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兴国(阳新)州州长
   
- 积分
- 1138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今日阳新讯(记者 张贵华 通讯员 夏传军 刘会溪 文/摄)30年前,当文化还很匮乏的时候,他是村里第一个自费攻读函授大学的人;20年前,捧着“铁饭碗”不愁吃、不愁穿的他,却毅然辞去公职,南下淘金;近10年,因为有了他的引领,这个不毛之地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且成了历届县委书记驻点之地。他就是龙港镇月台村党支部书记、创业带头人刘会银。 自费攻读函授大学
在父亲的熏陶下,刘会银从小就酷爱文学,学会了算账,成了当地能说会道的“小秀才”。1983年,18岁的刘会银自费参加北京某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并在当年6月份,被当地乡政府招聘为“民代干”。由于刘会银拥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工作起来既有年轻人的激情,又有中年人的持重,既符合领导的意图,又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小小年纪的他深得乡领导的信任。
1987年,行政区划“撤社并乡”,大量“民代干”被裁员下岗,刘会银被安置到月台小学当校长,那时他才22岁,是全镇最年轻的“一校之长”。当校长既要学历,更要阅历。没有实践经验,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管理好一个小学。然而,在刘会银的精心打理下,月台小学各项工作井井有序,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赢得了社会的诸多好评。
放弃“民转公”下海
年轻人总爱做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新鲜事。1993年,本可“民转公”的刘会银,毅然辞去了校长一职,南下广州,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财富永远属于有知识的人。由于刘会银年纪轻、身体棒,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积累了一定的基层管理经验,加上勤快、能说会道,因而下海不久,便被广州一家知名汽配公司聘为生产部长,两年后升为了公司销售部长,年薪达到30万元。这一待就是五年,也为他日后创业挣得了第一桶金。
首次创业成百万富翁
1997年,刘会银的思想观念得以进一步升华,人生坐标也被他再一次修正。当年2月,刘会银辞去销售部长一职,决定带着第一桶金开始创业。
于是,刘会银投资200万元,与人合伙在北京做起了大理石生产加工和安装生意。在此后的10年间,他南下广州,北上首都,出没东北三省、穿越秦岭内外,拉客源,做项目,在茫茫商海艰难拼搏,终于成了当地有名的百万富翁。
人是家乡好,月是家乡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劳碌奔波,刘会银感到自己的乡土情结越来越难以割舍,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也越来越纠结。他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就打道回府,叶落归根。
返乡创业建油茶基地
2000年5月,刘会银在电话里听到父亲抱怨道,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的尽是些老弱病残,大量田地抛荒,让人痛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会银觉得自己返乡创业的机会到了。很快,他与朝阳村签订协议,承包了该村130余亩荒山,投资10万元种植油茶。因油茶投资周期比较长,刘会银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差,继续在北京做几年生意。于是,茶园就全权委托父亲,并给茶园取名为兄弟茶园。
刘会银的这一举动,也让时任县委书记董尚荣感到特别欣慰。董尚荣多次亲临现场视察,指示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指导。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到半年时间,刘会银创办的兄弟茶园便完成了开垦、选苗、种植等一系列工程。
2003年,到了油茶成长的关键期。于是,刘会银毅然放弃北京的生意,返回家乡。一回到家,刘会银又投入5万元在山上建起了住房,架设了电力线路;招聘了10名有育林经验的林农,长期看管油茶基地等,成为全县当时最大的油茶基地。
计划建土鸡养殖基地
2009年,为了带动乡亲们一道致富,刘会银又与人合伙出资200万元,成立玉华生猪养殖合作社,办起了千头养猪场。该社由15户养猪户组成,实行分散养殖、统一防疫、集中销售,带动就业60人。2011年,合作社产值达到250万元。在同年11月村级换届选举中,刘会银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目前,刘会银正在筹划茶林养土鸡项目,计划投资60万元,建成鸡舍2000平方米,围挡4000米,利用自己承包的油茶林繁养土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繁养土鸡2万只,产土鸡蛋30万枚,年产值可达120万元。同时,采取公司加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加盟土鸡的繁养产业,为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拓展更大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