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 碑座 水槽 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道安大师弟子)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洌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 据说甘泉寺自兴建后,历来香火旺盛,但岁月更替,志书上记载的文字已不详细。有资料讲,民国初期还存三间正殿,抗战时期废弃。 神奇的传说 10月27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相约探访甘泉寺。同行的文史爱好者泉石公说甘泉寺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在甘泉寺后面的岩石上,有一个石窝里每天早晨都会冒出带甜味的油来,和尚们每天早晨都会去取,刚好够寺庙吃一天,若是哪天量多了,肯定就要来客人了。寺庙保守着这个秘密多年,只是后来有一个和尚太贪心,说把石窝凿大点,不就多产一点油吗?吃不完还可以卖了赚钱,岂不知正是他的贪心,毁了这天然的“油窝”,从此石窝不产油了,和尚们只有买油吃了。因出甜味油的石窝形如井状,故当地人把这个寺庙又称作甘井寺。 儿时的记忆 我们向化六建后面山里走去,泉石公把我们带到一座山脊上,说最下面就是乔家冲,现在是邮电学校的校舍,甘泉寺就在我们脚下的乔家冲最上沿。放眼望去,山冲里树木异常茂盛,山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泉石公肯定甘泉寺就在我们脚下的山冲里。 泉石公说他奶奶姓乔,就住在这冲里,里面居住有几十户人家,成立互助组时才搬至山下,儿时(1952年前后)他经常结伴在甘泉寺里游玩。那时寺庙还有2-3米高墙体,只不过没有屋顶,大约有二三进的院落,坐南朝北的结构,兀自孤立地伫立在山坳里。玩伴们渴了还饮用过甘甜的泉水,那时整个冲里都是农田,在甘泉寺附近住有孙姓弟兄三家,房屋散布山坳间。他说,当年那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场景,经常浮现在他眼前。但现在人去楼空,寺庙不存,农田早变成一片树林,儿时的玩伴已天各一方,留下的唯有深深叹息。 因为今年六月泉石公曾探访过甘泉寺,所以依稀记得下行的路口,大家来来回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到了像有人走过的路口。大家鱼贯而下,不时从石头上跳过,在荆棘下穿行。行走中,有的人衣服挂破了,有的人手挂破了,每人身上都沾满了杂草和树枝。待下到一个平坦的场地后,泉石公说这里原来是寺庙的农田,是支撑寺庙生存的来源,但现在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很难想像当年遍地庄稼的景象了。 重要的发现 这时我们来到一片乱石堆前,看到一条隐隐约约的水沟,原来这就是甘泉。泉水是从石缝中渗出的,至今还在滴,只不过量比较少,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水沟。水沟上面有一段废弃的长约50厘米的石质水槽,经挖掘发现,水沟中还有一段长约70厘米的石质水槽,水沟的下面还有一个蓄水池,原来泉水通过石质水槽被引到下面的蓄水池,便于寺庙饮用。泉石公说以前泉水量很大,曾经用于灌溉农田。 在水沟的右侧有一块隆起的大石头,上面有一个碑座,里面积满了水和泥土。左侧是一个高一米多的大石头,上面同样有一个长方形碑座。但令人遗憾的是碑座上面的两块石碑都不知所终,令甘泉寺变得扑朔迷离。 正当我站在岩石旁深深叹息时,猛然发现在泉水出口上面的岩石上,有一块长50厘米,高30厘米的平整石面(距地面高约1.5米)。石面上有一个清晰的“泉”字,右边被泥覆盖,经水冲洗,又发现一个似乎是“甘”的字,最右边是四个竖排的字,最下面是“春日”两字,上面的字不太清晰。这是甘泉寺遗址的有力证据,是至今为止襄阳甘泉寺公开资料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岘山中发现的第七处石刻(另六处石刻是李曾伯记功铭、楚岩石刻、蛮王洞石刻、岘石石刻、观音阁石刻、郑家山石刻)。 由于乔家冲树木茂盛,邮电学校又有围墙阻挡,两边的山又陡峭,所以来这里爬山的人相对较少,使得甘泉寺的泉水、石刻藏在深山人未知。但正因如此,这些遗迹才得以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