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liuyi 于 2012-10-24 13:28 编辑
前面的省略...............
http://www.xiangyang.gov.cn/know/lsxyzy/tpxw/201210/t20121017_352272.shtml ---------------------------------------------------------------------------------------------------------------------------
七. “建在襄阳(新)昭明台上的(新的)山南东道楼”的反思 想不到,作为主办单位的“襄阳市文物局”并市府分管领导,却将“远寺里的和尚好念经”的陈规陋习作为了“复构襄阳市楼的原则精神”——提前两天,已于1991年6月26日与省城×大设计院签订“设计任务委托书”私下成交了。主办单位为了走走过场或掩人耳目,还煞有介事的于8月9日召开了一次“参选方案评审会议”,将“公开征集”到的三套图纸作以“冷处理”(还有一套参选方案图纸,竟然被主持人说是“找不到了”而未能展示);会议还邀请了、只能拿出“方案草图”的省城×大设计院参加评审会议,“担纲主审”,信口雌黄。最后,由襄阳市参加会议的×副市长宣布“终审”决定:“综合几套参选方案设计图纸的优点、长处,决定委托省×院进行施工设计。谢谢各位。”终于轻描淡写的、把襄阳钟鼓楼(山南东道楼)的重建或复构任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首长工程”。笔者兴灭继绝、辛辛苦苦的“抛砖引玉”之举,倒成为的“抛×引砖”了。…… “评审会议”之后,笔者立马以“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的名义,从传统纪念性建筑“文化景观“复构的专业角度出发,上书襄阳市“四大家”相关领导: ①.重声“山南东道楼”或“襄阳钟鼓楼”复构,应当不脱离“历史沿革、乡土文脉、传统景观、名楼文采、民俗风情、环境意识、城市设计、(行)‘未来古迹’创造之实”的36字基要!之于“山南东道楼”也好、之于“襄阳钟鼓楼”也好、之于“建在(新)昭明台上的(新)山南东道楼”也好,“36字”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着意体现之。 ②.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审美肌理,可概之以“势与意,形与理,情与境,景与道”四说,其与新“市楼”形象“源于古代,优于古代”设计原则的行为方式同在。 ③. 据理否定了省城×设计院8月9日在“参选方案评审会议”上展示“方案草图”与宣讲观点,即:诋毁“襄阳钟鼓楼”的原始建制形制特色,要北移楼位、降低层数、庑殿造型楼顶、方正台体、四面不靠,完全脱离原楼与北大街“一街两巷”水乳交融的、传统乡土市井文化典型的环境气氛,让新楼阻断北街、成了“泰山石敢挡”的“孤家寡人”的等等“设计方略”。并严正指出:省×设计院覆灭襄阳北大街环境景况,彻底毁灭襄阳北大街一千两百多年来的“襄阳有座钟鼓楼,半截擩在天里头”的美好、壮观形象,拆除钟鼓楼左近传统街区,为开发商“大举开发北街”的破坏行动“冲锋陷阵”,用反传统文化环境景观的所谓“新思路”、将一座安全岛似的、不伦不类的什么“新昭明台上建新山南东道楼”的“混血儿”,强加给襄阳古城和襄阳民众的种种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
笔者在“上书”中谏议襄阳市“四大家”和有关方面责任领导:权衡利弊、审慎定夺,决不能为后世留下新的遗憾。设若:“市楼钟鼓失芳魂,父母冷却桑梓心”,而“难得糊涂学板桥”的话,便“从此耻为襄阳人”了! 然而,笔者的“胳膊肘(终究)拧不过大腿”,为省城这家设计院所悉知的、“不啻是‘似曾相识鹤归来’,是很受欢迎的”、武昌“新黄鹤楼的复构路子”截然不同的是:摆在襄阳古城民众面前的“新山南东道楼”,不仅是一位地道的“天外来客”,而且,还是由省城这家设计院一手操办的“新楼与襄阳北街的环境设计”呢。为了进一步给开发商家争得“大一些、再大一些”的营业面积,竟然把“新山南东道楼”南路口主视向的开敞视廊行以阻塞。——这家设计院可以不受“襄阳市城市规划”半点儿约束的、把襄阳十字街北向留存完好的北大街传统街区、“大拆大建”得非驴非马了。 与“的确和清楼(同治·黄鹤楼)十分相象”、“是很受欢迎的”武昌新黄鹤楼落成效果刚好相反:襄阳古城新落成的山南东道楼,亦“的确与清“乾隆·山南东道楼”的原形、相去了十万八千里”了。“对于熟悉清楼的本地群众来说”,亦“是很不受欢迎的”了!(详参附图15、16)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沙里宁这番话对于襄阳或襄阳市当今居民说来,便显得有些“冤枉”了——不是么?