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10-2 2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力研发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猜想笔者是要把江汉平原,至少也是要把仙桃重新洗牌了。没有这么复杂。任何一个地方的格局都是几百上千年形成的,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刷而能存在的东西一般都是合理的,否则,早就被大自然毁灭了。我们要调整的是“老天爷”不肯认定的东西,比如农药化肥,水土、空气污染,白色垃圾等。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用什么替代?恐怕更多的是要让它们进入到本来的“链”中去用生物的方式,用环境的影响去解决。又比如土壤水份含量高了,湿地面积大了,天然的东西多了,物种之间的生态现象出现了,农药会不会少用直到不用?有的是靠产业之间互补,还比如种植与养殖、畜牧业之间,它们会不会发展到不用化肥的程度?这都是像“蓄水”“通航”“设计”中的许多问题或课题一样,必须集中方方面面的专家来合力研发。
除了湿地系统修复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要合力研发,修复之前之中就有许多政策层面的问题要研究.比如土地使用权的问题,早就不是“一平二调”的时代了,虽然大的格局不会动,但毕竟是要疏浚、沟通、理顺、衔接的,“三分”也好,“二合”也好,没有一个地方不涉及土地使用权问题的,要研究解决.又比如说,现在已经迈出城市化的脚步了,修复湿地是不是阻碍城市化?另有一说,中央也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如果修复湿地是阻碍了城市化,为什么还要提出建设新农村?这二者之间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还比如说,偌大的湿地,没有二三年,轮廓都出不来,一个仕途远大的地市级干部到地方为官一任,就在泥里水里滚了几年,凭什么“政绩”去升迁呢?这涉及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吏制”问题,还是一个科学技术专家无法解决的问题。
湿地的轮廓出来了,发展过程中需要合力研发的课题就更多了。比如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在仙桃,就是在整个江汉平原,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就说仙桃,国土总面积只有2538平方公里,据地质矿产勘探资料记载,境内地下埋藏着约10种金属矿物和煤、石膏等二种非金属矿物;还有约2000万吨的石油,约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以及面积约420K㎡、厚约500M的岩盐;碘、溴、硼、锂、钾、铷、铠等稀有元素的储量大约500亿吨。这些都集中在与潜江相邻的西北,在修复湿地的大题目下,这些目前暂时不动用。在江汉平原,在仙桃,最值得花心思的是水资源的利用。最值得花力气的是生物资源的研发。就说水产资源中的“浮游生物”,它们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在仙桃市境内水域中,适宜繁殖,十分繁茂,如果开发得好,水产“绿色食品”就不可能是假冒伪劣的了。目前尚存“浮游生物”动物类的有4类24种,以轮虫为主,植物类的有6门41种,以蓝绿藻为主。
这些“浮游生物”既然是目前尚存的,还有多少是“曾经有过”的?这些曾经有过的在湿地系统修复后“苏醒复出”的可能有多少?在地面无法苏醒复出了,可不可以带到太空中去培育?为了“绿色”养殖我们还可以从外地引进那些品类?
这些“浮游生物”中“植物”类的都是藻类,它们除了可以喂鱼外,直接用于人体保健行不行?如果不行,把目前热销的螺旋藻引进仙桃,乃至江汉平原将会怎么样?
“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只要在举步之前研究透彻,设计缜密,就可以马到功成。这就是“合力研发”的理由和前景。
打响绿色品牌
“绿色”似乎又开始跳槽了,从色彩学到经济学,现在又开始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了,因为绿色又有了“真实”、“诚信”的义项。这样也好,用绿色做品牌,总比“九头鸟”“沔古老”要好。说到正题上来,“三分”“二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打响绿色品牌”,让这里的环境是绿色的,产品是绿色的,精神也是绿色的,让地球人都知道,“江汉平原是绿色的”,“绿色中有江汉平原”。
怎样才能“打响”?从绿色环境做起,因为没有绿色环境,就不可能生产出绿色产品,也不可能培养成绿色精神——依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样做投资太大,回收成本的时间太长。从培养绿色精神开始,因为有了绿色精神,就有可能生产出绿色产品,也就可能形成绿色环境——像是上世纪中国的“左哲学”,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变了几十年,越变越穷。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论和市场营销产品先入的原则,我们应该从“绿色产品”做起——用产品带动生产的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绿色环境的建设,促进绿色精神的完善。说实话,随着产品的出门,精神是什么样的?市场当即就有了评价:如果在家里生产是“真实”的,进入市场是“诚信”的,精神也就基本是绿色的了。
既然是从产品做起,那么,首先就要对原有的产业作一次清理,对于那些“非绿色产品”的产业要控制——压缩——关闭,对于那些“绿色产品”的产业当然就要扶植——做大——做强。在这样一个彼消此长的进程中完成了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实现了社会变更的平稳发展。在这个“消长”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来完善绿色精神,利用产业来建设绿色环境。产品占领了市场,赢得了人心,我们就准备接待游客了,因为江汉平原的大米江汉平原的鱼已经为江汉平原湿地旅游做了好长时间的广告了。游客来了,看万顷菜花,赏万顷红莲,穿万顷芦苇,竞万米龙舟;参与栽秧割谷,体验撒网捕鱼,独乐湖心垂钓,品尝“棉梗火、罐子煨、婆媳做”的农家饭菜;让他们看到水稻施肥用鸭粪,青鲩喂食是草虫,生物防治病虫害,农家别墅绿树中;带他们参观鱼的皮肉分离以后,皮是怎样制成珍贵的鱼皮胶美容,肉是怎样提取活性的鱼蛋白养生,剩下的鱼骨是又怎样制成老年人专用钙,既环保又高效……临别时,他们采购的物品在物流中心打包,后续邮购按电子存档资料办理。
这绝对不是“梦话”,如果遇上一任真正以民为本的父母官,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带一群特别能干事的人调查研究,再用三五个月半年的时间集中几群外脑设计论证,并不需要像以往“政绩”工程那么大的投资,一个五年计划,或者七八年,一个十分完善的湿地系统——优化的经济模式就成型受益了。省里市里一时下不了决心,允许镇办提头,甚至联村自主都可以办起来。比如从仙桃沙嘴尹家台闸沿渠而下,直到脉州河尾的汪洲滚水坝,这条水道长十多公里。西边上是十全垸,下邻通顺河;东边上是大兴院,下是芦林湖;渠垸之间有杨岗的大口潭和余吉的太子湖。有部门提头,召集这个区域的几个村协商,一片湿地经济的“示范区”就可以设计操作起来了。如果村多不好办事,缩小范围,沙嘴办事处的杨岗、余吉、万厢院等三个村就可以干起来。在“一打响”中提出的从产品做起的思路不能不说没有这个意思,总体规划定了,在沙嘴、在沙湖,在仙桃、在洪湖,在江汉平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先做起来。
这也绝对不是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谁曾想到过今天的日子会这么好?做梦也不曾想到过。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了,一轮全新的农村改革开始了,在这一轮改革中,农民的自主权更大了。等到农民们自主起来的时候,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做“尾巴”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让我们用毛泽东主席的这一论断为这篇文稿结尾,并期盼文稿后续的是“策划书”,因为文稿只能算是一个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