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26|回复: 0

[史话兴国] 阳新精神的农民烙印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961

主题

9594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兴国(阳新)州州长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38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10-10 1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肖绪明/文  我谈过阳新精神,题目是《阳新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且投过《今日阳新》,没有得到编辑的认可,这我是理解的。直话直说是懵懂,直话不说是奸狡,直话曲说是圆滑。我的观点可能既懵懂又圆滑,真的让编辑为难了。何况直的不一定是真的,因为直与真还差两点,而不是差一点。
  我为什么还要谈呢?这也许是我较真的秉性,也许是我对县委关于阳新精神大讨论活动的肯定。作为一个阳新人,应该对自己的精神定位关心,观点对错在其次,热情参与是本份。
  我之所以给阳新精神定位于爱国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在于她与中华民族精神巧合,根本原因是我的农民情结太深。
  我祖祖辈辈是农民,根植于农村。我了解农民,钦佩农民,甚至同情农民。所以,我给阳新精神定位充满了农民情结。更何况,一个区域精神的定位原则是绝大多数人认可、信奉,阳新农村人口有70多万,对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来说应该是绝对多数。退一万步说,阳新的商界大亨、政界骄子、学界精英,又有几个不是农民出身?又有几个没有农民的烙印?因此,我不赞成将阳新精神定位于城市精神。尽管城镇化是一种大趋势,但那实在太遥远。我看阳新无处不闪现着农民精神的光芒。
  阳新农民富有爱国奉献精神。这里不弹“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的老调,建国以后的和平发展时期,阳新农民奉献太多、太多。富水水库与蔡贤水库大坝的建筑,网湖与宝塔湖堤防的建造,完全是阳新几十万农民以几乎无偿的劳动,依靠肩挑背驮的原始方始完成的,这些伟大的工程无不是阳新农民血与汗的见证。在依靠农业积累资本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时代,农民的爱国奉献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己吃不饱却愿交爱国粮,自己没钱花,却愿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有些农户几乎全年一半的收入都要献给国家和集体。现在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只不过是农民应得的报答。
阳新农民富有勤劳勇敢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每天不到一毛钱的报酬,无怨无悔,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乐观开朗的胸怀。虽然历史是悲壮的,但是,我们的农民是可敬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给了农民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不再受困于一亩三分地,阳新有二十多万农民,勇敢洗脚上岸,外出打工,进城经商,为了家庭的富裕,为了城市的发展,为了新农村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阳新农民富有自强不息精神。阳新的发展有目共睹。阳新国贫县的帽子还没有摘掉也是事实,县委提出争当脱贫致富的排头兵是众望所归。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靠谁?既要靠社会精英,更离不开草根阶层的农民。放眼阳新,哪座大厦不是农民工撑起?哪个艰苦岗位离开农民工把守?哪个工厂没有农民工劳作?哪片田野不见农民的耕耘?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农民,正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阳新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真诚地践行县委的“一主四推”。
  农民是勤劳的,是勇敢的,是朴实的,是包容的,也是自强的。我们也要客观地评价,农民是相对保守的,缺乏创新精神;农民是容易满足的,缺乏争先意识。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阳新精神的农民烙印。否则,阳新精神的定位起码是不完美的。
阳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