以所谓“荆楚四大名楼”的名义、被贴上“山南东道楼”的标签、终于1993年10月落成,硬性地、将那没有方向感的所谓新“昭明台”、塞给古城民众了,“存在便是合理”的取代了、古城民众记忆中的“唐·山南东道”的“钟、鼓之楼”的环境地位。难道说,这就是襄阳古城或襄阳市的现代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了么?! 不仅如此,上述由省城请来的×大设计院、还在它自己的“新山南东道楼”南向正前方(北大街南端)近市中心十字街口的瓶颈位置处理问题上,不仅没有“一定综合”笔者送审方案 “减肥西侧原有鼓楼商场近楼位的建筑体量、确保市楼主位向的视廊通敞,允许鼓商投资市楼复建,将市楼台体中空的四层面积、十倍于其减肥面积还给鼓商而互惠互利”等表述的“建议的优点、长处,进行设计”,而是:①为了本院承揽更多些的设计业务,越俎代庖地、非要给“鼓楼商场”进行门脸装修设计,乘机将商场向“北大街”街中心东扩5米又增加楼层,使“鼓楼商场”成为了北大街南入口的“巨灵神”;②为了进一步承揽更多的设计业务,打着“为襄阳市吸引投资”的旗号,将北大街南端瓶颈口位东侧、城市规划原本留作“襄阳十字街大型停车场”的用地,挪为“房地产开发”,并“精心设计”了一座比西对“鼓楼商场”体量更加庞大的商业大楼。——迫使鼓楼商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以两倍于“开发的总造价”从“皮包公司”手中购进新楼,负载经营。…… ③自此,这家“大设计院:像刀斧手似的把“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北大街“砍下了头颅”——让一座不知所云、没有方向性的交通安全岛似的“天外来客”,横行霸道的将北大街南端出口给严严实实的堵死了。——这座“胁肩谄笑、缩头傻脑”、类“庑殿顶”式的所谓“新昭明台”,连同“鼓商集团”矗立于北大街南端、东西两厢的、“太行、王屋二山”似的高大楼房,便把一条繁荣千载的襄阳古城“传统商业步行一条街”,给堵进了死胡同。而那座全然丧失、昔日“山南东道楼”之所谓“虚而明、高而安,心舒目朗、周览无碍”落落大方雄浑气势的、龟缩在两尊商业巨无霸大楼之间的“新山南东道楼”呢,则活像一个“小鳖三儿”样的惶惶不可终日了(详见附图16现状)。 八. 写在“最后的遗憾” 如是之襄阳古城“建在襄阳(新)昭明台上的(新)山南东道楼”之观,新“襄阳北大街”南市口之观,乃至“大拆大建(大劫大难)”之后的“襄阳北大街(非传统的)新的街区”、让襄阳民众无不为之汗颜了。亦如笔者汗颜之余,在1993年5月31日说道“关于襄阳古城环境保护与建设、改造问题”、再次上书市府决策领导时,顺便谈及新“昭明台”事宜(台上层楼也名之谓“山南东道楼”了),以顺口溜形式呈词云: ①.“远看难辨名景,近赏不成佳境;纯属指鹿为马,敢欺襄阳无人。” ②.“景台左右障高楼,视廊阻塞点子馊;千百年来名胜地,春蚓秋蛇竞自由。名城襄阳名安在?无非一堆新砖头!都说街亭马谡过,蜀人何敢笑武侯?” ……………… 岂止如此?襄阳“昭明台”之无中生有的地方命名,也算是地方典型的“错打错处来”的、命名陋俗中的“典型”了。…… 归于本文正题感而慨之:但凡“首长工程”,大多“栽在建筑师之手”!中国的建筑师,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不断精华自己的生态美学环境意识,二要坚持“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职业道德准绳。——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不仅在于“必须”确保建筑物“不倒不塌”的物质属性,还要担纲民族振兴、文化独立、“致力于环境历史新创造”的文化属性或“人”性!中国的建筑师,首先应当是史学家、美学家、诗人和画家,然后才是“建筑之师”;否则,所谓的“中国建筑师”便混同于投机商人或“汉奸”了。 正视襄阳古城“新市楼”视觉污染、劳民丧财的“建设性破坏”现实,接受襄阳古城北大街大拆大建而“彻底消灭,彻底舒服”的“破坏性建设”的教训!正确城建规范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健全城市规划立法的长效机制,坚守岗位“文、行、忠、信”德操!虽然,正确意见一时间“很不讨人喜欢”,却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对得起各自的“岗位工资”,也对得起“物化天宝,地灵人杰”的一方热土。 惜乎,笔者曾以《建筑的悲剧》命题为文,发稿于1988年9月8日“中国市容报”,似已确指上述类此“纰漏之事”之种种。——仰或,人微言轻,“种瓜无瓜、种豆无豆”者何怪之有?惜乎,惜乎哉!——或有之于特色城市规、建之环境景观的“胡说八道、乱侃”之嫌,敬望行家与地方政要教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