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烟 白铜烟袋七寸长, 系个荷包送情郎。 烟吃(吸)头口茶二道, 好烟妹儿你先尝。 请妹儿吃(吸)袋蓝花烟, 含在嘴里喷喷香。 香喷喷,喷喷香, 你嘴香到我嘴上。 ——神农架民谣 “神农架,一大怪,大姑娘挟烟袋”。说的是神农架的女人有个抽烟的习俗。古时,山中没有香烟,抽的都是自己种的一种开蓝花的烟。人们将种的烟叶经过土法制作,制后的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蓝花烟。这种烟,老爷子抽、老大娘抽、小伙子抽、大姑娘抽,年幼的放牛娃也抽。山里人称烟是“和气草”,一袋蓝花烟能让人们增进情谊。客人一进门,主人家总要递上一两匹蓝花烟叶,这叫敬烟,如果,进门的是女客,主人就得用七寸长的白铜烟袋,卷上一支蓝花烟,装进小烟袋锅里,递给客人,客人将烟袋含在嘴上,主人把烟点燃,叭上一口,又将烟袋嘴在衣服上擦一擦,双手将烟袋还给主人,主人接着叭上几口,又将烟袋嘴在衣服上擦一擦,双手递给客人。你来我往,直到最后,客人把烟抽完,将烟锅中的烟灰磕去,将烟袋还给主人。凡是敬烟,必须由客人先吸头口,这就叫“烟吸头口,茶喝二道。”如果,在坐的人多,这袋烟还可以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大伙儿一起共吸这袋烟。这就是民谣中的 “你嘴香到我嘴上。” 如果,进门来的客人是老者,这就由老者用大“脑壳”烟袋(长烟袋杆,大黄铜烟锅,老人既用来抽烟,也当作拐棍用)。将一烟锅蓝花烟末(碎烟叶)装好,递给客人,客人将烟袋接在手中,自己把烟锅送进火垅中,叭上一口,还给主人,主人叭燃了再敬给客人,这种敬法与其他的敬法都是一样。 如果,来的是中年客人,主人就要拿出“马棒烟袋”(用竹篼做的,用黄铜片将竹篼包上花纹,在铜片上做一个装烟丝的小烟窝,烟袋杆上还系有一个黄牛卵子做的装烟盒)装上一窝子烟丝,这烟丝是用少有的大烟叶,经过菜油浸泡后,将烟叶晾干,然后装进木头制成的夹板盒子内,将烟叶夹成砖状,再用木工的刨子,将烟叶刨成烟丝。这种烟丝只能用于“马棒”烟袋和黄铜水烟袋。抽这种烟麻烦,一次只能吸一口烟,吹一次烟灰,而且,手中还要拿一个用草纸卷成的火捻。敬烟,客人吸了一口后,按一窝烟丝给主人,主人吸一口后再按一窝烟递给客人。此后,可以相传给其他的客人,但必须按上烟丝后才能传给对方。 如果,家里有远道而来的贵客,主人拿出黄铜水烟袋(这种烟袋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是从山外引进的)主人按上一窝子烟丝后,敬给客人,这种烟袋吸烟时,烟袋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因为,烟袋里装有清水,烟气通过清水吸入口中。吸完一口烟,再将烟锅上的一截铜杆抽起,吹去烟灰,客人一般吸完三口后,将烟袋还给主人,这种烟袋只有贵客一人享用。 如今,山里人富了,几乎都抽上了香烟卷。但是,那些老人们、汉子们、婶子、大娘们总觉得香烟不过瘾,还是喜欢土制的蓝花烟,一是经济,二是劲大。但是,抽蓝花烟,挟大烟袋的姑娘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我到乡下去采风,来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民间艺人家里,老人还是用“大脑壳”烟袋给我装上一袋蓝花烟,递给我,我知道这是当地的风俗,我叭了一口还给了老人。接着我给老人递上一支香烟,老人点燃后叭了一口,又还给我,当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好,于是我叭了一口,又还给老人,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过滤嘴。就是这支烟,我和老艺人更亲近了,老人一口气给我唱了几十首山歌。老人唱累了,我说歇一会,给老人递上一支香烟,老人说:“这烟好是好,可能很贵,还是这蓝花烟过瘾。”老人拿起“大脑壳”烟袋,装上一锅子蓝花烟,奇怪的是老人掏出一个使用汽油作燃料的火石打火机,把打火机打燃,放在老远的地方,然后伸出长长的烟袋杆,把烟锅对准打火机,叭燃了蓝花烟后,他风趣地说:“洋玩意儿点土烟,这叫土人习洋味!”说完,他把“大脑壳”烟袋递给我:“伙计,再叭几口!” 我和老人吞云吐雾,蓝花烟烟雾飘香,它从远古飘来,它向哪里飘去?还能飘多久? 老人叹了一口气说道: “过去,蓝花烟不能当着礼品送情,如今一变,变成香烟卷,这烟就成了送情进贡的好东西了,听说十包烟就要几百块钱,还听说有上千元一条的烟!哎哟,这哪是解闷呀,这是烧钱啊!” 老人这几句话真象一个点燃的烟头,烧痛了我的心,“买好烟的人抽的不是好烟,抽好烟的人不知烟价钱”,千万,千万不能成为新俗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