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巡游到蔡山留下的千古绝句。 在这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蔡山脚下,座落着一个整齐漂亮的村庄,这就是蔡山镇梅学堂村。梅学堂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386户,1348人,党员32名,耕地面积1442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九十年代前,该村没有一个工业企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是这里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该村是蔡山有名的穷村。
工业强,则发展强。面对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和村民盼富、求富的实际,梅学堂村“两委”一班人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分析本村村情的基础上,村“两委”一班人思考着,求索着,梅学堂村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梅学堂村的光明前途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村“两委”一班人通过深入农户,走访党员、群众,一致形成这样的共识:梅学堂村的出路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唯有发展工业,才能强村富民。
思路决定出路。梅学堂村“两委”一班人依据本村村情,确立了“农业稳村,工业强村,民营活村,生态美村”的发展思路。
发展工业,谈何容易。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三靠资金、四靠人才。村“两委”一班人深知发展工业难处,同时,又看到本村有闲置多年,面积10余亩的集体学校以及本村在外打工老板多的资源和优势,从而,增强发展工业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之路。坚持以老乡引,以老板引;开展“招商走四方”活动,多与本村籍在外老乡、老板、能人、名人联络,引资回乡,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村“两委一班人郑重承诺:对外来落户项目像对待子女一样真心关爱与呵护,对企业老板像对待父母一样诚心侍奉和尊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黄梅县众星农资公司是该村引进的第一家公司,该公司是本村能人李建国于2006年创办,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年收购加工能力1万吨,产值8000万元。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为了回报家乡,回报人民,该公司每年安排本村固定工人15位,年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最高的年份均达2万元。除15位固定工人外,每年还有50余人在厂做临工,年人均收入都超过8000元,仅此两项,每年为当地农民创收近60万元。同时,该公司对本村棉农生产的棉花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极大地方便了棉农的售棉,也给棉农带来了实惠。仅近4年来,按年收购籽棉1000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2元计算,每年为本村棉农增收20万元,若算上棉农就近销售所节省的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两项合计为棉农增收40万元。
蔡山镇惠本节能灯具厂是该村引进的第二家企业,该厂是本村籍在外老板梅劲松利用闲置的集体学校于2011年创办。梅劲松祖籍在梅学堂,户口在武穴市,2004年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通过打拼,2005年在江苏常州市创办了常州灯具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年均销售收入1000万元。2006年,他又在广州办起了惠本节能灯具基地,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年产值5000万元。为了引进本村这个大老板回乡创业,镇委书记於春明、村支部书记张国胜先后“三顾茅庐”招贤纳士,终于感动了家乡赤子之心。2012年,梅劲松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为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经这一年的创办,一个新型环保节能灯具厂像出生的婴儿呱呱落地。走进节能灯具厂,新建的3栋厂房拔地而起,整个厂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打胶线,自动化包装线,主要生产环保节能灯,品种达十多种,总投资200万元,年产值达5000万元。目前,该厂一期工程已完工投产,二期工程正在扩建之中。该厂建成后,每年可安排本村固定工人200余人,让村民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
兴一个企业,富一方百姓,活一地经济。集体经济发展了,也为梅学堂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该村投资65万元,兴修了全长3.8公里的环村公里,让村民出门有脚好路走;投资10万元,兴建了一座55KM的电排站,确保了农业旱涝保收;投资5万元,整治了村内北兴港,让村民生活用水净起来,让村庄绿起来,让生态环境美起来。
喜看今朝企业兴,展望明天村更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梅学堂村必将成为鄂东灯具第一村。惠民灯光,前景美好。
(责任编辑 潘思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