,人殉开始引起非议。春秋之后,人殉已不多见,基本上改用木制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如在湖北的江陵有大量的墓葬都是用木制人来取代活人进行殉葬,到了秦、汉代人们开始用泥质的陶人进行殉葬,如陕西咸阳的汉阳陵等都用的是陶人,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秦始皇兵马坑了,这些都是用泥质的陶人来取代活人殉葬的例子。在战国时秦国就曾在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废止人殉,这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有些人并不遵守历史的发展规律,仍有大量的人用活人来殉葬,史籍关于人殉的记载很多。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考古上也屡有这方面的发现,如现在荆州发掘的一座墓中就是殉人坑年百个,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每个殉人坑都是一名女性。还有《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因对老爹有怨气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吴王阖闾引透百姓为其女儿殉葬的手段,更加残酷血腥。”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待珍宝作为随葬品。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也就是下令将跟随观看的男女全部赶进地宫,然后塞上墓门。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被埋进坟墓,成了阖闾之女的殉葬者。

乔家院殉人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残余,其实这种制度在春秋早期就遭到社会的唾弃,但这种制度依然存在,我们从这些殉人中可以看出此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在进步和保守之间进斗争,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并不会一时一事的被人接受和吸收,落后的奴隶制依然还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壤,并顽强的存在着,尽管新兴的地主阶段强烈的要求主导社会的发展,但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过这种残酷的社会制度虽然在一些人的不情愿之中也慢慢的退出历史。

乔家院墓地在中国考古学上的确算不上一个大的墓地,出土的遗物也不是特别多,文物也不是特别精美,加之这其发现的时间也不长,研究并不深入,但乔家院墓地有着其它墓地,乃至大型墓地所不具备的文化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乔家院墓地各方面的资料都很全面,虽不算丰富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如玉柄铁剑所反映出来有冶金文化的内涵,即从青铜文化向铁器文化的过度,还有殉人习俗反映的没落的奴隶制所不死的阴魂之不散,还有媵器所反映出来婚嫁习俗,青铜原料及铸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对青铜这种物资的选择及应用,凡此等等并不是所以墓地所能全面反映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乔家院墓地其主要是想全面介绍这个墓地的方方面面,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