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白 于 2012-10-17 19:40 编辑
校门破与求学何干 邹剑川 据报载山东师范大学一新生,因嫌该校校门破,报到当天哭闹着要退学。 读到这则消息,我是哭笑不得的,校门破与读书有个什么关系。 联想到以前网络晒各校校门,耗资巨万,媒体批判之声不绝。我不由感慨,大学修校门,还是有道理的。形象工程算是找到了理由。 中国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一个人求学、成长,有些艰苦、风波,这是好事。抗战时期,中国名校迁到云南,举办西南联大,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联大其间,出了一批大师、人才,被传为佳话。可见学校硬件和是否成才没有必然关系。 清代学者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说法。一个人条件太好,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什么都可以满足,或许就不想读书了。笔者以前打零工度日,收入很低,买一本书要犹豫不决,思考个把月。下定决心买一本书,往往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几乎读到血液和骨子里去了。现在买书,往往是喜欢就买,一捆捆往家里搬,汗牛充栋,却往往没有认真阅读、消化一本书。有的书,买回来,到现在还是新的。有时候,艰苦和一种饥渴感是好事。 我当工人时,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电脑,也难以看到报纸、杂志。经常是捡地上的报纸看,或者去办公室蹭,甚至偷报纸、杂志看。没办法上网,回家只有一台二手电脑,经常死机,没有宽带,当时拨号上网很贵,速度很慢。每天上网前,要想好干什么,往往只敢上半小时、一小时。在这样的饥渴状态下,我反而阅读了大量图书、报刊,写了大量文字,在全国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后来上网、报纸杂志对我都成了简单的事后,我反而没有用心读什么报纸杂志,上网也没干什么正事,浪费大量时间。 南京大学有个校区在郊外,生活、交通条件很差。但该校坚持不搬迁此校区,用意是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学生。我从前读大学时,宿舍7人同住,无空调暖气,冬冷夏热,门窗破败,宿舍无任何电器,校园无公交车、的士。上街购物游玩需要徒步行走6公里左右,才有公交站。但这学校确是工程师的摇篮,行业的黄埔军校。办学校硬件和求学没什么关系。 这看到校门破就要退学的学生纯属于娇惯。我们当地网络论坛,总有一些家长提建议,学校附近施工太吵,学校附近娱乐场所影响孩子学习,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要我说,毛泽东以前专门在闹市读书,检验自己的学习注意力。过去古人卧雪囊萤都能读书。孩子读书不行,找这理由那理由,纯属于生意不好怪柜台。想学习的人,在医院打吊针,都能潜心读书。 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学习好与坏,主观能动性很很重要。学校硬件差一点,艰苦一点,有时反而是好事,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多被一些困难磨炼,反而有利于成长。 如文中提到的那名要退学的学生,只能说没出息。给你盖一所“天上人间”的大学,你只怕要纸醉金迷,乐不思蜀。你就能学有所成,能成国家栋梁? 人才?2B一个! 1123字 2012年9月手草 2012年10月17日电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