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名士编纂光绪版《兴国州志》
阳新明清时代的行政地位是“兴国州”,领大冶、通山2县。光绪版《兴国州志》编纂者是大名鼎鼎的三个阳新籍翰林院庶吉士陈光亨、王凤池和刘凤纶。
1851年—187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十三年),州府于儒学西庑设志局,由陈光亨主笔总纂《兴国州志》。此时,州志失修一百余年,陈光亨宵衣旰食,参详旧志,考订讹误,补存阙疑,删减繁冗,凡所记载,笔削谨严。可惜军书旁迕,竟未成书。1889年,王凤池与刘凤纶合作续修《兴国州志》,将陈光亨纂修的《兴国州志》进行勘对续补纂修,历经五年,查阅许多文集档案,仍保留原有的36卷,首1卷,分装16册。1904年(光绪三十年),刘凤纶补《兴国州志》3卷,首1卷。
咸丰帝国师、铁御史陈光亨,字衡书,别号秋门,嘉庆二年(1797)生于阳新枫林镇漆坊村。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二甲第37名赐进士出身,陈光亨是道光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武英殿协修道纂修官,翰林院编修,山东道监察御史、户部掌印给事中等职。1858年因胡林翼奏请,咸丰皇帝为其赏加四品卿衔。光绪三年(1877)卒于家中。著有《养和堂遗集》。尚存故居“国师府”。1837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到1846年退养共9年时间,是他大有作为的时期。9年中,他主要担负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监察, 二是巡城。
“江南才子”、清末浅绛彩绘瓷画先驱之一王凤池
1824年生于阳新浮屠镇王志村。著有《福云堂诗稿》。他赋性聪慧,五岁入蒙,七岁拜师学画,17岁府试夺冠。1859年,王凤池参加乡试中得举人。1865年中进士,殿试第十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71年授为翰林院编修,负责起草诰敕、纂修史书、侍讲经筵。次年,提调掌院学士和掌庶常馆的行政事务。1872年家父病逝,王凤池告假辞官回乡亲孝。1875年,王凤池没有回翰林院,直接分发江右任知府。江右即饶州府时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王凤池到任后,正值景德镇彩瓷人才匮乏之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之乱。他在处理好政务之余,喜欢吟诗作画,经常到景德镇御窑厂参与瓷画创作,鼓励画师创新彩瓷技艺,与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商讨彩瓷绘画艺术。传世作品有光绪三年作《松风清籁图》山水瓷板,光绪二十二年作的《松鹤图》瓷板等。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凤池的晚年作品《仰天春》。可惜,解放初土改时,王凤池后人的家产也作为土改对象,将《仰天春》分了。1877年,王凤池转任(南康)九江知府,他在政务之余,经常被邀请到白鹿洞书院传经讲史。1884年,王凤池告老回乡。1898年王凤池在家乡病故。
刘凤纶于1831年出生在“进士村”的枫林镇坡山村。1864年中举,1874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77年春,任江西铅山县令。王凤池与刘凤纶同在江西为过官,两人感情很深。1891年凤纶转任湖南临湘县令,途经家乡,特地前往浮屠王志村看望告老回乡的王凤池。临别时,王凤池告诉刘凤纶:临湘是山区,匪患猖獗,你前往任职,成也匪,败也匪。刘凤纶听进了王凤池临别赠言,到临湘后,便请兵镇压该县东南大云山匪患(义军)汪殿臣。旋升湖南直隶州知州,获四品衔。1901年春,陕西、山西发生饥荒,仗义助赈,擢为道尹。 经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以道员仍回湖南补用,并赏花翎二品衔。1902年告老回乡, 1910年冬去世。
|